2016年长江流域甘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区域布局采用专属耕作模式

2016-02-16 23:37
中国农资 2016年21期
关键词:主栽本区长江流域

2016年长江流域甘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区域布局采用专属耕作模式

甘薯是我国重要的粮食品种、工业原料和保健食品。近年来,鲜食和加工比例逐年增加,市场行情较好,已成为重要的高效作物。为充分利用各地光热资源,发挥甘薯在稳粮增收、提质增效上的重要作用,根据自然条件和生产特点,特提出2016年长江流域甘薯生产技术指导意见。

本区地处长江中下游两岸北纬30°左右的中亚热带温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气候温和,光照较好,热量充足,雨量充沛,年降水量多在1000毫米以上,全年无霜期225-310天(平均260天),年均气温16.6℃,秋季昼夜温差较大适于甘薯产量形成与干物质积累,是传统的甘薯种植区。

本区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也是我国三大甘薯主产区之一,种植面积占全国种植面积的50%左右。长江中下游甘薯主栽区大多位于沿江浅丘、低山地区,虽然农业生产条件较好,栽培面积大,产量水平较高,但整地、移栽和收挖仍依赖传统方式与劳动力。本区为夏薯区,一般每年3月上旬开始播种、种薯育苗,5月中旬开始移栽到田间,不少地方采用甘薯和玉米间套作,10月中下旬开始收挖。近年来本区冬季改种蔬菜和其它经济作物,传统的麦-玉-苕间套耕作方式面临巨大挑战,其面积呈下降趋势。根据市场需求,鲜销和加工的专用甘薯品种多数集约种植,面积正在不断提高。

对于长江流域的生产特点,提出以下发展对策:

区域布局。城市周边地区优先发展优质、耐贮、专用型鲜食甘薯新品种、紫薯新品种以及优质菜用新品种;传统甘薯主栽区重点发展高淀粉加工专用甘薯品种与食饲兼用高产新品种。

关键技术。示范推广脱毒种薯繁育、地膜覆盖育苗、鲜食型甘薯标准化栽培、加工专用甘薯轻简化栽培、甘薯病虫害监测预警与绿色可持续防控、安全贮藏与就地清洁化加工及废弃物综合利用等技术。

耕作模式。专用甘薯净作,传统的“麦-玉-苕间套耕作”等模式。

(来源:农业部薯类专家指导组、全国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

猜你喜欢
主栽本区长江流域
走遍长江流域的英国小伙
梨树建园时为何要配置授粉树
生态环境部审议并原则通过《长江流域水环境质量监测预警办法(试行)》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包头市主栽作物施肥水平的影响
开原市小甸子区多金属矿成矿期及分带性研究
上饶早梨主栽品种病毒种类分析及其茎尖脱毒技术效率比较
长江流域园区经济发展环境调查
“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学解读(人教版)
我国长江流域汽车需求量分析及预测
干旱对羊肚菌自然生长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