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吊脚楼形制研究

2016-02-16 13:44陈卓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30
中国房地产业 2016年10期
关键词:场所精神吊脚楼重庆

文/陈卓 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 重庆 400030



重庆吊脚楼形制研究

文/陈卓重庆大学 建筑城规学院重庆400030

【摘要】本文针对以吊脚楼民居为主流的重庆吊脚楼进行实地调研、历史文献资料分析,通过对比其他区域的吊脚楼指出重庆吊脚楼分布规律及其空间形制和实用性特征,提出重庆吊脚楼是兼顾实用性和美学性的地域性乡土建筑,体现了其场所精神。

【关键词】吊脚楼;形制;场所精神;重庆

重庆地形多陡坡悬崖和峭壁坡地,气候则常年多雾。吊脚楼是结合地形、适应气候的典型地域性建筑作品。重庆吊脚楼建筑平面灵活自由,依坡而建,体型错落多变,建筑对内对外较为开敞,建筑全部或部分高架于地面之上的建筑方式,利于通风;变化多姿的重庆吊脚楼建筑依山就势,顺应地形不损坏原始地貌,与地形地貌有机融为一体。并且经过巧妙利用成就了吊脚楼建筑造型的出挑错落之美。本文对兼顾实用性和美学性的重庆吊脚楼形制进行研究,而其所体现的地域性场所精神为现代建筑创作起着借鉴作用。

1、吊脚楼之源流

吊脚楼目前概念不统一,早在1981年重庆大学邵俊仪教授《重庆“吊脚楼”民居》一文中仅指出吊脚楼是过去重庆中下层居民在坡地上的居住形式。而学术界一般有认为吊脚楼是前虚后实的木楼,或者有直接将干栏建筑定义为吊脚楼。本文对吊脚楼的概念参考重庆大学龙彬教授于2011年《建筑学报》发表的《类型学视野下吊脚楼建筑特色差异》对吊脚楼的诠释,即吊脚楼是干栏建筑的变化和发展,为适应地形条件,将房屋后半部建在地面,令其前半部架空的区别于全干栏的“半干栏建筑”。

重庆早在公元前11世纪商周时期就已建市,巴人建立了巴国,继而以重庆为首府。而吊脚楼民居在重庆已有久远的历史,据《华阳国志》记载,东汉时“地势刚险”的重庆已“皆重屋而居”。而重庆开始出现这种建筑形式的时间无疑还可上推。

2、重庆吊脚楼的分布

据文献资料来看,目前重庆市内保留的吊脚楼居民群,多数建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以后。随着重庆开埠和成为国民政府陪都,使得其发展以码头为中心的长江中上游经济中心。川江航运的因运而生同时聚集了城市中下阶层,而他们为求栖息之地,不断在靠近码头的沿江两岸搭棚造屋。因此形成了既保持坡地地貌有可扩充用地空间的吊脚楼形式,并逐渐形成高地错落、起伏跌宕的吊脚楼建筑群。

根据文献资料和学者推荐,笔者走访了磁器口、红岩村、十八梯、湖广会馆、洪崖洞及周边区域。然而,笔者发现近几十年来,由于重庆城市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张,传统的吊脚楼民居作为贫穷落后的象征,在主城区内多数已被新建设的现代高层建筑所代替。

3、重庆吊脚楼的形制特征

3.1重庆传统吊脚楼的形制特征

重庆地形复杂。巧妙利用地形,争取居住空间,是重庆传统吊脚楼的特点。

3.1.1重庆传统吊脚楼的平面布局特征

不同于苗族前室后堂单独火塘间,侗族前廊后室、宽廊以及布依族前半部悬空的平面布局形制。重庆的吊脚楼根据自身地形地貌、码头文化、家庭组织、风俗习惯和生活生产方式,不遵循正统官式建筑概念,不讲究“堂屋”、“厢房”等建筑空间形式,随坡就砍,随曲就折。

自古以来,重庆吊脚楼依山傍水而建,为适应山地地形特征而产生不规则平面布局,且无固定模式。这种方式以其独特的地域性特征强调了实用性和经济性,同时也体现了对生态、基地尊重的场所精神。

3.1.2重庆传统吊脚楼的空间组织特征

重庆吊脚楼可以说是几乎不受基地坡度的限制,达到了只要有空间就可以利用的程度。依据邵俊仪教授对吊脚楼空间形制的分类,根据坡度不同把吊脚楼分为下落附崖式、上爬附崖式以及中坡分台式。

3.2重庆当代吊脚楼的实例运用:洪崖洞

位于重庆渝中区的洪崖洞在基地众多复杂的因素中,无疑48.5米的垂直落差和陡峭崖壁,使该建筑群只能呈现出临崖而建的姿态。而“悬崖上的吊脚楼”成为其基本的空间意向和视觉符号。吊脚楼在此处已经不只是一种单纯的形式语言,从某种意义上来讲,它也代表了重庆传统吊脚楼建筑形制特征、材料细部等使用和营造策略的延续。洪崖洞所面临的问题,即是要在接近50米的临江高崖下,在城市和江岸之间创造一个具有重庆特色的城市历史街区更新作品,一个集旅游、商场、酒店、餐饮、娱乐、剧场为一体的民居民俗综合体,并从中体现重庆特有的巴渝文化、码头文化和山地民居建筑文化。而最终的答案就呈现于洪崖洞林林种种的山地特色街巷空间形态,结合山地环境的建筑形制特征,传统建筑技术下的建筑结构形态、以及由灰瓦、干栏、风火墙、龙饰等材料与细部所构成吊脚楼整体意向的画景中。

洪崖洞用巧妙的建筑手段,不仅让整个建筑群与基地很好地进行场所契合,并且通过堡坎、石梯、台阶、老树,当然还有吊脚楼的建筑空间形式,储存着老重庆人的记忆,保留着老山城的醇厚味道,成为了重庆现存为数不多的吊脚楼特色街区,得到了重庆当地的广泛认可。因此,用这样的方式可能是我们当代保存和发展吊脚楼建筑的一种有效模式,值得学习借鉴。

结语:

通过对重庆传统以及当代吊脚楼的实例调研和文献分析,以及重庆吊脚楼和西南其他区域吊脚楼的对比,表明重庆吊脚楼的建筑形制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是我国的建筑形式中与自然紧密结合因地制宜的典范。然而随着重庆本地城市化进程加快,大量吊脚楼随之消失,随之消失的同样有重庆地域性的浓郁生活气息和老重庆人的文化记忆。因此,当今应着重对现存的吊脚楼精品加以保护、研究和再利用,同时从传统吊脚楼的形制出发对重庆本地的现代建筑设计创作的传承及发展起着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邵俊仪.重庆“吊脚楼”民居[J].建筑师,1981,(9):143-149.

[2]刘晶晶,龙彬.类型学视野下吊脚楼建筑特色差异[J],建筑学报,2011,(S2):142-147.

[3]卢峰,朱昌廉.重庆吊脚楼民居的保护与改造策略[J],住宅科技,2003,(2).

作者简介:

陈卓(1990-),男(汉族),四川成都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建筑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建筑学、城市设计研究。

猜你喜欢
场所精神吊脚楼重庆
重庆客APP
苗族吊脚楼在民宿设计中的应用
重庆人为什么爱吃花
巴渝文化——吊脚楼
吊脚楼(外三首)
传统吊脚楼营造技艺之景观价值探讨
视觉重庆
在这里看重庆
园林植物景观的场所精神探究
“场所精神”的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