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改革与发展的探讨

2016-02-16 19:05邢末
知音励志·社科版 2015年12期
关键词:公共体育普通高校教学改革

邢末

摘 要 高校公共体育是我国学校体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体育的最后一环,学生的体育意识和健身习惯能否养成在这一环节里显得尤为重要。然而我国普通高校的公共体育依旧是传统体育教学模式,本文对高等学校公共体育的教学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几点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普通高校;公共体育;现状;教学改革;发展

1 新时代高校公共体育的改革势在必行

二十一世纪以来,我国的高等院校公共体育工作在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然而评定学校体育工作的成绩,最根本的是看学生的体质是否有所增强和是否养成了良好的体育习惯。有关资料显示我国青年人和中年人的体质还很不理想,与其它国家同龄人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许多学生的体质不但没有增强,有些指标还下降了。瘦弱型身体形态的比例增加,常见病的发病率有所提高,视力低下的现象更为严重。这些现象留给我们众多启示,从广义上说,只有把优生优育、改善生活环境和饮食结构,减轻学生负担,加强心理、生理卫生保健,积极开展体育活动等有机地结合起来,方能彻底改变目前现状;从具体措施上说,就要把学校体育卫生工作切实抓好,从体育课、早锻炼、课间操、课外锻炼到运动训练等各个方面进行全面革,使学校体育真正成为促进学生身心发展,增强体质的重要手段。影响高校公共体育改革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种,

体育经费与场地、器材缺 ,缺乏改革思想, 领导不重视 ,改革目标不明确具体,体育师资不足 ,体育师资水平低 ,体育教师教师评价体质不完善,领导体制不完善,片面追求运动成绩等。

2 对高校公共体育改革的几点建议

高校公共体育课不仅要提高学生身体素质,更要培养学生良好健身习惯。立足现实,着眼未来,努力培养学生身心自我完善的能力,提高学生对自我身体重要性的认识,使之具有终生锻炼身体的欲望,不仅在学生时代,而且进入社会后,在任何时候和任何情况下,都能自觉地、独立自主地从事身体锻炼,以保持体育教学效益的连续性。为此,高校体育教学要以增强学生体质和身心健康为出发点,将传授健身知识、技能与科学锻炼身体的原则、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树立终生健身的体育观,培养终生锻炼身体的兴趣、能力和良好的个性品质,寓德、智、体、美诸育于体育教学之中,充分发挥体育的各种教育功能,使学生德、智、体、美协调发展,身心和谐统一,成为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体育应伴随人的一生。如果我们把人生中的身体锻炼活动分成若干个环节的话,那么学校体育在终身体育整体中,刚好处在连接家庭体育和社会体育的中间环节。学校体育对实施终身体育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那么,在学校接受教育的学生,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旺盛时期,如果在这个关键阶段,施以科学的体育方法,就能促进他们在身体朝正常的方向得到良好的发展,为一生的健康生活和工作打下良好的体质基础。其次,在学校期间又是人的一生接受系统身体教育最长、最有时间保证的阶段。此外,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还为培养终身从事体育的能力,提高了实践环境,并让他们认识到学校体育不是人的体育实践与身体教育过程的终结,而只是人终身体育锻炼的基础阶段,是终身体育的一环,使学生对学校体育的认识层次上得到提高,最终成为自我锻炼的指导者和终身体育锻炼的受益者。

高校公共体育更要关注后进生。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场所,每个在校学生希望借助体育健康成才,是他们的权利。因此学校体育的改革,必须紧紧围绕着那些不利于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增强体质、发展与完善学生个性的体育工作,包括教学、训练、竞赛和锻炼的方方面面来进行,通过改革消除不利因素,积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能从体育学习中经受锻炼,增长知识,培养情感,完善个性。

学校体育改革必须讲求实效。当前学校体育改革应着重抓住增强学生体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这个中心,在生理、心理负荷;学生的主体作用;发展学生个性;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习惯、能力;提高学生体育意识与体育素养;为学生终生体育打基础等基本问题上加大改革力度,切实抓出成效。

在学校体育改革中,要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有绝大多数体育教师认为体育经费与场地、器材缺乏,严重影响着学校体育改革的顺利进行,但我们必须看到,在不少地区,经济水平不高,学校体育经费不足问题并非朝夕能够解决。为此,要想通过改革求发展,首先还是要靠领导和广大学校体育工作者团结一致,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自己动手,就地取材,自制体育器材、教具等办法来解决,其实这本身就是一种改革。

3 全新的体育教学理念和模式至关重要

体育教学模式的改进与创新势在必行,学校体育所强调的是育人育体、是以人为本、强调的是人。教学过程力求建立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体育教师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以情换情,以情育情,形成一个良好的情感环境,就能使每节体育课都成为育体、育心、育人的过程。长期以来,我们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还是习惯于让学生通过身体练习来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不注重培养学生的锻炼态度、兴趣和习惯,有的甚至弃之不顾。其实不然,如果没有端正的锻炼态度,又没有锻炼兴趣和良好的锻炼习惯,学生是无法真正掌握体育基本知识、技术和技能的,当然也就无法实现全面提高身体素质。相反,学生对锻炼如有浓厚的兴趣,又具有良好的锻炼态度和习惯,就会以一种积极的态度,精神饱满地参加锻炼。新型体育教学模式是以发展学生的创造力为核心的多种教学模式方式的集合体,其方式很多,无论是“动作教育”模式、还是“快乐体育”模式、“体适能”教学模式,都非常重视体育教学中的认知学习,并根据体育学习的学习动机、思维和人际交往的特点设计、实施教学过程,使体育学习的认知规律、技能形成规律和情感体验、人际交往特点有机结合来优化教学过程。同时,根据实际教学条件,合理借鉴国内外体育教学模式,结合自身教学特点,将会对我们改造和完善我国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产生积极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张勤.高校体育课程课内外一体化改革试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3(01).

[2]孙洪涛.我国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现状及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08).

[3]郑伟.普通高校体育课程改革的症结与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10(08).

[4]刘海元,周登嵩.论体育教学指导思想及其提出的基本思路[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2(01).

作者单位

呼伦贝尔学院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 021000

猜你喜欢
公共体育普通高校教学改革
2018年—2020年部分普通高校(本科)在晋招生录取统计表(不含2C)
普通高校音乐教育教学改革探析
云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公共体育课程发展swot分析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普通高校健美操教学改革探讨
论普通高校国防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