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2016-02-17 14:25周钰颖林川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6年12期
关键词:科研活动科研成果本科生

◆周钰颖 林川

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模式分析*

◆周钰颖 林川

虽然本科生没有硬性的科研任务,但本科生依然具有积极主动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与意愿。当前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动力包括内在动力与外在动力,参与科研活动的模式主要包括教师指导模式、学生团队模式、科研立项模式以及“互联网+”模式。

科研活动;本科生;国际商务

10.3969/j.issn.1671-489X.2016.12.065

1 引言

本科生科研活动与研究生科研活动间存在一定差别。研究生有相应的毕业要求,必须参加相应的科研活动,以科研成果达到毕业要求;本科生并没有硬性的科研要求,参与科研活动属于一种自由或自愿的行为,从而就表现出与研究生科研互动不同的动力与表现模式。通常,各高校更为重视研究生科研活动,认为研究生会因为有相应的科研要求而必须产出相应的科研成果,却忽视了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其实,很多本科生具有积极参与科研活动的内在动力,他们希望通过科研活动的参与获得相应的科研成果,以达到自身的目的。

林川和许劲就认为,科研活动同样应该是本科生引起重视的问题,既是本科生对于自身知识掌握的一种检验,又是扩展其知识兴趣的一种途径[1]。而且,本科生科研活动也可以最大限度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2]。尤其是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的本科生,其接触的知识面较广,思维认知、知识结构及实践能力较强,科研参与方式也较单纯的理工科学生更广。那么,对于国际商务专业的本科生,其科研的内在动力是什么?又以什么样的模式参与科研活动?这就是本文希望研究的问题。

2 国际商务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动力分析

内在动力 内在动力源于学生内在需要,包括精神需要、物质需要等多重方面。

1)科研探索与自身科研满足的需要。部分学生本身对科研互动具有浓厚的兴趣,他们自身喜好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希望通过主动参与科研活动而获取相应的知识,或是将自身的科研见解表达出来,以科研成果的形式达到自身对科研的追求。通常由于本科生并没有科研的硬性要求,从而科研活动就成为本科生对于自己严格要求的一种表象,这种对于科研活动的需求就源于其内部的自我提升要求。

2)追逐科研名誉与科研奖励的需要。部分高校会对本科生的科研活动进行相应的奖励,这种奖励包括名誉方面的奖励,如年度的科研先进个人、科研创新团队等。这些是对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的一种精神层面的刺激与奖励,可以鼓励本科生积极参与以及创造更多的科研成果。当然,除了相应的精神鼓励,部分高校会以物质的方式对本科生进行奖励,这同样是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直接刺激。与研究生科研活动不同的是,本科生科研活动定义的外延通常会更为广泛[3],如除了学术论文的公开发表,还包括参加如“挑战杯”等一些科研竞赛等。因此,部分学生会为追求相应的物质奖励而参与科研活动。

3)推免研究生与完成毕业论文需要。目前,很多高校在推免研究生时会考核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因此,科研加分就成为很多本科生追逐的目标。为了满足这个需要,很多本科生会参与到科研活动中,以各种科研成果的方式获得相应的科研加分。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目标是为了更好地完成毕业论文,更早接触科研活动,一方面有利于其掌握进行科研活动的基本规律,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更早完成一些科研活动,从而在完成本科毕业论文时减少工作量。

另外,某校还曾实施“毕业论文多样化”政策,即学生除了可以选择传统的毕业论文形式之外,还可以选择毕业设计、与专业相关的科研课题立项、与专业相关的竞赛获奖、学术期刊公开发表论文、专利授予机构已授权的与所学专业相关的专利发明等内容[4]。在这一制度的推进过程中,很多本科生会在大三时完成公开论文的发表,大四只需以公开发表的论文进行毕业答辩即可,并不需要单独再完成一篇毕业论文,这也就成为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的一种内在动力。

*项目来源:基于行为教育学理论的国际商务本科生科研活动评价机制研究(CQGJ15366C。项目负责人:林川);开放型经济背景下创新型国际商务人才的多维能力定位与培养模式研究(2015-GX-068。项目负责人:林川);本科生科研能力训练研究——以经管类学生为例(JY155617。项目负责人:林川)。作者:周钰颖,四川外国语大学商务英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林川,四川外国语大学国际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教育理论(400030)。

外在动力 外在动力源于学生自身之外的各种因素对学生主动参与科研活动产生的促进作用,包括教师作用、学校作用等多重方面。

1)教师课堂对科研活动的宣传与对科研知识的讲授。很多高校教师尤其是具有博士学位的青年教师,由于自身坚持进行科研活动,从而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会在课堂上对科研活动进行相应的宣传,潜移默化中让本科生得到科研的熏陶,也就培养了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的兴趣。另外,还有部分高校本身就会对学生在本科阶段开设相应的与科研相关的课程。如某高校在本科阶段开设“经济学研究方法专题”课程,使得本科生更好地了解科研活动是什么以及如何进行科研活动。

2)学校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重视。学校对于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重视能够更好地促使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学校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重视,既包括为本科生创造一个良好的科研活动空间与环境,如开设相应的课程、引入本科生科研竞赛等,也包括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精神与物质奖励,甚至单独为本科生提供科研立项。如此一来,学校重视的外在动力就会与本科生科研活动的内在动力相联系,进而促使本科生更好地创造科研成果。

3)毕业生宣传与学生间竞争。当前,很多学校已经开展毕业生回校交流活动,尤其是一些正在攻读研究生的毕业生,会在回校交流时向低年级本科生进行相应的科研宣传,这就使得很多低年级学生对科研活动有所了解,让一些希望攻读研究生的本科生在本科阶段就加强对科研活动的重视。与此同时,当部分本科生开始重视科研活动时,就会起到一种积极的带头作用,带动其他一些本科生一起进行科研活动。这种相互的竞争与激励,很容易促进一批本科生产出科研成果。

3 国际商务本科生科研活动的模式分析

正如前文所述,相较于研究生较为单纯的公开发表论文的科研活动模式,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方式有较多种,如参与学科竞赛等。而且国际商务专业本科生科研产出的成果方式也很多,如学术论文、研究报告、调研报告等,因此,国际商务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的模式也就与研究生或是其他专业本科生的模式存在一定的差异。

教师指导模式 由于本科生并没有接受过较为完整的科研训练,而且也没有硬性的科研要求,这就使得本科生进行科研活动的能力有限。因此,在教师指导的情况下,对本科生在科研活动中进行足够的指导以及帮助,就是一种较为合理也能够促使本科生较快产生科研成果的模式。在教师的指导下,一方面可以为本科生较快地、正确地确定研究方向,避免出现研究初始的方向性错误;另一方面可以在科研活动中随时解决出现的问题,避免事倍功半的情形出现。教师指导模式在本科生以科研论文或是竞赛为科研成果的科研活动中更为适合。如在科研论文的产出过程中,教师的经验会起到明显的作用,可以指导本科生对一些更为容易出成果的方向进行研究,而且在投稿过程中的格式修改、杂志选择等方面均可以起到足够的指导作用。而在竞赛科研活动中,教师的指导作用有利于本科生更好地融入竞赛环境,以获得更好的竞赛成绩。

学生团队模式 以团队的形式让学生组成科研小组,让学生在相互帮助之下获得科研成果,也是一种促使本科生获得科研成果的模式。在学术团队模式中,由于是团队模式,从而可以分工协作,学生各自发挥自己的才能与才华,让不同学生发挥自身优势,可以形成“1+1>2”的结果。而且不同团队成员间可以存在相互的竞争,也会促使科研活动更好地转化为成果。

通常,学生团队模式更为适用于以研究报告为科研成果的科研活动。由于科研报告的工作量相对较大,本身就需要更多的人完成相应工作,也需要更多的团队成员发挥自己的才能。但是在学生团队模式中需要注意两方面的问题:一方面是学生团队同样可以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另一方面应防止团队成员的“搭便车”行为,需要保证每一个团队成员都更好地融入团队协作中。

科研立项模式 科研立项模式是当前较多高校用于鼓励研究生科研活动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同样可以“移植”到本科生的科研模型中。科研立项的方法,一方面有利于刺激本科生的科研活动,对于本科生而言自身就是一种物质激励;另一方面也是对本科生科研活动的一种承诺,获得立项的本科生在接受相应立项资助的同时,必须完成相应的科研任务。因此,科研立项模式既是一种对本科生科研的激励,又是一种本科生科研成果的保证。当前已经有部分高校设立本科生的科研项目,让本科生充分参与科研活动。但是以科研立项的形式促进本科生科研活动,需要以公平、公正、公开的方式进行,以避免学生之间的恶性竞争。

“互联网+”模式 互联网技术是当前教育领域的新技术,随着互联网技术尤其是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提升,对于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互联网教育具有随时随地沟通、资源共享、主动参与以及自我教育的优势,而应用途径也很多,如课程上网、参与式集群讨论、网页浏览、网盘和电子邮件传送、即时通信等[5]。其实,在互联网技术条件下,学生可以多方面、多层次、多内容参与到科研活动中,国内外已有的一些经管类论坛、工作论文下载网站就已经为本科生参与科研活动提供了很好的空间与环境。因此,在“互联网+”的模式下,更多的是让本科生主动地、自愿地、充满兴趣地参与,而并非是一种强迫式。本科生在互联网或移动互联网中接受一些与科研活动相关的信息,通过日积月累的积累,潜移默化地对科研活动有所认识及了解,从而更好地认识科研活动与参与科研活动。■

[1]林川,许劲.本科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以经管类本科生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6):222-223.

[2]居学海,周素芹.本科生科研训练:从选题到实践[J].大学教育,2013(2):24-25.

[3]方惠英.略论研究型大学本科生科研管理机制的完善[J].中国电力教育,2011(26):28-29.

[4]林川,周钰颖.经管类本科生科研活动的SWOT分析:以某外语院校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5,14(10):117-118.

[5]王龙耀,王岚.互联网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4(4):45-47.

G642.42

B

1671-489X(2016)12-0065-03

猜你喜欢
科研活动科研成果本科生
科研成果转化
计算机学科科研活动行为规范建议
中国科研成果震撼全球
加强医疗科技自主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
机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学科竞赛和科研活动体系建设研究
审批复杂 科研成果落地难
浅谈畜牧专业大学本科生参与科研的重要性
中医药大学本科生流行病学教学改革初探
本科生科研活动存在的问题与对策探索——以经管类本科生为例
探索如何提高药学本科生实习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