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关”再认知与回到勒温

2016-02-19 14:12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2016年5期
关键词:谱系心理学渠道

■ 李 钢



“把关”再认知与回到勒温

■ 李钢

一、“把关”确立时间考辨和理论边界拓展

把关人(Gatekeeper,字面直译守门人),从翻译上来说,把关人之朗朗上口,超过了守门人,暗合“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中举足轻重的“关”。在汉语中,“关”往往暗含着某种权力,这与把关理论的开创者勒温最初的“社会渠道说”②中关于渠道和关口的描述不谋而合。

目前对于把关人概念的提出基本都确定在1947年,因为是年《人类关系》杂志第一期整理发表了勒温未完成作品《Channels of Group Life》。不过黄旦在1996年的一篇论文中坚持认为勒温是在1943年中首创概念,这种看法在《传者图像》一书中进行修正,并大体接受了勒温于1947年提出这一概念的说法。但就思想史的角度以及把关理论的真正理论内核来说,1943年勒温报告中提及的“渠道”和“把关”应该可以被认为是把关人概念思想的起点。

首先,无论是1943年的《食物背后的习惯和改变方法》,还是后来广为人知的1947年的《团体生活的渠道》,其研究主题都是食物的购买和消费,并由此提出的“社会渠道说”。1947年的论文仍是1943年报告主题的延展,研究的主题和主要结论一脉相承。其次,1947年的2月,勒温就已经辞世,《群体生活的渠道》是作为其生前手稿并经过编辑的重新加工后发表的。最后,虽然这个理论的起点是关于食物购买,但是勒温却自认可以推及到社会研究的其他领域。③把关理论的重要价值就在于其能运用到社会的方方面面,未必一定要与“传播”并用才能真正意味着概念的确立,与“传播”的并用只是把关理论的一次具体应用。

把关理论的生命力极其旺盛,“意见领袖”“议程设置”都与把关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意见领袖”以及在此基础上诞生出的多级传播理论等,实际上仍旧在延续着自勒温“把关”思想以来的一个研究传统:在信息流动中,信息传递受到哪些因素制约,而最终又会产生什么影响。议程设置理论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李普曼,也可以更往前回溯到柏拉图的“洞穴比喻”。但议程设置实质上也是在表述大众传媒的“把关”。这些与把关相关的理论,都同时围绕着美国传播学的“社会管控”的内核。探讨把关,要同时关注勒温的几重身份:传播学者、心理学家、管理学家,以及理论诞生的历史场景。

二、“把关”再认知:回归勒温思想谱系和理论诞生的历史场景

勒温的“把关”理论,勾连了场论、团体行为、情境这一系列勒温心理学的关键概念。对把关这一概念进行重新解读,必须要回到彼时彼地的勒温思想谱系以及理论诞生之初的研究设计和历史场景。

(一)回归勒温的思想谱系

如果将“把关”理论对应到勒温的思想谱系中去寻找来源,我们不难发现其实“把关”以及“社会渠道说”是勒温建立在场论基础上的心理学理论体系的一次实例化表述。

1.拓扑心理学中生活区域的“疆界”和“位移”对应着把关及其过程。作为德国心理学家的勒温在其《拓扑心理学》中有一个著名的关于“儿童进食”的例子,进食这个行为被区分为一组分散的手续。④勒温将人的行为分成多个分散的区域,区域与区域之间,都会产生一定疆界。人的行为总是从一个区域到达另一个区域,这个过程就是突破疆界。如果将这个理论对应到“把关”理论,这个“疆界”几乎就是“关”了。从一个区域到另一个区域的状态,也就是勒温所谓的“位移”,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被认为是“传播”。这种把行为分为多个区域的划分方法,完全对应了把关的流程以及关卡这一概念的诞生。

2.从场论的角度分析,探讨客观社会问题如何影响主观心理。到了美国之后,勒温心理学的新发展之一是从宏观上把影响人行为的所有因素都做类似场论的分析,去探讨客观的社会问题是如何与主观的心理问题发生相互作用的。⑤在产生“把关”的那场著名的关于内脏问题的实验中,勒温就是按照这个思路去进行实验的。如今看来,这个研究在思路和方法上都是十足的效果研究,而且探讨了宏观层面上的社会问题如何与个体以及团体的心理相互作用。

3.把关必须从团体动力的角度来进行理解。团体动力学是勒温留给传播学的最重要的遗产,团体动力学所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勒温的团体动力学中,勒温尤其强调的是环境对动力产生作用的机理,并且在实验中尽可能的还原日常生活场景,在“家庭主妇与内脏”的实验中就是如此。

(1)勒温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强调行为发生的整体情景。这在其著名的关于行为的公式: B=f(P,E)可以看到。人的行为(B)就与个体(P)、环境(E)是函数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勒温显然超越了同时代的研究者,他看到了个体心理以及环境两方面的因素,并且在后来的研究中一直沿着这个路线前进。内在动力和外在环境共同构成了勒温的动力观念。

当然,勒温这种强调人与环境的关系的思想,有着强调整体的格式塔心理学作为其天然思想后盾。我们很容易想到传播的环境和情景,想到信息在流动过程中必然经过所谓的信息环境,这是在任何传播环境下不会改变的,也只有在这种背景下才有探讨把关的必要。

(2)在强调整体的背景之下,勒温也同时强调个体动机。这仿佛又回到了我们对“把关人”的一般描述中了,勒温认为把关必然是个体动机的过程,把关的动因不仅来自个体认知,更来自个体动机。但是勒温的个体动机又与弗洛伊德的“力比多”和麦独孤的“本能”不是一回事,而是一个综合的作用,其动力来源自团体、情境等因素的相关联。

从以上几点对于勒温思想谱系的论述可以看出,把关人理论的方方面面都可以在勒温思想中寻找到踪迹。同时,“把关”理论看起来是关于传播者的一项研究,但是其理论的着力点仍旧在于个体在社会渠道中的位置,讨论各种关系作用力之下的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影响。

(二)回归把关人理论诞生的历史场景

从知识社会学的角度来说,所有的学术视角都必须展开于某种特定的时空。⑥所以对于勒温的把关人研究我们必须回到美国主流传播研究发轫之初。彼时美国社会,传媒数量众多,美国政府也渴望研究、破解和利用宣传机制,它要求政治学、实验心理学开展相关研究,拉斯韦尔、霍夫兰等人因此获得科研资金,拿出了具有开创意义的成果。⑦勒温的把关研究也在其中。正是因为如此,美国大众传播研究在奠立时就与对社会的管控紧密相关。实际上,如果我们深究美国大众传播学时至今日的主要理论,会发现其最终目的都是在讨论如何对社会进行有效控制。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对把关理论的探究要回到勒温开始研究并阐发理论的彼时彼地。把关理论的“理论内核”实际就是一种对于社会管控的能力,谈论是社会权力的产生和运作,旨在如何有效地进行社会的管理。1980年代,休梅克在写作《把关》一书时,首先是从社会系统的角度来探讨把关的运作机制。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这种把关人蔓延和下沉的情况,暗合了在互联网社会中的信息传播过程中,职业把关人与非职业把关人并存,直至人人都是把关人的现状。把关作为一种理论,经过不断发展,可以超越媒介形态和传播方式,这也说明了理论的魅力和强大生命力。正如休梅克的结论:“把关”或许是一个得到透彻研究的概念,或许是一个使用过多的概念,但它几乎没有过时。⑧

“把关”是勒温个人学术谱系中动态发展的一环,有着深厚的思想渊源,并且学术影响覆盖在从传播者研究到传播效果研究的多个领域之上。其社会管控的理论内核和对社会权力运作机制的探讨对传播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也毋庸置疑,在新微博和微信所统治的社交媒体时代,“把关”的存在形式和运作机制变得更加复杂,而对其进行的研究更需要回归到把关的思想谱系和理论内核中。

注释:

① [美]帕梅拉·休梅克:《大众传媒把关》(中文注释版),张咏华注释,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页。

② 黄旦在《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消解》使用了“渠道理论”一词,不过他认为,“渠道理论”不能算作一个理论,它只是对于一个现象的描述。因此本文采用心理学界对这个理论的另一个说法:“社会渠道说”,似乎更为恰当。

③ 黄旦:《传者图像:新闻专业主义的建构和消解》,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第173页。

④ [德]库尔特·勒温:《拓扑心理学原理》,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02页。

⑤ 申荷永:《充满张力的空间—勒温的动力心理学》,湖北教育出版社1999年版,第88页。

⑥ 胡翼青:《传播学科的奠定: 1922-1949》,中国大百科出版社2012年版,第30页。

⑦ [法]埃里克·麦格雷:《传播理论史》,刘芳译,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7页。

⑧ [美]E·M·罗杰斯:《传播学史》,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2年版,第355页。

(作者系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博士研究生,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主任编辑)

【责任编辑:刘 俊】

猜你喜欢
谱系心理学渠道
聚焦“五个一” 打通为侨服务渠道
神族谱系
百年大党精神谱系的赓续与文化自信
王锡良陶瓷世家谱系
再论东周时期铜簠的谱系和源流
渠道
渠道与内容应当辩证取舍
沟通渠道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