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CA循环管理在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的应用

2016-02-20 07:42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年24期
关键词:孕产妇护士护理人员

东 迎

PDCA循环管理在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的应用

东 迎

目的:探讨PDCA循环管理在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4年10月~2015年10月本院急诊室对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前急救及转运过程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观察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6个月(对照组)及实施后6个月(观察组)急诊科室护理质量、意外风险及患者满意度等情况。结果:实施后急诊基础护理、特级护理、病房管理、文书管理、重点环节管理、急救药品管理及总护理质量评分及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实施后意外发生及护理纠纷事件发生情况低于实施前。实施后接诊时间、院前转运时间低于实施前,结论:PDCA循环管理能有效提高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内转运中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意外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PDCA循环管理;急危重症孕产妇;急救;院内转运

急危重症孕产妇具有发病急,病情严重、变化迅速等特点,因此产妇护理难度较大,护理过程中如出现差错,容易导致母婴死亡[1]。因诊断、治疗、康复等环节的需要,急危重孕产妇可能在院内进行数次转运,加大了护理风险[2]。研究表明[3],急诊收治的71%患者在检查或转运过程中容易出现各种并发症,使得转运患者病死率显著升高。因此在患者转运过程中对其加强护理管理,将有助于降低转运过程中护理风险的发生,有助于提高急危重症孕产妇救治成功率。PDCA护理管理程序包括计划的制定、实施、效果的评价及持续质量改进等过程,应用PDCA护理管理能有效提高护理质量,降低风险事件的发生,有利于患者预后[4]。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急诊科室拥有护理人员48名,均为女性。年龄22~48岁,平均(28.9±2.4)岁。职称:主管护师8名,护师12名,护士28名。学历:本科15名,大专25名,中专8名。分别于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后共抽取150例危重症患者进行调查。患者因诊断(CT、MRI等)或治疗需院内转运治疗。实施前抽取危急孕产妇75例作为对照组,年龄20~38岁,平均(28.5±3.2)岁;孕周37~40周,平均(38.9±2.9)周;实施后抽取危急孕产妇75例作为观察组,年龄20~35岁,平均(29.2±3.4)岁;孕周37~40周,平均(38.5±2.9)周;实施前后患者在年龄、孕周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由护士采用平车护送,包括氧气袋给氧、手工监测血压、浅静脉穿刺输液,并密切留意患者生命体征的变化。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应用PDCA循环管理,具体操作方法如下:

1.2.1 计划阶段(P) 在计划阶段对急危重症孕产妇存在的风险问题进行分析。综合运用头脑风暴、情景模拟等方法,认为护理人员风险意识缺乏、转运指引不完善;患者对过床不适应;护理人员技能掌握不够等为主要风险因素,并根据风险因素制定相应计划。

1.2.2 实施阶段(D) 根据计划阶段的目标,融入护理风险管理策略,提高危重患者急诊转运安全性:(1)对患者建立急诊院内转运流程指引。针对急诊科急危重症孕产妇疾病多变性、特殊行及复杂性,为患者制定《重症患者专科流程及指引》等规范,定期开展培训。以护理风险意识培育为核心,在强化风险认知的同时,提升护理技能,能够较为妥善的处置各类意外情况。(2)正确评估患者病情。转运会对患者身体机能带来一定的影响,比如加大呼吸循环系统并发症发生风险。因此需要尽量的准确评估患者状况,以降低风险。对于生命体征不稳定的患者,要按照医疗操作规定,应告知患者家属实际情况,让家属签字并同意后才进行转运,以减少转运风险事件的发生。(3)作出转运决定后,联系相关科室,做好患者病情报告等,并由相关科室做好准备。根据仪器、治疗实际需要,相关科室在转运前规定时限内完成准备工作。(4)转运前详细检查。包括管道是否通畅、固定是否稳妥、患者生命体征是否发生异常变化、相关仪器备用电池是否电力充足等。(5)转运过程中应及时清除患者呼吸道分泌物,确保气管插管通畅,出血部位应及时采用包扎带止血,以防患者失血性休克。(6)护士在转运过程中动作应熟练,并保持有条不紊,确保患者及其家属有安全感,使得患者能安静配合治疗。

1.2.3 检查阶段(C) 建立急诊护理转运小组,由护士长任组长。定期分析转运记录,并对转运情况进监督。对发现的问题,要根据风险等级限期整改。团队护士要结合自身工作实际,剖析自己薄弱环节,并加强业务学习。动态调整有关方案、计划,确保方案、计划能够满足各类新情况的需要。

1.2.4 处理(A) 每月定期组织急诊护士对院内转运不良事件进行分析、总结及讨论,并对每月实施效果向护士长汇报,及时反馈护士工作情况,形成自下向上,再由上而下的反馈系统。认知总结经验教训,不断调整护理目标,总结护理经验,调整护理目标,对于存在的问题加以分析,并将急诊危重患者转运相关注意事项写入相关指引中,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并进入下一个循环,不断提高护理质量水平。

1.3 观察指标 比较PDCA循环实施前后护理质量和转运成功率、意外发生率、转运死亡率、护理纠纷事件和护理满意率。其中护理质量评价根据“医院护理质量评分标准”进行,共6个维度(基础护理、特级护理、病房管理、文书管理、重点环节管理和急救药品管理)30个条目。采用4级评分法,得分越高表明护理质量越好。满意率采用本院自行设计的“患者满意度调查问卷”评价,总分100分,>90分为满意。

1.4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 结 果

2.1 PDCA循环管理实施前后48名护理人员院前转运质量比较(表1)

表1 PDCA循环和护理风险管理实施前后急诊护士护理质量情况对比(分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意外及护理纠纷发生情况比较(表2)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意外及护理纠纷发生情况比较 例(%)

2.3 两组患者接诊时间及院前转运时间比较(表3)

表3 两组患者接诊时间及院前转运时间比较

3 讨 论

急危重症孕产妇经急诊收治入院后,并根据治疗需要将患者转移至其他病区进行对症治疗。危重症患者转运过程中存在较高的风险,患者预后除了与患者病情有关外,还与医疗条件、技术设备、职业责任心等方面有关[5]。为了减少传统转运过程中由于准备不充分、转运途中风险管理能力不足的情况,在患者转诊工作中应用PDCA循环管理,以降低患者转运过程中风险事件的发生。PDCA循环的应用避免了传统护理质量改进方法中由于没有目标性、计划性及随意性强的缺点,控制了护理质量,减少护理工作盲目性,提高了护理质量[6]。PDCA管理通过对护士进行持续培训并不断识别转移过程中的潜在风险,更新患者院内转运观念,从而提高护理人员风险管理意识[7]。同时通过建立健全的护理风险制度,建立健全风险管理体系,从而有效预防急诊危重患者转运过程中意外风险的发生[8]。

结果显示,实施PDCA循环管理后,护理质量总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表明在PDCA循环管理能有效提高患者护理质量。实施后接收科室满意率高于实施前,而意外发生率、及护理纠纷事件低于实施前(P<0.05)。这表明PDCA循环管理使得院内转运救治制度更加完善,从根本上预防患者转运过程中护理风险的发生。同时,经过PDCA循环管理,接诊时间和院前转运时间均显著下降(P<0.05)。考虑其可能原因:(1)在PDCA循环管理通过制定周密的工作计划,并与各部门相互协调,共同构建急诊转运专用物资体系,建立绿色专用通道,以确保急诊与接收病区间相互沟通及联系[9]。(2)转运过程中由主管医师及护士对患者病情进行评估,并制订转运应急预案及个性化转运方案,提高患者转运过程安全性,提高转运护理质量。(3)在问题解决中强调从问题入手、持续改进、全员参与,从而促进护理人员学习理论知识及提高护理人员业务素质,保障患者安全[10]。另外,转运过程中通过对患者风险进行评估,准备好各种救治物品,有助于降低患者转运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杜绝安全性隐患。与患者及家属进行充分沟通有助于建立风险共担、医患互动的新型医患关系,从而减少医疗纠纷事件的发生,降低患者死亡风险。

综上所述,PDCA循环管理能有效提高急危重症孕产妇院内转运中护理质量,降低患者意外风险,提高患者满意度。

[1] 张 静,宋燕波.24例急危重症孕产妇的监测与护理[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1):61-62.

[2] 刘菊元,周汝娇.护理管理在急危重症孕产妇抢救中的应用[J].当代护士,2013(12):185-186.

[3] 徐春景,李君琴,吴淑芳,等.产科急危重孕产妇院内转运中的护理风险分析与对策[J].护理与康复,2014,13(9):872-874.

[4] 陈洁莹,鲁锦胜,何巧萍,等.PDCA模式在急诊患者院内转运中的运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5,13(6):132-133.

[5] 刘晓蓉,葛云霞,周 建,等.PDCA管理在急诊危重症患者院内转运中的运用[J].湖南中医杂志,2015,31(5):123-125.

[6] 郑 军,贾冬云,向 红,等.PDCA管理方法在提高呼吸科危重症患者抢救成功率中的作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4,11(8):115-116.

[7] 宋绪梅,胡红梅.PDCA 在危重症患者护理质量管理应用中的效果评价[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28):223-224.

[8] 胡 娜,杜小亮.应用PDCA循环理念进行神经外科重症监护护理培训的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7):79-80.

[9] 靳海宏.分析总结急危重症孕产妇的院前急救方法以及护理措施[J].中国实用医药,2015,10(14):274-276.

[10]梁凤桃.急危重症孕产妇的院前急救和护理措施探究[J].吉林医学,2014,35(6):1331-1338.

(本文编辑 刘学英)

221600 徐州市 徐州沛县人民医院急诊科

东迎:女,本科,主管护师,副护士长

2016-09-09)

10.3969/j.issn.1672-9676.2016.24.042

猜你喜欢
孕产妇护士护理人员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最美护士
孕产妇分娩准备的研究进展
孕产妇死亡24例原因分析
浅谈护理人员的压力来源及管理策略
Seepage simulation of high concrete-faced rockfill dams based on generalized equivalent continuum model
护理人员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的作用观察
探讨护理干预在妊高症孕产妇中的应用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