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敷贴致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2016-02-20 07:43
护理实践与研究 2016年24期
关键词:贴膜穴位中药

潘 园

穴位敷贴致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潘 园

目的:探讨穴位敷贴至皮肤损伤的原因,并制定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方法: 收集2015年1月~2016年4月我院各科室使用穴位敷贴发生皮肤损伤患者34例的临床资料,并对皮肤损伤的原因进行分析采取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发生皮肤损伤的原因与下列因素有关,敷贴时间、药物本身与调配药物、自身疾病、贴膜过敏。结论:选择正确的敷贴时间、合适的调配药物与贴膜、关注患者自身原有疾病,可以有效预防穴位敷贴导致的皮肤损伤,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穴位敷贴;皮肤损伤;护理

穴位敷贴技术是将药物制成一定剂型,敷贴到人体穴位,通过刺激穴位,激发经气,达到通经活络、清热解毒、活血化瘀、消肿止痛、行气消痞、扶正强身作用的一种操作方法。穴位敷贴疗法可避免胃肠给药对脾胃的损伤,同时也避免胃肠道与肝脏对药物的影响,从而提高了药物利用度[1]。在临床受到广大患者的欢迎。我院多个科室使用该项操作方法治疗相关疾病,在使用过程中,发现有部分患者出现皮肤损伤,为了解穴位敷贴至皮肤损伤的原因,我科对发生的穴位敷贴致皮肤损伤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并采取了相应的护理干预措施,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5年1月~2016年4月本院住院做穴位敷贴发生不同程度的皮肤损伤的患者34例,男19例,女15例。年龄2~81岁,平均(41.3±18.5)岁。皮肤损伤愈合时间为2~7 d,平均4.5 d。诊断标准:采用2005 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发布的中药及化学药物皮肤刺激及过敏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1-2]中的皮肤刺激反应程度评分标准,对34例患者皮肤损伤的程度按分值1~4分进行分级,见表1。

表1 穴位敷贴引起皮肤损伤的原因与损伤分级情况(例)

2 损伤原因分析

2.1 敷贴时间 指敷贴的时间不适宜,引发的皮肤损伤。在2015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颁发的《护理人员中医技术使用手册》中穴位敷贴的时间一般为6~8 h,可根据病情、年龄、药物、季节调整时间,小儿酌减。在实际操作中护理人员对不同病情、年龄、药物的敷贴时间长短把控难以掌握 。敷贴时间短难以达到应有的疗效;时间长,穴位敷贴中的药物、贴膜对皮肤的刺激易引起皮肤损伤。在34例皮肤损伤的病例中,因敷贴时间长引起的损伤占16例,是穴位敷贴引发皮肤损伤的主要原因。其中儿童由于皮肤娇嫩,器官组织功能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耐受能力和代谢能力较成人弱,特别是使用了毒剧药物时应加倍谨慎,更易发生不良反应[3],在16例敷贴时间长引起的皮肤损伤中,儿童占10例。在皮肤损伤分级中,由敷贴时间引起的损伤中3级和4级的皮肤损伤占比很高,因此敷贴时间过长不但易引起皮肤损伤,还易引起较为严重的损伤。

2.2 药物与调配剂 是指穴位敷贴使用的药物与将药物调制成一定剂型所用的调制品。穴位敷贴使用的药物多由多种中药粉剂组成,外用有的引起局部过敏反应,有的引起全身过敏反应[4], 中药外用更应该注意皮肤效应,中药有酸、苦、甘、辛、咸五味, 辛味中药对皮肤的刺激作用比其余四味更明显[5]。调制剂一般用温水、食用醋、蜂蜜,也有用酒,还有加姜汁。单纯使用温水或蜂蜜未见皮肤损伤。在8例药物与调制剂引起的皮肤损伤中,使用加用姜汁、酒或醋的占5例。姜汁、酒和醋对皮肤均有一定的刺激性,做辛味中药的调配剂更易导致皮肤损伤。

2.3 贴膜过敏 贴膜周边是由有粘性的胶状物质构成,透气性较差,有少数过敏性体质的患者对贴膜周边的粘性物质过敏,引起皮肤损伤。反复黏贴,反复撕除贴膜,动作欠轻柔,均可引起皮肤损伤。夏季温度升高,皮肤易出汗,贴膜下的皮肤经汗液浸泡也易破损。

2.4 自身疾病 糖尿病、长期卧床、营养不良等疾病患者在使用中药敷贴治疗时,由于自身疾病导致的皮肤变软、变薄,皮肤伸展性、弹性和回缩性下降,皮肤自我修复能力降低,在敷贴时如不加以观察,易导致皮肤损伤。

3 护理措施

3.1 密切观察 为患者做穴位敷贴前要认真评估患者的情况,特别是皮肤情况,有基础疾病、皮肤疾病、儿童、老人要谨慎。在穴位敷贴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者敷贴周围的皮肤情况,并询问患者的感觉,皮肤周围有红肿、药疹,患者自述敷贴处疼痛等要及时打开贴膜,查看穴位敷贴内的情况,按皮肤刺激反应程度评分标准达到2分,要立即停止敷贴,3分以上局部皮肤要给予处理。

3.2 选择合适的敷贴时间 在进行穴位敷贴前要根据药物的药性、患者的自身情况确定敷贴时间。我们做法是先贴一个敷贴按正常时间6~8 h观察一下局部情况,局部皮肤无异常,按规范流程进行穴位敷贴,第1次敷贴按标准的最短时间4 h操作。局部有刺激反应,药物有刺激性、特殊患者等缩短敷贴时间。有报道认为一般儿童贴敷时间控制在0.5~1 h[5],鉴于儿童皮肤娇嫩,我们按0.5 h进行敷贴,夏季并适当缩短敷贴时间。

3.3 关注药物的不良反应 敷贴的药物一般是由医师根据病情制定的方剂,在可能的情况下,我们尽可能避免一些毒性、刺激性大的药物。同时调制剂尽可能选用无刺激性的温开水、蜂蜜。如必须使用具有毒性、刺激性的药物与调制剂,要密切观察敷贴部位情况,或适当缩短敷贴时间。

3.4 贴膜过敏的预防 对过敏体质人群采用低敏、透气性好的贴膜,敷贴部位皮肤可涂擦皮肤保护膜,避免敷贴直接接触皮肤[6]。对已发生皮肤过敏、水肿的患者可采用纱布和弹力绷带进行固定[7]。撕除贴膜时要注意保护贴膜下和周边的皮肤,动作轻柔、缓慢撕除。

3.5 对患有自身疾病患者的护理 对患有自身疾病的患者做穴位敷贴时,首先评估患者自身疾病是否适宜做穴位敷贴、是否有禁忌症、皮肤是否已存在破溃等情况。敷贴时要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皮肤情况,贴膜贴敷和撕除时要注意保护皮肤,防止损伤发生。

3.6 皮肤损伤发生的处理 1,2级损伤不用处理注意观察局部情况,并择疗效相近的穴位交替敷贴。3级损伤是敷贴时间过长或药物与调制剂引起的可涂烫伤膏,贴膜过敏或自身疾病引起的可涂抹抗过敏软膏。4级损伤有破溃可涂金霉素或百多邦软膏,破溃严重按伤口换药处理。

4 小 结

贴敷药物多为辛香走窜通络之物,贴敷后很容易引起皮肤发热、充血甚至起泡,中医认为,通过发泡性药物对局部强烈刺激,能促进气血运行,从而达到活血化瘀、温经散寒作用[8]。但临床在应用穴位敷贴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敷贴部位的充血、水肿、起泡易引起皮肤感染,如不及时处理,易诱发其他并发症。药物原因引起的皮肤损伤还可引起药物的毒性反应。因此关注穴位敷贴引起的皮肤损伤,找出引起皮肤损伤的原因,研究护理对策,进行有效护理干预,可预防和减少穴位敷贴引起的皮肤损伤。

[1] 霍中芬.耳穴贴压及中药敷贴联合辨证施护对血液透析高血压患者的影响[J].护理学杂志,2014,29(21):37-38.

[2]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化学药物刺激性、过敏性和溶血性研究技术指导原则[M].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6:56.

[3] 田小藕.中药安全性问题及对策[J].药品评价,2006,3(3):175-177.

[4] 李彦林,周云丰,李 琳,等.平痤洗剂皮肤刺激和过敏性实验研究[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2016,23(2):56-58.

[5] 赵 姣,张会宗,李国信.中药外用药物不良反应现况分析[J].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15,22(4):132-136.

[6] 邓桂芳,黄小惠,张 锋,等.老年患者医源性皮肤损伤的原因分析与护理[J].护理学报,2011,18(10B):32-33.

[7] 李育欣.36例中药敷贴致皮肤损伤患者的护理[J].天津护理,2016,24(1):66.

[8] 郭金梅.中药三伏贴引起皮肤过敏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干预[J].中医临床研究,2012,4(6):105,107.

(本文编辑 刘学英)

210014 南京市 江苏省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护理部

潘园:女,本科,副主任护师,护理部主任

2016-09-08)

10.3969/j.issn.1672-9676.2016.24.059

猜你喜欢
贴膜穴位中药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低血压可以按摩什么穴位
中药久煎不能代替二次煎煮
您知道吗,沉香也是一味中药
中医,不仅仅有中药
某贴膜机设计
夏季穴位养心
男性排湿,常按这五个穴位
中药贴敷治疗足跟痛
贴膜暴利:批发2元零售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