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抗战

2016-02-20 03:47
北广人物 2016年4期
关键词:福尔曼八路军外国

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很多珍贵的抗战照片、影像以及文字史料竟然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出自外国记者手中。从他们记录下来的这些材料里,也能感知到这些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抗战。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虽然已经走过了70个年头,可是很多朋友或许还不知道,当年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在中国的抗日战场上,很多珍贵的抗战照片、影像以及文字史料竟然有很大一部分都是出自外国记者手中。从他们记录下来的这些材料里,也能感知到这些外国记者眼中的中国抗战。北京电视台《文化之约》栏目以《外国人眼中的中国抗战》为题专门做了一期节目,节目主讲嘉宾作家萨苏讲述了很多与外国记者相关的鲜为人知的抗战故事。

日本签署投降书现场的错误

萨苏播放日本投降书图片时,与现场读者互动,寻找投降书中的错误,并现场揭秘,分析事情的前后因果。在展示一张日本投降时拍摄的照片时,萨苏引出“中国海军军官穿错军服的故事”。日本投降之时,中国海军几乎全军覆没,一位中国海军中将在日本投降现场,为了维护中国海军的尊严,借穿了苏联海军的军服,但是保留了中国海军军装的帽徽和领章,以此行为告诉全世界“虽然我们最后没有军服,但是我们是胜利者”。

中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西方人士评论为“西方主战场是剪刀,东方战场是打铁的,中国就是铁砧”。同时,中国军士也参加了西方主战场的战斗。在参与诺曼底登陆的战斗中,一位在海上仅仅依靠几块木板漂泊了133天的中国水手的传奇经历、一位中国上尉军官和英国“白富美”至死不渝的爱情故事,以及各国军队中的中国华裔军人之间“同根同源”的特殊情感等图片故事,让现场读者感受颇深。

解析抗战中真实的中国,还原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艰苦卓绝的敌后战场的真实历史。从1937年到1944年,美国记者福尔曼等多次到中国,针对抗日战争进行广泛采访。通过一批鲜为国人所知的照片,通过外国战地记者的眼睛解读二战中神秘的东方战场。

敌后作战的游击队中,有着种种匪夷所思的武器,从美式汤普森冲锋枪到大清国时代的火铳应有尽有,甚至还有木头做的大炮;陕甘宁边区竟然有相当完整的石油工业,从打井到分馏、运输宛如一条龙服务,连工作服都和新中国成立后异曲同工,还曾卖了一套设备给国民党的玉门油田;诺曼底登陆后没几天,边区便进行了一次大型庆祝活动,中国人扮演的希特勒和戈培尔惟妙惟肖,其中最出风头的,则是被众人举在空中的“艾森豪威尔”。

还有几张外国记者拍摄的照片也很有意思,照片拍摄的是一些工人在拆一架飞机,之后他们把拆下来的金属熔化并重新浇铸,把这些做成了崭新的盘子。原来,这是一架在美国人手里坏了的飞机,在他们看来没什么用处,可是当时有中国人要花钱买下这架飞机。一堆废铜烂铁,有人买当然是好事情,于是就以很便宜的价格卖给了出钱的人。这个人买下飞机以后,不是要修好它,而是找来一些工人把飞机拆掉。于是就有了照片记录下的这些图像。让人没想到的是,做出来的这些金属盘子最后又卖给了美国人。这几张照片,反映了当时中国抗战中的战时工业的一个侧面。

三个重机枪手的真实身份

在众多的外国记者中,美国记者福尔曼就是其中之一。美国记者福尔曼“拍东西敏感性比较高,但是比较毛躁,往往拍的照片不知道是什么”。有一张他拍的照片,名字叫“三个八路军机枪手”:看到照片的第一反应是,八路军挺了不起的,这三挺重机枪是我们缴获的,照片中的八路军也穿着草鞋,这跟我们平时谈的八路军形象比较一致。但是仔细一看,觉得不对劲,首先三个人不对劲,根本不是什么机枪手,现在有个词儿叫颜值,这三位颜值挺高。结果调查出来这三人竟是开国将军。这三个将军是陈再道、刘转连和左齐。另外,画面中,其中两人抬高手臂,竖起大拇指。这个手势特别能体现中国是国际反法西斯战场的一部分,因为这个动作是当时向盟军致敬的手势,叫顶好,到现在去美国的话还可以跟老外比画这个,他马上就知道是什么意思。为什么照片中只有两个将军在做这个手势,第三个将军没有做?因为这位是独臂将军左齐。福尔曼为什么要拍这张照片?因为国民党告诉他,八路军没有打仗也没有伤员,他就想找一个伤员拍一拍,哪知道这个伤员是开国少将。

照片中左齐虽然失去了一只胳膊,但是表情依旧笑得阳光灿烂。他当初为了保护重机枪,右臂被打断了,是白求恩大夫给他做的手术。这张照片一下就把历史变鲜活了,我们才知道这就是八路军。虽然照片的题目与实际的人物关系有些出入,但是却从中感受到外国记者眼中看到的中国抗战的客观事实。

还有几张有趣的照片,其中一张是朱德总司令和美国海军军官卡尔逊,这张照片背后有个非常有趣的历史故事。卡尔逊1938年到延安各个根据地考察,说八路军打仗确实打得挺好。“敌后抗日根据地到底是什么样的呢?我们通过他去冀中根据地才知道根据地里居然有长途汽车。卡尔逊不愿意坐长途汽车,八路军没有小轿车,就找了个三轮摩托。”萨苏说,当时摩托车上坐了三个人,卡尔逊和刘白羽坐在侧斗里,还有一个司机,刘白羽和卡尔逊一路上做了很多对谈。刘白羽英语不太好,两人交流有点困难,突然坐在前面的司机一边开车一边翻译,一口漂亮的牛津英语,卡尔逊感叹,怎么八路军里的司机都有这么高的英语水平。“后来一查才发现,咱们这位司机是谁呢?是当时八路军冀中军区政委黄敬。”

外国记者跟着八路军拔炮楼

在中国抗战的过程中,录像资料非常少,尤其是在战场最前线的录像资料更是少之又少。不过,有一段非常珍贵的录像资料,记录下了八路军拔掉日本鬼子炮楼的过程。这段录像是当时到八路军驻地的外国记者拍摄的。当时他们要到达八路军驻地需要通过鬼子的封锁线,上级对去接这些外国记者的部队下达了必须保证外国记者的安全,要做到万无一失的命令。去接这些记者的指挥员一想,怎么才能万无一失呢?干脆,把鬼子在封锁线上的据点拔了,这样就能万无一失了。所以,当这些记者快要到达封锁线的时候,突然听到了非常激烈的枪声和爆炸声。打听之后才知道,是八路军为了接他们,在攻击日本鬼子的据点。

听到这个消息,其中的一位记者扛着摄像机跟着进攻部队一起上去了。他冒着枪林弹雨把这个攻击据点的过程都拍了下来,从而留下了这段极其珍贵的录像资料。

林迈可是一个很特殊的外国人。1937年12月,林迈可赴燕京大学任教,与白求恩同船抵达中国。在华8年,他先后4次到达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晋察冀抗日根据地,在第四次到达晋察冀后,他加入到反抗日本法西斯的战斗中。林迈可在燕京大学期间,常利用英国学者身份,向八路军秘密运送急需的药品、手术器材、技术书籍等重要物资。

1941年12月8日,日军突袭珍珠港,日美正式开战。燕京大学是美国教会办的大学,立即被日本宪兵队看管。林迈可夫妇匆忙出走,在八路军帮助下进入晋察冀地区,直到1945年日本投降,才携子女回英国。

河北省平山县是当时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核心腹地,位于太行山深处的平山县寨北乡吊里村(当时被称作吊儿村)是林迈可逃出北平后的重要落脚点。在这里他见到了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并接受了聂荣臻希望其留下来帮助提高通讯保障能力的请求。

1938年,林迈可特意购买了一架德国制造的蔡司伊康照相机,用它拍下了大量抗日根据地军民生活与战斗的情景。林迈可这种既是外来者又是当事人的独特视野,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影像资料。

林迈可是一个好的教育家。他在燕京大学创办导师制并担任经济学导师,导师制深受学生欢迎。在晋察冀时,为提高通讯联络效率,他办起无线电训练班,给技术人员讲授无线电课,制作电台,改装收发报机。“解放后初期,新中国的通讯兵司令与邮电部部长都是林迈可在抗战时期培养出来的学生。”

萨苏说,二战期间,像林迈可、福尔曼一样活跃在中国敌后根据地的西方人士还有不少,他们的文字和影像记录是再现敌后战场的重要依据。

“如今是信息社会,我们接触到了更多的资料源,很多不为人知,抑或被忽略的历史正在一点点被揭开。”萨苏说,只有进一步对这些史料进行发掘,才能更大程度上还原一部真实的抗战史。

据北京电视台《文化之约》endprint

猜你喜欢
福尔曼八路军外国
创意
抗战风云
外国如何对待官员性丑闻案
外国父母看早恋,有喜有忧
外国幽默
忻口会战中的八路军
最后一击
对八路军留守兵团几则史实的考证
八路军、新四军拥有哪些武器装备?
八路军留守兵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