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猪蓝耳病的防控问题

2016-02-21 21:16万遂如
现代畜牧兽医 2016年8期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吉林 长春 130122)

关于猪蓝耳病的防控问题

万遂如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动物传染病学分会,吉林 长春 130122)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俗称蓝耳病,是近几年严重危害养猪生产最主要的疫病之一。目前很多养猪场由于对蓝耳病的认识不足,在蓝耳病的防控工作上存在很多误区,并由此而导致巨大的经济损失。笔者就此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并将在猪场控制蓝耳病的一些经验作以分享,以期对广大养殖朋友有所帮助。

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预防;控制

高致病性猪蓝耳病又称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PRRS),是由猪繁殖与呼吸障碍综合征病毒引起,以成年猪生殖障碍、早产、流产和死胎,以及仔猪呼吸异常为特征的传染病,是一种免疫抑制病,常常继发其他病原感染。我国自1995年发生本病以来,特别是2006年发生高致病性蓝耳病后,一直常年不断地在全国各地猪场发生与流行,严重威胁着养猪生产的持续发展,造成了重大的经济损失。面对目前蓝耳病的流行状况与出现的新问题,应采取何种对策防控本病的发生与流行,以促进养猪业的健康发展,减少经济损失。为此,谈点个人意见,仅供参考。

1 充分认识蓝耳病病毒广泛变异和毒株的多样性

1.1蓝耳病病毒(PRRSV)的特征PRRSV属于套式病毒目动脉炎病毒科动脉炎病毒属成员,是一种单股正链RNA病毒。病毒粒子呈球形,有囊膜,直径为50~65 nm,表面有约5 nm大小的纤突,核衣壳呈二十面体对称,直径为30~65 nm。无血凝活性,不凝集哺乳动物或禽类红细胞。PRRSV基因组全长约15 kb,不分节段,含有9个开放性阅读框架(0RF)。即0RF1a、0RF1b、0RF2a、0RF2b、0RF3、

0RF4、0RF5、0RF6和0RF7。基因组RNA具有感染性,5′端0RF1(即0RF1a、0RF1b)长约12 kb,约占病毒基因组的80%,编码复制酶和转录相关蛋白。3′端有polyA尾。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有15 ku的核衣壳蛋白(N)、非糖基化的18~19 ku的基质蛋白(M),25 ku的糖基化跨膜蛋白(GP5):GP4、GP3、GP2a、囊膜蛋白(E)等。其分子质量分别为31~35、45~50、29~30、10 ku。N蛋白与M蛋白具有很强的免疫原性,病毒感染机体后可产生特异抗体,虽然没有中和活性,但可作为血清学诊断的基础。GP5能诱导机体产生中和抗体和诱导细胞凋亡,GP3、GP4上也含有中和抗原表位。

1.2猪蓝耳病病毒的多样性与变异性PRRSV分为两个基因型,即基因1型和基因2型。基因1型(代表株为LV株)主要分布于欧洲,称为欧洲型毒株;基因2型(代表毒株为ATCC VR-2332株)主要分布于北美洲和亚洲,称为北美洲型毒株。1型PRRSV和2型PRRSV之间存在显著的抗原差异性,两者只有很弱的交叉反应。1型病毒和2型病毒之间的显著差异主要来自于ORF5编码的主要跨膜糖蛋白(GP5)。PRRSV具有广泛的变异性和毒株的多样性,不同毒株之间在毒力和致病性上有明显的差异。PRRSV基因组在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和免疫压力下,ORF5基因极易发生变异。研究发现,猪体内感染PRRSV流行毒株后,能与野毒株或疫苗毒株发生PRRSV基因重组产生新的基因型毒株。目前已发现PRRSV变异的新毒株有1 000多个,证实了无论是北美洲型还是欧洲型毒株,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异,广泛地呈现出病毒株的多样性。近几年来我国对PRRSV检测与研究发现,猪群中感染的PRRSV亚群有经典毒株、高致病性毒株、低致病性毒株、疫苗毒株,还有欧洲毒株等在猪群中流行。高致病性毒株就是临床上的野毒株,致病性最强;低毒力毒株除了临床上的野毒株之外,还有减毒的疫苗毒株。研究发现,这些不同的毒株不仅在猪群中存在共感染,而且发现病毒基因重组的毒株也越来越多,有野毒株的重组、野毒与疫苗毒株的重组、流行毒株与野毒株的重组等。2015年哈尔滨兽医研究所新发现一株蓝耳病病毒的自然重组毒株,并证实该毒株是由北美一个输入分支毒株与我国当前流行的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发生自然重组,而引起感染猪发病。同时,随着疫苗毒株在养猪场存在时间的延长、在外界环境条件的影响下,其自身也会逐渐演化成一个新的毒株,这也是当前防控蓝耳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目前造成养猪场PRRSV多种不同毒株共存并出现病毒基因重组,其原因是:①从不同猪场引种而带入不同的病毒株;②频繁地更换不同毒株、不同厂家生产的蓝耳病弱毒活疫苗实施免疫接种;③长期过度使用弱毒活疫苗,造成PRRSV新毒株层出不穷。

1.3蓝耳病病毒呈现持续性感染蓝耳病病毒具有超强的逃避或调控动物机体免疫监控的能力,病毒氨基酸第N糖链之间的中和表位不易被中和抗体有效识别,从而降低了中和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致使病毒能逃避机体的清除作用与免疫保护,导致病毒在机体内持续性感染,带毒时间可达2~3年并长期的向外排毒。妊娠后期感染PRRSV的母猪产下的仔猪也可带毒,并向外排毒长达30周。

1.4蓝耳病病毒增殖的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AADDEE)猪感染PRRSV后,机体内可产生体液抗体,这种体液抗体不能干扰病毒繁殖,反而会促使病毒在感染的细胞内繁殖与复制速度加快,对病毒感染具有促进作用。这就是蓝耳病病毒增殖的抗体依赖性增强作用。

1.5蓝耳病疫苗免疫产生的免疫滞缓性猪接种蓝耳病疫苗后14 d产生体液免疫抗体,25 d后达到最高值,35 d后消失。体液免疫抗体的水平虽然较高,但保护作用并不完全。而中和抗体产生非常缓慢,PRRSV感染猪体后,4~5周才出现中和抗体,63~77 d后才缓慢升高,随后即呈现下降趋势。由于中和抗体出现缓慢,造成免疫空白期过长,因而影响猪体获得免疫保护。

1.6蓝耳病病毒的免疫抑制作用蓝耳病病毒能降低肺泡巨噬细胞的功能,诱导肺部巨噬细胞、血液内巨噬细胞和单核细胞等发生凋亡;引发外周淋巴细胞中的T细胞亚群发生异常改变;对B细胞的功能和体内细胞因子的生产都会产生不良影响。最终造成猪体内免疫系统受到抑制,导致机体免疫力下降,易诱发多种病原共感染与继发感染,引发猪只发病死亡。

2 当前我国猪群中蓝耳病流行态势

据有关报道,我国猪群中蓝耳病病毒感染阳性率一般为10%~88%。临床上仍以高致病性蓝耳病病毒株为优势流行毒株,但同时也存在经典毒株以及传入我国的欧洲型毒株(基因Ⅰ型)共感染,出现病原体的多元化。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没有季节性。目前总体疫情平稳,呈现局部散在的发生,以中小型猪场发病多见,以慢性和亚健康状态为主,表现出持续性感染和隐性感染的特点。母猪发病多见于妊娠后期(100 d左右),表现出精神沉郁、减食,有轻度的呼吸系统症状,部分猪只发生流产、产死胎与弱仔,流产率可达50%左右,少数发生死亡。仔猪发病见于3~4周龄,主要表现为呼吸道症状、呼吸困难、腹泻、消瘦、眼脸水肿、运动失调、耳部与体表皮肤发紫。哺乳仔猪死亡率高达80%、断奶后死亡率为30%左右。生长育肥猪发病见于15~16周龄,临床症状轻微,少数猪有咳嗽,不同程度的呼吸系统症状,双耳背面、边缘及尾部皮肤出现深紫色等。有的阳性猪场的母猪、后备种猪及育肥猪均可带毒并向外排毒,但不表现出明显的症状,只有继发感染细菌时才会出现临床症状。目前在临床上单纯由PRRSV引发的急性病例很少见,多数为亚临床型。由于猪只产生免疫抑制,免疫力与抗病力低下,故在临床上常见蓝耳病与猪瘟病毒、圆环病毒2型、伪狂犬病病毒、流感病毒等共感染,并继发感染副猪嗜血杆菌、肺炎支原体、链球菌、传染性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弓形体及附红细胞体等病原。造成病原多元化,病情复杂化,发病率与病死率增高,危害性加大。

3 蓝耳病的防控措施

3.1免疫预防目前,我国有3种传统PRRSV毒株致弱后生产的弱毒活疫苗(CH-1a、R98和VR-2323毒株)和3种PRRSV变异毒株致弱后生产的活疫苗(JAX-1R、HuN4和TJM毒株)。2015年又批准上市新研发的蓝耳病-猪瘟二联弱毒活疫苗,也可选用。现临床上使用的商品化PRRSV弱毒活疫苗,由于制苗毒株减毒途径和程度不同,其残留毒力差异较大。残留毒力强的活疫苗产生免疫力快,但不安全,后患较大;残留毒力低的活疫苗产生免疫力缓慢,但安全,没有后患。残留毒力较强的PRRSV活疫苗对猪群免疫产生的后患表现为:种公猪精液减少,精子活力下降;母猪产死胎与弱仔的比例上升;哺乳仔猪腹泻;断奶仔猪继发细菌性疾病频繁发生;中大猪呼吸道疾病、生长迟缓、免疫抑制,干扰其他疫苗的免疫效果等多见发生。猪群中感染低毒力PRRSV野毒时,猪只一般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生产性能也无异常变化。此时选用残留毒力较强的活疫苗对猪群进行免疫接种,大多数还未感染野毒的猪只接种活疫苗后会表现出上述的后患并造成经济损失,免疫效果不明显。在猪群感染PRRSV野毒的毒力较强情况下,对猪群进行PRRSV弱毒活疫苗免疫接种,可降低强毒力野毒对猪群产生的危害,减少经济损失,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扩散,免疫效果明显。有关研究表明:PRRSV弱毒活疫苗配合优良的特异性免疫佐剂或免疫增强剂,配合实施免疫接种,不仅能有效的协助PRRSV活疫苗刺激机体产生坚强的细胞免疫力,为猪只提供良好的免疫保护,还可快速的控制疫情,不留下后患。猪场选择PRRSV疫苗免疫接种,应根据猪场存在的毒株与当地流行的PRRSV毒株ORF5序列同源性高低确认使用何种疫苗毒株生产的弱毒活疫苗。由于不同疫苗毒株之间可能发生基因重组,同一个猪场或同一个猪群不要同时使用两种不同毒株制备的弱毒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

3.1.1 蓝耳病-猪瘟二联活疫苗 蓝耳病-猪瘟二联活疫苗是用蓝耳病TJM-F92弱毒株与猪瘟兔化弱毒C株分别接种Malc145细胞和牛睾丸(BT)传代细胞培养收获培养物后适当配比混合而制成的,加有耐热保护剂。仔猪于4周龄时免疫1次,每头肌内注射1头份,可同时预防两种疫病直至出栏上市。生产母猪每年免疫2次,产前免疫为好,免疫保护期为6个月。无干扰作用,不产生抑制,免疫效果佳,安全,使用方便。

3.1.2 蓝耳病弱毒活疫苗 仔猪:16~18日龄首免1次,2周后加强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内注射1头份。

后备种猪:第1次发情配种前10 d加强免疫1次,每头肌内注射2头份。

生产母猪:每年免疫3~4次,于配种前15 d接种,每次每头肌内注射2头份。

3.1.3 高致病性蓝耳病弱毒活疫苗 仔猪:3周龄首免,每头肌内注射1头份;4个月后加强免疫1次,每头肌内注射1头份。

生产母猪:每年免疫3~4次,配种前15 d接种,每次每头肌内注射1头份,免疫保护期为4个月。

种公猪与妊娠母猪不接种蓝耳病活疫苗,活疫苗接种时要与猪瘟弱毒疫苗免疫间隔7 d,否则会干扰猪瘟弱毒疫苗的免疫效果。

3.1.4 蓝耳病灭活疫苗 用于种公猪与妊娠母猪的免疫,安全、不产生干扰,不污染环境。

妊娠母猪40 d首免,间隔20 d后加强免疫1次,以后每半年免疫1次,每次每头肌内注射4毫升。种公猪免疫程序、注射剂量与次数均同生产母猪。免疫保护期为6个月。

3.1.5 使用蓝耳病弱毒活疫苗注意的问题 蓝耳病病毒检出阴性猪场(非污染场)不用免疫接种蓝耳病弱毒活疫苗。蓝耳病病毒阳性猪场(污染场)处于稳定期(感染低毒力野毒株,检测抗原阳性或抗体阳性或抗原抗体双阳性,但不表现出临床症状,而且生产未见异常),可以不用弱毒活疫苗免疫接种。对后备种猪群可用蓝耳病灭活疫苗免疫接种,然后再混群饲养。蓝耳病病毒阳性猪场处于不稳定期(母猪群为阳性,但繁殖性能受到影响不大;生长猪群有感染,并出现临床症状或死亡等),可适当的选择与本猪场感染同基因型的弱毒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免疫后如果猪群稳定,可停止弱毒活疫苗的免疫接种。猪场发生蓝耳病疫情时,可科学合理的使用弱毒活疫苗进行免疫接种,待猪群稳定后应停止弱毒活疫苗的使用,可改用灭活疫苗免疫接种。据有关报道,在发生蓝耳病的猪场使用NSP2基因缺失高致病性蓝耳病弱毒疫苗对发病猪进行紧急接种,每头种猪注射2 mL,3周后加强免疫1次,饮水中添加药物控制细菌继发感染与提高机体免疫力。结果引发猪群发病率仅为6.3%,死亡率为0.31%,14 d左右猪群恢复正常。

接种疫苗时,可配合使用免疫增强剂,如猪用转移因子、白细胞介素-4等。中小猪只每头每次0.5 mL;大猪每头1 mL,可与蓝耳病弱毒活疫苗混合肌内注射,与灭活疫苗则要分别肌内注射,不能混合使用。免疫增强剂可加速抗原递呈,使抗体产生快,抗体均匀度好,抗体持续时间延长,并能降低及减少免疫抑制的发生,降低应激反应,诱导机体产生细胞因子,提高机体的免疫力与抗病力。

3.2药物保健预防药物保健方案推荐如下,根据猪场生产实际选用。

方案1:黄芪多糖粉2 000 g、排疫肽(5种高免球蛋白)400 g、抗菌肽300 g,拌入1 t料中连续饲喂12 d。

方案2:鱼腥草粉2 kg、干扰素800 g、转移因子500 g、溶菌酶300 g,拌入1 t料中连续饲喂12 d。

方案3:甘草粉200 g、电解质多维800 g、葡萄糖粉800 g、干扰素600 g、细菌素300 g,兑水1 t,连续饮用12 d。

以上方案1、2、3均可用于生产母猪的妊娠中期和产前与产后进行保健预防;方案1与3可用于仔猪断奶前3 d开始直至保育舍;育肥猪用于转群及育肥中期、出栏前1个月进行保健预防;后备种猪发情配种前1个月进行保健预防。上述方案具有抗病毒、抗细菌、抗应激及提高非特异性免疫力之功能,可有效地预防呼吸道疾病、繁殖障碍性疾病以及常见的某些病毒病和细菌性疾病等,安全、效果好、无毒副作用、无药残、不产生耐药性等。

3.3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不轻易引种养猪场通过自繁自养,逐步建立稳定健康的种猪群,不要轻易从外场引种,如必须引种,一定要严格检疫。引入的种猪经产地检疫后,到场还应隔离检疫1个月。经血清学检测,确定为阴性种猪方可与生产母猪混群饲养。严禁引入阳性种猪,防止从外面传入病原。

3.4实行隔离分群饲养全场实行隔离分群饲养,做到“全进全出”;建立完善的生物安全体系,定期对猪舍、栏圈、环境、用具、器械等进行消毒;无害化处理粪尿与污物,尽最大可能降低与控制病原体对猪场造成的危害。

3.5做好其他疫病的免疫接种控制其他疫病的发生与流行,特别是猪瘟、伪狂犬病、圆环病毒2型及猪气喘病等的控制,对防控蓝耳病有特别的重要作用。

3.6定期对猪群进行蓝耳病的监测养猪场要建立定期对猪群进行蓝耳病的监测制度,以了解蓝耳病在猪场的活动状况。一般要求,每季度对猪群监测1次,对各个阶段猪只进行采样,用EILSA试剂盒进行抗体监测,如果4次监测抗体阳性率没有显著变化,则表明蓝耳病在猪场是稳定的。如果在某一季度监测抗体阳性率有所升高,则说明猪场的管理与生物安全措施等方面存在问题,应及时加以改善。

3.7饲喂全价优质的饲料保证营养均衡,严禁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与饮用污染不合格的饮水。

3.8采取区域净化策略有条件的养猪场可对蓝耳病采取区域净化策略。但由于蓝耳病在我国猪群中普遍存在,感染率很高,加之猪群饲养密集、饲养环境不佳、技术条件不完全成熟等,开展对蓝耳病的区域净化难度与风险都很大。但是一定要根据国家有关政策保障和技术创新水平,努力为开展蓝耳病的区域净化或养猪场的净化创造条件,把猪蓝耳病的防控重点放到种猪群的净化工作上来,这是今后防控猪蓝耳病的发展方向。

《现代畜牧兽医》正文书写规范

1 题名

1.1 题名应以简明、确切的词语反映文章特定内容,不宜超过20个字,必要时可加副题名。并应有英文题名。

1.2 题名应避免使用非公知公认的缩写词、符号、代号和商品名称,尽量不出现结构式和数学式。

2 作者及工作单位

2.1 作者姓名置于题名下方,多名作者并列排列。单姓单名的姓名间空一个汉字字距。

2.2 工作单位置于作者姓名下方,不同单位以肩标1,2,3…表示。并标注单位所在地和邮编。

2.3 作者和工作单位翻译成英文。

3 摘要和关键词

3.1 文章均应附中文摘要和关键词,并翻译成英文。摘要应具有独立性和自含性,不应出现图表、冗长的数学公式和非公知功用的符号、缩略语,200字左右为宜;关键词一般可选3~8个,关键词之间以分号分隔。

3.2 中文摘要前加“摘要”,英文摘要前加“Abstract”作为标识;中文关键词前冠以“关键词”,英文关键词前冠以“Keywords”作为标识。

4.1 作者简介 文章的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按以下顺序列出简介:姓名(出生年-),性别,学历,职称,职务,从事工作或研究方向。简介前加“作者简介”和“通讯作者”作为标识。

4.2 基金项目 基金项目文章请注明科研项目来源,项目名称、项目编号,以“基金项目”作为标识。

5 正文模式

引言、开头语,每篇文章都必须有前言和结尾段,不能直接进入小标题。每级标题均顶格书写。

1 #标题名

一级标题

1.1 #标题名#文字

或1.1#文字

二级标题

1.1.1 #标题名#文字

或1.1.1#文字

三级标题

6.1 参考文献以“参考文献”作为标识。

6.2 以单字母方式标识以下各种参考文献类型。专著[M],论文集[C],期刊文章[J],学位论文[D],报纸文章[N],报告[R],标准[S],专利[P],专著或论文集中析出的文献[A],其他文献[Z]。

6.3 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

6.3.1 期刊文章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J].刊名,年,卷(期):起止页码.

6.3.2 专著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M].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任选).

6.3.3 学位论文

[序号]主要责任者.文献题名[D].学校所在地:学校,毕业年,起止页码(任选).

6.3.4 论文集中析出文献

[序号]主要责任者.析出文献题名[A].论文集名[C].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析出文献起止页码(任选).

7 表格和图例

表格采用三线开放表并标明表序;表头不标注单位,单位统一标于表内;表随文排,先见文字后见表;每个表都必须有表头和英文表头,表头位于表上方;每个图必须有图例和英文图例,图例位于图下方。

8 单位、符号及数字

单位统一采用国际单位制基本单位并用英文符号书写。

若有专业术语首次出现要用中文全称,后面标注英文缩写,再次出现是则可直接用缩写。

文内范围一律用“~”,参考文献起止页码一律用“-”。

Questions about th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of blue ear disease

Wan Suiru
(Chinese Association of Animal Science and Veterinary Medicine,Animal Epidemiology Branch,Jilin Changchun 130122)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dysfunction syndrome commonly known as blue ear disease,is a serious damage to the pig production in recent years,one of the primary disease. At present a lot of pig caused by a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blue ear disease,on blue-ear disease prevention and control work there are many pitfalls,and thus lead to huge economic losses.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analysis and control in pig farms to share the experiences of blue ear disease,in order to help our farming friends.

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disorder syndrome;Prevention;Control

S858.28 < class="emphasis_bold"> 文献标识码:A

A

1672-9692(2016)08-0032-05

2016-06-05

作者简介:万遂如,男,教授,原解放军兽医大学传染病学教研室主任兼党支部书记、硕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理事、家畜传染病学分会常务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