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研究

2016-02-22 07:49作者毛华松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年2期

作者:毛华松



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研究

作者:毛华松

导师:张兴国

专业:建筑历史与理论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

答辩时间:2015年9月

关键词:宋代城市;城市文明演变;公共园林;园林类型;整体环境观

毛华松. 城市文明演变下的宋代公共园林研究[J].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6, 31(02): 118.

毛华松: 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山地城镇建设与新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副教授,maohuasong@cqu.edu.cn

公共园林是城市风景和城市生活的重要载体,研究公共园林的文化背景、目标功能、营建途径、审美范式等,对于补充完善中国传统人居环境建设的智慧经验,指导当前传统城市风景的保护与创新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而公共园林在宋代城市文明的演变下迎来鼎盛,并在地方官府主导下形成了显明的政治经济目标取向和空间体系化、功能兼容性、营建定式化的特点,且其与城市水利、教化场所、风水格局等共融的生态智慧经验,奠定并影响了元明清时期城市公共园林的基本建设特征。本文以宋代城市文明演变为基础,通过文献资料的定性定量解读,建构宋代城市生活的文化图景,进而结合方志图文、园林遗迹中的系统案例来分析、归纳公共园林建设的智慧经验,有助于拓展以私家园林、皇家园林、寺观园林为主线的历史园林研究现状,对反映我国在风景园林建设方面的历史成就及提升当前城市风景保护和建设,具有理论拓展和实践指导的积极意义。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一定的创新突破。

(1)文化社会学的整体研究视野

本文通过方志、文记、诗词以及小说等不同类型的宋代文献检索、解读,首次系统勾勒了从个案到整体的的宋代城市“文学生活”,从而更贴近于公共园林建设的社会文化背景。并由此导出宋代城市公共园林建设的官方主动性和普遍性,及其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教化上的积极意义,补充完善了当下园林史研究对公共园林定性、定量上的认知。

(2)梳理并强调了公共园林与城市建设的依存关系

结合大量案例的实际支撑,指出公共园林的建设与城市产业发展、社会教化和风景体系建设的相互关系。本文不囿限于公共园林历史遗存的物质空间,首次结合城市政治经济文化等相关文献系统梳理,考证园林与城市建设的相互关系,从而更为深入理解公共园林在商业娱乐型的宋代城市的历史地位。提出宋代城市文明演变下平民游赏的炽热是公共园林建设的社会动因,而基于保民生、成教化、兴风物的水利建设、纪念场所、集体意识培育既为公共园林建设提高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成为公共园林建设的主导目标,并延续到元明清时期的城市公共园林建设。

(3)基于多元途径的公共园林类型和营建方式分析

从公共园林案例的原始文献资料分析着手,以官方建设主体的基本特点出发,结合不同案例在园林选址、建设主体、管理方式、开放形式等建设管理特点,创新修正了已有研究的公共园林类型分析,提出公共园林由宏观尺度的湖山风景区、中观尺度的城市园圃、微观尺度的城市风景点等三小类组成。并由此分析了各类型在城市空间、风景体系、日常生活中的系统分布,整理并归纳了各类公共园林在选址规划、景点建设、活动组织和园林意境等建管特点。

(4)归纳整理了西湖、八景、楼亭苑等宋代城市公共园林(风景)建设范式

结合宋代文献中普遍存在的公共园林命名、建设方式同一性,整理了西湖、八景以及以楼亭为依托的楼亭苑等建设范式。首次指出宋代是西湖、八景、楼亭苑风景范式定型、成熟的关键阶段,并在山水艺术平民化、大众游赏的炽热、官方主动性的社会背景下,上升为地方城市普遍性的名胜风景建设策略,并成为汉文化圈内的广为传播的风景符号。

(编辑:刘志勇)

Studies on Public Gardens in Song Dynasty Under the Evolution of Urban Civilization

中图分类号:TU-098.4

文献标识码:A

文 章 编 号:2095-6304(2016)02-0118-01

DOI:10.13791/j.cnki.hsfwest.20160222

作者简介

收稿日期:2015-05-27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6年2期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的其它文章
建筑学建造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