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平台对高校法律人才培养的支撑研究

2016-02-22 10:22邱秋
决策与信息 2016年2期
关键词:跨学科湖北中心

邱秋

人才培养与法律实际工作的联系不够,人才培养质量亟待提高,是当前我国高校法学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学科平台是支撑高校学科建设、开展教学科研的主要支柱,学科平台的建设一直是学科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内容,是高校建设的核心,也是高等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服务社会三大功能的结合点。学科平台的建设和发展需要一大批高质量的法律人才,良好的学科平台又为法律人才培养提供了一个实验教学和科学研究的学习和工作平台,为高校法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有力支撑。湖北水事研究中心是根据“省教育厅关于省、部属院校联合共建精神”,由湖北经济学院与中南财经政法大学联合设立的跨学校、跨学科的一所综合性研究机构,作为湖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对湖北经济学院法律人才培养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

一、学科平台为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提供目标支撑

湖北水事研究中心系统规划了中心学科建设的整体思路和框架,为湖北水事研究中心找准学术航向,打造学术精神提供了坚实基础,也为湖北经济学院法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清晰明确的目标支撑,使参与中心研究活动的学生获得了大量既能提升专业能力又能在实践中得到锻炼的选题。

湖北水事研究中心对中心的专业前景、研究方法及服务目标有着明确的定位。中心秉承“实践、实证、实用”的建设思路,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重大现实问题为服务目标,建设思路和服务目标的确立,使湖北水事研究中心在成立之初就能直接进入学科前沿。水是生命之源、生产之要、生态之基。2011年,我国明确提出了“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湖北又是水资源大省,因而“做好湖北水文章”是湖北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支撑。目前,湖北水事研究中心是全国唯一一所人文社科类水事专门研究机构,致力于跨学科水事研究,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针对性,这为中心的发展壮大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湖北水事研究中心成立以来,一直坚持研究方向的稳定性、研究内容的系统性,在规划的学科方向上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无论是中心承接纵向、横向研究项目,还是中心对外招标中心课题,都坚守研究方向,所有课题之间都具有学术上的延续性与关联系,有助于进一步凝炼研究目标,培养长期跟踪研究的团队。例如自2009年以来,中心以“湖北水资源保护”为主题,在对湖北省的河流、湖泊、水库及地下水等各类水资源进行了全景式扫描基础上,每年选择一个主题,在典型地区展开研究。由此形成了一批获得湖北省委、省政府采纳的建议,研究成果获得相当的社会影响,并获得了转化成为政策、制度、法律的机遇。2011年,湖北水事研究中心起草了《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专家建议稿)》,2012年5月30日,湖北省十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次会议审议通过的《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就充分吸收了《湖北省湖泊保护条例(专家建议稿)》的观点和建议。

湖北水事研究中心努力发扬“开放、互助、共赢”的学术精神,以学术魅力吸引教师广泛参与,营造学术氛围来维系中心的生存发展。“开放”是指中心所有的科研项目、学术活动,面向校内外及所有专业开放;“互助”则是通过项目合作、学术交流等方式,进行校际及各专业间的实质性合作,带出一支稳定的跨学科研究团队;“共赢”指通过制度创新,将中心的发展目标,同教师所在的学校、院系的发展,同教师个人的学术发展及工作考核结合起来,寻求共同点,努力实现基地、单位及个人的共赢。

二、学科平台为高

校法律人才培养提供师资支撑

湖北水事研究中心通过项目开放、校际交流、多元化跨学科合作等具体措施,为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提供了有力的师资支撑。

科研项目是推动校际合作和跨学科合作的最佳载体,也是打造学术团队的有效平台。中心不断完善科研项目管理制度,实行全面开放与倾斜开放相结合的科研项目开放制度,大力推动科研项目开放。重点项目根据需要,组建跨学校、跨学科的课题组,统一规划,分工负责,由有经验、有研究基础的教师负责,带领有参与热情的教师,共同完成。一方面,重点项目面向全社会,向所有研究机构和相关专业研究人员全面开放;另一方面,为了带动并促进湖北经济学院学科建设的发展,重点项目特别面向湖北经济学院,实行倾斜开放。为鼓励研究人员积极参与重点项目,湖北水事研究中心特设“重点项目资助基金”,每位在重点项目中担任小组负责人的研究员,均可以为项目负责人,申请水事研究中心课题。湖北水事研究中心力求课题的开放性。中心项目的30%以上的主持人为校外研究员,其余项目的主持人来自校内法学、社会科学、工商管理、国际贸易、艺术、旅游与酒店管理、统计与应用数学、会计等多个院系。重大课题首先面向湖北经济学院招标,无人中标的,则面向其他研究单位招标,但要求1名以上湖北经济学院教师参与。中心项目开放制度吸引大量人才,在中心研究水平和社会影响力迅速扩张的同时,也利用校外力量,努力为湖北经济学院迅速培养自己的研究人才和研究团队。

多层次的校际交流为提升师资团队质量提供了保障。通过科研项目相互开放,如数据库、网站、研究成果等学术资源共享,以及共同举办会议、共同编辑《湖北水资源可持续发展报告》等学术刊物、相互支持学术讲座、共同完成科研项目等方式,湖北经济学院和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环境法研究所建立了全方位的学术交流制度。

多元化的跨学科合作为高校法学专业复合型师资提供了现实的培养途径。水资源作为人类社会的生存之源、经济之源、文化之源,多元价值并存、多种功能交叉,水资源保护管理体制机制问题研究必然涉及多学科、多专业。中国以及湖北当今的水事困局已经不是更不仅仅是技术问题,必须从社会管理方式创新、管理思维创新等方面来展开研究。作为全国目前唯一一家人文社科类水事专门研究机构,跨学科研究是湖北水事研究中心的特色之所在,优势之所在。跨学科并不是多学科的简单合作,而是要打破学科界限,融合各学科知识,发展出综合的、交叉的、比较的新领域的知识、概念、方法和技巧,这是跨学科研究超越于传统分科研究,开创新领域的优势所在。湖北省水事研究中心高度重视学科间的真正融合,建立和完善了项目合作打造跨学科学术队伍制度、鼓励跨学科博士后研究制度、鼓励跨学科研究方法制度。湖北省水事研究中心依据国家和湖北省发展规划,紧贴湖北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组织研究人员深入第一线,广泛采集第一手资料,从战略着眼,从问题入手,在定性研究基础上,引入定量分析方法,注重实证研究,从法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环境学、社会学、数理统计学、心理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共同观察、思考、分析和解决某一研究问题。其中研究视域和研究方法的创新,既能使研究高屋建瓴,具备宏观视野,又能提出更为切合实际、理性、客观、深入的具体方案。两年来,湖北水事研究中心产生了一批对湖北省水资源开发和保护有实际指导价值和政策意义的发展规划、研究报告、咨询方案、学术论文和专著,在此过程中,初步建立了一支具有较宽研究视野的复合型师资人才队伍。endprint

三、学科平台为高

校法律人才培养提供科研支撑

科研工作是学科建设和高校法律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湖北水事研究中心通过精心选题、组建研究团队和项目过程控制等方式,为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提供富有操作性的科研支撑。

湖北水事中心将科研选题作为年度工作的重点。中心每年都选择1-2个主题,作为中心的重点项目,组织跨学科研究。选题时主要考虑以下因素:面向国家和湖北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需求;多学科共同关注的问题,而不是某一学科的问题,相关学科和领域可以进行沟通;能够填补某个方面的空白,在重大科学前沿领域寻找交叉点,具有较高的创新性。跨学科研究是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超越单学科的界限,延伸并渗透或覆盖多学科的一种研究。跨学科研究强调不同学科间的综合性和整体性,强调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不能为了跨学科而跨学科,是为解决跨学科问题才要跨学科,需要跨学科才跨学科,有利于跨学科才跨学科。因此,需要高屋建瓴,做好跨学科合作项目的选题。湖北省水事研究中心依据国家和湖北省发展规划,紧贴湖北省经济、社会和科技发展的实际,从战略着眼,从问题入手,设立跨学科研究项目。在跨学科项目的选题上,水事中心一直坚持研究方向的稳定性、研究内容的系统性,在规划的学科方向上脚踏实地、循序渐进。无论是中心承接纵向、横向研究项目,还是中心对外招标中心课题,都坚守研究方向,所有课题之间都具有学术上的延续性与关联性,有助于进一步凝炼研究方向,培养进行长期跟踪研究的团队。

团队是科研工作最重要的人才基础。湖北水事研究中心以重大项目为依托,组建跨学科、跨学校的研究团队,通过艰苦的科研项目检验选拔学术骨干,逐步担任项目的小组负责人、分项目执行人、总执行人,让学术骨干逐渐在团队中成长为具有团队领导力、独挡一面,乃至具备整体策划、协调能力的团队负责人,并通过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出国进修、访问,进行博士后流动站研究、继续深造;参加项目培训和专业培训等多种形式,不断提高中心学术骨干的科研创新能力。在学科带头人的培养下,通过重大项目历练的年轻教师逐渐成长起来,成为所在团队的负责人,或水事研究项目的主持人,为科研提供了有力的师资团队支撑。

研究过程控制是提升科研质量的重要保障。组织跨学科课题研究面临诸多难题,跨学科团队组建后,如果不加强过程控制和质量管理,跨学科项目研究往往会流于形式。团队成员之间的交流非常多,湖北水事研究中心在项目管理中,首先针对研究目标分解研究内容,并对每个研究小组提出具体要求。其次,针对专业特点进行明确分工。有些专业人员宏观思维能力比较强,比较适合提问题写建议。有些专业人员社会关系广,沟通能力强,则比较适合进行社会调查和项目洽谈。具有理工专业背景的人员比较适合作定量分析和系统开发。诸如环境科学、公共卫生学、经济学等专业人员,当然,合理分工也是必须的。最后研究质量控制。为保证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要精选团队成员,通过项目评审、开题、中期考核,以及结项考核等环节,或通过联合调研、讨论等方式,对研究方法、数据来源的可靠性、研究报告的内容进行反复质疑和推敲。对项目研究目标的认识统一和交流是反复进行的。不同部门不同学科的研究人员因为目的、个人经验和专业知识的差异,导致对目标定位差异比较大。因为在进入中心课题组之前,大多数研究员局限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在分工和分化愈来愈细的情况下,“隔行如隔山”,必须经历一段时间磨合考查后方能确定专业小组的研究方向,因而反复交流和学习是必要的,唯有如此,才能提升各层次项目负责人对整个项目进行跨学科理解交流的愿望和能力。

四、学科平台为高

校法律人才培养提供实践平台支撑

学科平台的科研和社会服务,为高校法律人才培养提供了大量的实践平台支撑。在这方面,湖北水事研究中心主要围绕以下方面展开工作:

支持学生的暑期社会实践。通过科研平台,建立社会调查基地、组织师生赴省内外调研等形式,培养熟悉现代社区管理与服务工作的专门人才。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组织师生在全省范围进行生态文明建设宣传教育、协助政府推动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从2009年起,中心每年组织大规模环境保护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在调研数据基础上,建立了水资源社会调查基础数据库。2009年,中心组织师生分赴武汉、荆州、宜昌、襄樊、十堰、孝感等地,对湖北的河流、湖泊、水库、地下水等各类水资源进行了调研。2010年,选择梁子湖流域作为流域综合治理的样本、四湖流域作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的样本展开调研。2011年,分赴潜江、仙桃、石首、监利、丹江口库区、梁子湖等地,重点调研湖北水库、湖泊、塘堰和精养鱼池等各类养殖水体概貌。此间,受省人大邀请,中心参加了湖北省2011、2012年“中华环保世纪行”活动。2011年,中心11名专家及64名青年志愿者组成8支志愿者小分队在丹江口、张湾、郧县、郧西等4个县市区下辖的9个乡镇及25个村落开展了“农村面源污染防治问卷调查”、“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常识宣传教育”、“农村环境保护法律知识宣讲咨询”三项志愿服务活动。2012年,中心11名专家及30名志愿者组成3支志愿者小分队前往潜江市高石碑镇进行面源污染及饮水安全方面的问卷调查、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及饮水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以及农村面源污染防治和水产养殖污染防治相关法律知识的宣讲。在湖北水事中心的专业策划下,湖北经济学院作为2011、2012年湖北环保世纪行活动的牵头单位之一,连续两年获评优秀组织奖,近10名学生获评优秀青年志愿者,在此基础上形成的论文获得了公开发表的机会。通过上述实践活动,湖北水事研究中心充分发挥科研平台的科研信息优势、师资优势,为学生中期论文和毕业论文提供论文写作指导、推荐省级学会论文评奖,为学生活动提供科研指引,多名学生获得了湖北省法学会的优秀调研论文奖、优秀毕业论文荣誉。

积极支持学生开展社团活动。湖北水事研究中心在培育“绿色天使环保协会”“绿动江城”等学生社团,开展社团活动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湖北水事中心与绿色天使和绿动江城等环保协会合作,立足校园,服务社会,积极宣传环保与绿色生活。在校内,举办了“六·五”世界环境日、地球日等环保纪念活动,开展了“熄灯一刻钟”“环保知识创意大赛”“绿色寝室”“水果贺卡”“环保艺术节”“低碳环保让生活更美好—— 塑料瓶换盆栽”等活动;在校外,参与了格林美公司合作废旧电子产品回收活动及讲座,参加了长江日报和武汉环保局发起的“爱我百湖”公益活动,参加了由香港环境保护协会发起的全国联校水果贺卡活动并荣获“全国联校水果贺卡优出成果奖”,出席了全国环协领袖营活动。这些活动增强和提高了学生的环保意识,吸引了更多的学生参与环保活动。中心每年还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对环保志愿者进行“环境社会学调查方法”等环保技能培训。组织学生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进机关,进社区,进学校,进企业,入农户,宣传节能减排、绿色消费、限用塑料袋等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社会各界广泛响应,积极参与,环保理念逐步深入人心,公民环境保护意识显著增强。在校内形成了以中心、后勤集团、校团委、学生社团为主体环境保护宣传网络,中心发挥着核心作用,广泛宣传环境保护和节能减排知识。与法律实务部门联系,吸纳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参与法学和社会学的各种高级别的学术交流活动,积极为学生创造各种实习实训的机会,培养具有法律思维和管理思维的复合型法律与社会工作人才。

举办学术讲座,吸引学生担任研究助理。湖北水事研究中心邀请立法、执法和司法实务工作者定期举办法律实务问题讲座,拓展法学学生法律实务知识,增强专业认同感,帮助法学专业学生做好职业发展规划。通过吸收有研究兴趣的学生参与湖泊保护法制、水环境治理、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社会治理体制机制创新等科研课题,承担研究助理工作,定期交流、联系、探讨湖北省立法实践中的热点问题和兴趣方向,帮助教师找到适合的科研助手,帮助学生找到适合的科研项目参与研究,使师生在参与中获得了最大的收益,从而增强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本领,为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和媒介。

[责任编辑:李利林]endprint

猜你喜欢
跨学科湖北中心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跨学科前沿研究生课程的教学改革探索
多措并举,构建小学《道德与法治》跨学科学习,促学生创新发展
湖北現“最牛釘子戶” 車道4變2給樓讓路
熔岩灯
磁悬浮初探
基于学科交叉融合的组织模式创新
先定中心后搭配
站在世界中心感受 Thinkpad T400s
湖北2009年7月13日企业收购生猪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