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农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状况的研究及对策

2016-02-23 13:08王奥钟道安黄俊斌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就业竞争力社会

王奥+钟道安+黄俊斌

摘要:农村地区大学生是大学生群体中的特殊部分,就业竞争力也直接影响学生个人的发展。调查以广东农村地区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水平、就业质量及职业期望等方面来分析学生的整体就业能力,并从城市化、身份认同及关系网等角度对农村地区大学生的就业困境进行分析。从建立个性化就业辅导机制、构建协同育人的沟通链、改变就业观念等方面探索提升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有益对策。

关键词:农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社会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031-02

一、农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状况

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是“大学生初次进入人力资源市场以及在以后的职业生涯中能够相对于其他竞争对手更加有效地向市场提供自己的智力和服务,从而保证自身持续生存和发展的综合素质和能力。”[1]农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表现在农村地区大学生职业规划和就业中所显示出来的谋求生存和发展的素质和综合能力。相比起城市大学生,农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状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整体就业竞争力较好,但就业质量相对不高。通过调查问卷和实地访谈,在高职学生的初次就业方面,农村大学生与城市籍大学生相比,整体就业竞争力旗鼓相当。但就就业质量而言,农村大学生的就业质量普遍较低。在薪酬问题的调查中,被采访者中月薪在1500~2500元的占40%,月薪在2500~3000元的占40%,月薪在3000~3500元的占20%,而大多数选择就业的地区是在广州或者深圳。在就业岗位方面,大部分属于低级技工、业务员、销售人员、文员等可替代性非常强的职位。因家庭没有经济援助或人脉,迫使农村大学生在毕业后必须以就业求生存,没有条件供他们针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素质现状及规划做出职业选择,因此农村大学生的就业跳槽率比城市大学生要高。

2.有比较清晰的职业生涯,但与职业期望有差距。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地区大学生对自我认知比较清晰,如在学习方面更用功,成绩更突出。对332名农村大学生关于“对自己未来3~5年的职业预测”调查中,55.7%的学生认为自己会成为行业内的佼佼者,31.9%的学生认为自己会成为普通上班人员,预测会频繁更换工作或其他的占12.4%。但由于家庭经济条件较差,农村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背负的压力更大,对职业的期望更大,又囿于现实的职业技能现状、学历的现状、行业的大环境等现实因素,往往造成农村大学生的职业现状与职业期望相差较远。

3.具有吃苦耐劳的品质,但自信不够。农村大学生具有吃苦耐劳的精神和优秀品质,农村大学生在就业竞争力、就业受重视程度、就业发展潜质方面比城市大学生会更强。受采访的许多毕业生谈到“比起城市籍的大学生,自己的优势在哪”时表示,“自己与城市籍的大学生的优势在于自己更能够吃苦耐劳,社会实践经历比较多。劣势是没有良好的机遇,缺乏社会关系。”与成长在城市的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接触新事物晚、见识窄,但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不管是在校园中还是走向社会,普遍表现为自信心不足。

4.创新力不足,创业意识欠缺。具备创新能力成为用人单位选聘优秀人才的重要条件。而农村大学生往往在创新力方面比较不足,创新能力较弱,创业意识较差。这一方面是由于经济条件所限,更重要的是由于缺乏好的创业项目。调查显示,“农村籍大学生基本上通过自己应聘或通过家人亲戚帮忙、老师朋友介绍等找寻工作。半数以上受访者虽表示自主创业对就业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但相关调查数据显示,只有不足1%的人是实际自主创业者。”[2]

二、农村大学生就业的困境分析

1.城市化:农村大学生的机遇与调整。改革开发三十多年的经济发展,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带动地区产业结构的改善,缩小城乡发展差距,提高区域整体发展水平,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逐渐完善,农村人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也使农村大学生视野更加开阔,农村大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以往大大增多。而不利方面表现为以下几方面:首先是农村基础教育力量弱化导致农村大学生先天不足;其次是教育成本的增加使农村大学生负担沉重;再次是不尽合理的城市化导致就业困难。大学生就业难,农村大学生的就业更难。城市化导致人口过度集中,竞争过于激烈,他们往往在城市难以找到好工作。

2.身份证:住在农村的城市人与生活在城市的农村人。通过采访我们发现,许多农村大学生在校期间向往留在北上广等一线大城市,对于影视作品中《奋斗》、《蜗居》、《杜拉拉升职记》、《北上广不相信眼泪》描述的城市价值观和生活方式表示认可,对城市身份和文化氛围的期待使得他们更愿意在就业时选择大城市。另一方面,从访谈中也了解到,农村大学生除了以上原因选择留在省市,还因为如果回到农村就业,往往会受到巨大的舆论压力,因此选择忍受低微的收入和艰难的生活。

3.关系网:农村大学生职业发展的短板。农村大学生的社会资源主要分布在农村,大多是处于社会底层的农民,社会影响力小。农村大学生“社会资本人力资本相对薄弱,在就业过程中处于劣势。”[3]在开放式调查项“你认为个人能力和社会关系哪个在就业中的影响因素大”时,75.38%的农村大学生认为社会关系的影响因素大。“你认为在就业中的最大障碍是什么”中,绝大多数农村大学生的答案是“家里没有关系,不能进到比较有保证的单位”。与城市大学生相比,农村大学生的家庭背景、社会关系网络的高度和宽度普遍处于劣势。

三、提升农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对策

1.建立学校个性化就业辅导与引导机制。农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不强,更重要的是表现在非智力素质方面或者说是在情商方面,比如口头表达能力、人际关系处理能力、自信心等方面,而对农村大学生实施个性化就业指导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针对学生就业能力的弱项进行强化,不断地进行实践操作、模拟演练,引导学生提前熟悉职场环境、认识职业岗位群、培养职业实践能力、积累职场经验与团队协作精神、锻炼职场心理。”[4]例如建立就业“工作坊”、就业团体辅导、就业沙龙等,以帮助他们提升自己的非智力素质。可设置专门资金来支持和鼓励农村大学生尝试自主创业实践,增强其创业能力和创业意识。建立全程化、专业化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打造高水平的就业服务师资队伍,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等方面的能力提升。

2.构建就业创业的协同育人平台和沟通链。农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的提升是一个复杂的、多方位的系统工程,是学校整体就业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从学校、学校相关部门、相关教师和家庭协同出力,搭建有效沟通平台和渠道。首先是搭建“学校相关就业指导部门—系部负责就业的教师”的沟通链,方便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供完善的就业信息服务,可采取创造就业先机的方式,主动向用人单位推荐给相关教师和优秀学生。其次是搭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信息沟通链,利用新媒体网络平台、QQ、微信、微博等途径,建立信息沟通链,加大宣传力度,树立自强、自信和自立的形象,营造积极的就业辅导和育人氛围。再次是搭建就业奖学金和助学金等奖励平台。

3.政府积极利用政策杠杆,营造职业发展便利。政府在解决农村大学生就业上具有主导性的影响力,应为高校和学生提供必要的就业指导及政策保障,让企业和高校共同研究农村大学生的成长与发展问题,满足企业发展的人力资源需求,全面提升农村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同时,政府须加强劳动力市场的建设与完善,建立及时有效的信息网络平台,便于农村大学生制定合理的就业规划。建立和维护更加开放的就业市场,消除农村大学生就业的政策障碍,推动农村大学生平等就业,学生传递最新的创业资助政策,引导有志向的大学生勇于尝试、增长经验、实现价值,开辟出大学生就业的新途径。

4.树立理性的就业价值观,提升就业竞争力。就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人,农村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是学生自身的价值观念。因此,面对快速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机遇和挑战,农村地区大学生亟需适时调整就业观念和择业标准。首先,要客观、理性的判断当前所处的经济环境和文化价值观念的软环境,把握当前社会人力资源管理的方向,“重经验重能力的用人倾向使得大学生要及时调整自身的就业理念,提前规划,掌握主动权,以发展的眼光认清就业形势,摒弃高收入高社会地位的择业观念,脚踏实地地寻找合适岗位,提升就业技能,锤炼职业素养。”[5]其次,要敢于拓宽思路,建立新型就业观念,将个人的理想抱负和国家社会的发展进步结合起来,西部志愿者工作、农村的基层服务工作,可以磨炼意志、发挥潜能、增长才干;将个人就业的选择和国家社会区域战略发展的实际结合起来。

参考文献:

[1]杨会芹,刘晖,崔淳熙,等.中国社会转型期农村籍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的分析与思考——基于2012年对河北省十一地市的实证调查[J].河北学刊,2013,(04).

[2]许二梅.农村在校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以“蚁族”为研究对象[J].人民论坛,2013,(5).

[3]赵志川,陈香兰.论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及其提升[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04).

[4]龚潇潇.“工作坊”教育模式在个性化就业指导中的运用研究[J].出国与就业,2012,(01).

[5]李阳.新时期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

猜你喜欢
就业竞争力社会
学习手语翻译,提升外语学院毕业生就业竞争力
提升外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策略分析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