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诗歌特点

2016-02-23 03:28◎栾
参花(上) 2016年12期
关键词:解放战争东北诗歌

◎栾 明

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诗歌特点

◎栾明

东北抗日战争结束,历经浩劫的中华大地虽然元气大伤,但是人才精英尚在,民心犹在,正是万众一心、扬眉吐气正待进行重整河山之际。这一时期的诗歌多表现为对悲惨过去的控诉和对共产党领导下的未来充满期待。

解放战争 诗歌 国统区 解放区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东北文化发展一直是低调、缓慢的,不同民族、不同时代的先人在这片黑土地上繁衍,伴着巍峨雄伟的长白山和奔腾不息的松花江,各民族祖先在这里辛勤耕种、放牧、打猎,由此形成东北独特的集农业文化、渔猎文化、草原文化于一体的具备鲜明、浓重、突出特征的东北文化,就像白山松水一般伟岸雄壮,就如辽阔平原一般悠远宽广。而在清政府被推翻以后接踵而来的国民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东北文化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碰撞和冲击,并和古老的封建文化相结合,从而展现出自己独特的面貌来。

1945年日本无条件投降之后,长期遭受日本蹂躏的东北人民满怀喜悦之情欢庆抗日战争伟大胜利,并拥护共产党提出的“巩固国内团结,保证国内和平,实现民主,改善民生,以便在和平民主团结基础上,实现全国统一,建立独立自由与富强新中国”这一政治主张,而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当中以最大热情投入保卫抗战胜利的果实和巩固东北根据地的解放战争中去。

在解放区,文学艺术与人民群众紧密结合并推动解放战争的发展。尤其对于当时东北解放区广大的农村、城镇来说,那里长时期经济文化落后,旧制度下的农民不仅被剥夺政治权利、经济权利,也被剥夺文化权利。在解放之后,人们不仅获得政治上的翻身和经济上的改善,同时也获得了自己学文化和享受艺术的权利,当家做主成为文化艺术的主人。解放区的文学艺术同时肩负着文化启蒙、艺术启蒙、思想宣传的三重重任,创作整体呈现出热烈、明朗的风格,宣扬了积极斗争,争取自由、独立、民主的充满战斗色彩的力之美。而在国民党统治区的诗歌创作则主要表现在对抗战胜利的喜悦和对未来的向往或迷茫、对过去旧社会和战争的痛楚以及对国统区人们生活苦难的表述。

胡适曾经说过:“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之文学。”文学与时代的互相印证,这已经为文学界和社会学界所认可。解放战争时期,文学艺术作为时代的一面镜子,时时刻刻反映时代变迁。东北解放战争时期的诗歌用写实的笔触和发自心底的呐喊来表现强烈的情感。

从内容上看,大体可以分为四大类:(1)对十四年痛苦生活和国民党腐败统治的回忆和愤恨;(2)歌颂解放军和感伤战争带来的创伤;(3)军民共建,在共产党领导下人们热情高涨地从事生产劳动;(4)少数民族人民的情感表达。

对十四年痛苦生活和国民党罪行的回忆和愤恨。1931年,日本关东军在沈阳蓄意制造事端,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爆发。事变爆发后,蒋介石、张学良和国民政府对日军侵略实行不抵抗政策,致使东北国土沦陷。从此,东北进入了屈辱的14年沦陷时期。这段悲惨的经历终于过去了,人们在回忆过去的同时,也期待着幸福的生活。

公木解放战争期间来到了吉林省,对吉林文艺发展和高校建设产生了良好而深远的影响。他的诗歌主题深刻,情感真挚热烈,善于用多种语言风格反映社会现实。《忘掉它,这屈辱的形象》是他1945年10月在沈阳创作的,发表于1946年3月24日的《东北日报》。诗人有感于14年东北人民在奴化教育下从身体到思想意识的卑贱,怀着满腔的叹息、愤恨和企图唤醒人们要当家做主的拳拳之心写下了《忘掉它,这屈辱的形象》。

诗人抓住了“鞠躬到九十度”“吞着泪水赔笑”等奴隶的行为特征与东北的自然、人文形成鲜明对比:“人们生长,呼吸着烈烈北风,/人们奔驰,在大野、在高山、在无边的森林,/这里不缺少斗士和英雄,/正如这里不缺少大豆和高粱,/人人都坦直,爽朗,豪放。”更加鲜明地表现出十四年奴化教育带给人民心灵肉体的摧残,最后诗人呐喊:“废止这奴隶底礼节吧!/忘掉它,这屈辱的形象,/像忘掉昨夜的恶梦一样。”

韦长明的长诗《从你的尸身上踏过去》中,侵略者抢占了我们的家乡,用伪善的面具掩盖着掠夺的本性,受奴役的人们过着被欺凌被压迫的生活有怒不敢言。诗人用嘲讽的语气,对比侵略者言行,把他们的侵略行径展现出来,表达了侵略者的无耻和诗人的满腔愤怒。“从你的尸身上踏过去你,/你这可憎的东西。/昨天你犹在我的面前巍然屹立,/今天你却一声不响地倒下来口山让我从你的尸身上踏过去……昨天你犹在我的面前屹立,/今天你却倒下了。/来吧!让我从你的尸身上踏过去。”

史松北的长诗《英雄的纪念册》记录了“八年民族斗争的史页/写满了勇士们/坚贞英勇的诗篇”。一身破棉袄当鞍垫、当被子、当蓑衣,生动地写出了风餐露宿送鸡毛信的通讯员;可以胜任各种革命需要,如一条红线把八路军和人民、把根据地和游击区穿到一起的武工队;干练、细心的妇救会主任;爱惜财物的炊事员,此外还生动地刻画了战斗英雄刘得标、视小战士为亲人的老太太、战斗生活中的秋雨、黑豆,还有为胜利不怕牺牲的钢四连战士们。长诗选取了战斗队伍中常见的人、事、景,用轻巧灵活的描写手法,从细节处着眼,通过一些战斗片段,勾勒出了战争景象。

此外,还有朱彤在《草原的诱惑》中写出了对阔别三年家乡草原的怀念。诗中写了家乡日常的生活场景:嬉笑的浣衣女、草原的牛羊、蓊郁的树林、黄昏后的炊烟还有惦记他明年娶个好媳妇的老东家等。如今:“河水更清澈了吧?塞北的秋天分外寒。老东家也许忧郁着了,他家的牧童一别三年。我忘不了,忘不了那诱人的草原。”在《诅咒——写在难区卜奎》中用粪蛆、蝇虻、松懈的肉、撒旦、魅鬼、丧钟等意象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悲惨的民众已是在临死边缘;马加《故乡》中对比过去十四年百姓的苦难、国民党不顾人民生死与现在毛主席领导下人民的新生活。“国民党与日寇一样霸道/抓兵抓了绝户/老杨树都绝了根/……毛主席是太阳 照到哪里哪里亮/庄稼人分了田地/新的劳动日子开始/等待雁翎水流过河边/我的故乡更加美丽”。

歌颂解放军和感伤战争带来的创伤:

师田手抗战胜利后,随西北干部大队回到东北,1945年起在《东北日报》做记者工作,第二年调赴吉林。1948年出任吉林双阳县县长职务。这期间,他写下了《担架队赶路曲》《蒋介石就是灾难》等诗作,声情并茂地歌颂了解放军。

胡昭是东北解放战争时期在诗坛上崭露头角的年轻诗人。吉林人,1947年参军,1948年底调任《吉林日报》副刊编辑。他在吉林省内及东北各地的报刊发表了许多作品。长诗《自卫队长》就是他这一时期创作的。作品描写了一个农民出身的自卫队长在东北光复前后发生的变化,作品表达出了解放区农民对土地深深的热爱,塑造了一位新时代的自卫队长形象。

这一主题的诗歌还有:夏葵的长诗《家乡十曲》《保卫松花江》《饮马河之歌》《安息吧,安瑞同志》《一双黑溜溜的眼睛》,作品从不同角度表现出对家乡、战友的思念和对国民党反动派罪行的揭露;天蓝的《咱们的连队》是1948年6月写于长春前线的一首诗,前部分写了连队战士誓死保卫人民消灭蒋介石的原因和决心,后部分写了他们战斗的经历和势不可当的局势。葛力群、刘桂森的诗歌《解放战士的旗帜——姚海滨》,黎明的诗歌《守住我们的山岗》赞美了抗日联军的子弟兵团“担负着人民的热望”,隐藏在明媚清秀的古山间,誓死守住自己家园的豪情壮志。歌颂了抗日联军的子弟兵团顽强的意志,勇敢无畏的气魄,誓死“消灭无耻的野心豺狼,守住我们的山岗”的决心;云鹏的诗歌《狱中吟》通过一只飞进牢房的蜜蜂,先是想到它应该珍惜生命赶紧离开,继而想让它带个信给家乡的二老和一个年轻的姑娘;随着蜜蜂的离开,狱友又少一人,诗人更加的悲伤;结尾处诗人重燃起心中的渴望,振奋精神坚信祖国的光复。诗人开篇写道:“雨中的小窗/透进了微微曦光/似一点点的萤火/嵌在了土地上/曦光里有一只蜜蜂/徘徊在我的身旁”,由一只小蜜蜂寄托了诗人的情感,设计巧妙,意境凄美,描写细腻。

军民共建,在共产党领导下,人们热情高涨地从事生产劳动。这类主题的诗歌多是直抒胸臆,直白、热烈地赞颂共产党领导下的幸福生活,鼓励人们从事生产劳动。

戈振缨的诗歌《夫妻双夺旗》是一首歌颂夫妻积极投身到战场和参加生产的诗。《要想日子永远过得好——一个青年农民参军的故事》长诗分为:1.冬耕英雄,2.生产忘了支前,3.动员他参军,思想闹矛盾,4.会议会上一片泪 张大成回头看当年,5.太阳出来亮了天,6.一朵乌云遮挡空,7.被惨杀的姊妹等咱报仇怨,8.雨过云散出太阳,9.大家都立功,10.欢喜送走参军郎。

锦清的《铁树开花》是一组诗歌。第一首《铁树开花》歌颂共产党把土地分给农民得到了农民的赞美和支持,表达了农民们个个欢天喜地,充满幸福的兴奋和喜悦之情。第二首《苦情》控诉了地主压迫下农民吃不饱穿不暖以致孩子饿死的凄苦生活。第三首《欠债还债,杀人偿命》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地主对农民的压迫以及农民对地主靠剥削自己而生活的极度仇恨,要求“欠债还债,杀人偿命”。第四首《人命跟地走》写出了农民翻身得到土地改变被剥削命运的强烈喜悦之情,表达了用生命捍卫自己土地的决心。第五首《丰衣足食》歌颂了共产党分给农民土地的恩情,“春风那个吹呀吹得高,人人那个脸上呀多欢笑”抒发了对美好生活到来的喜悦。《在伟大的毛泽东召唤中前进》赞美了在毛主席的带领下全中国各族人民得解放的伟大历史功绩,歌颂毛主席领导的队伍爱人民、爱土地、爱自由、爱真理的品质,是为人民带来自由、幸福、和平、繁荣的队伍。号召全国人民学习毛主席的著作,学习革命的真理,在伟大的毛泽东召唤中前进!号召努力建设壮丽的英雄事业来迎接人民的新中国的诞生。

少数民族人民的情感表达:

毛永的诗歌《阿拉特 奥拉》中赞颂了蒙汉人民的友谊。《斯琴格娃骑在马上》赞颂了蒙古草原上的女子——斯琴格娃自信、纯洁、自由,同时期待民族自治政府成立。

端木长虹的诗歌《萨尔浒的记忆》用讲故事的口吻,诗意的文笔写出草原上萨尔浒牧羊人带来了过去“旌旗翻飞,两军呐喊,献血流过草原”的战争故事。结尾“看遥远的村落,抖起了一片炊烟”写出了对和平宁静美好生活的向往。

在国统区的诗人们,饱受战乱之苦和对未来的迷茫,因此诗歌的整体色调昏暗沉重。在解放区的诗人们,以诗歌为阵地,以为工农兵服务的思想为宗旨,积极主动地参与到社会实践中去,收获了丰硕的果实。当时解放区的东北文艺,以明朗乐观的手法和笔调抒写了那个特定时代的宏大革命战争主题,塑造了崭新向上的工农兵形象,开创了东北文艺新时期,发展和繁荣了东北文艺。

(责任编辑 刘冬杨)

栾明,女,硕士研究生,吉林省社会科学院,助理研究员,研究方向:地域文化、儿童文学)

猜你喜欢
解放战争东北诗歌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大东北的春节
1947年,攀越解放战争的“十八盘”
诗歌岛·八面来风
解放战争战略考
解放战争:得东北者得天下
解放战争中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