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闰章与石涛

2016-02-23 21:00刘墨
中国书画 2016年1期
关键词:宣城石涛

刘墨

加入旅庵本月门下之后的石涛,和他的哥哥喝涛一起,不停地在江苏与浙江之间的临济宗寺院间穿梭。一直到安徽宣城、歙县,他们才找到志趣相投的寺院,并受到当地文人的热情欢迎。宣城不仅因风光秀美和李白的诗而著名,更因为当时最富有和最有教养的商人也多出于此地。

石涛到达宣城之后,被引介到当地乡绅组织的“诗画社”,诗社的领导人物,一是施闰章,一是高咏(生于1622年)。当时以诗画著称的梅清(1623—1697),也在此中,因为除了诗以外,梅清更擅绘画,因而他与石涛的感情似乎超越了其他人。1671年前后,石涛接手宣城广教寺(也称双塔寺),但是寺院本身已经基本荒废,虽然经石涛的老师本月的倡议修复,但修复工作似乎进行得并不顺利。在筹措资金方面,著名诗人施闰章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在他的诗集中,留有《双塔寺》一诗。

施闰章,号愚山,生于1619年,安徽宣城人。1649年,中进士。1656年,任山东学政。1661年,任江西湖西道道台,唐代著名诗人元结(字次山,719-772)也曾在此为官。1667年,施闰章不再担心任何职务,此后十余年间,他一直读书、吟史、旅游、会友。1679年,他于博学鸿词特科中式,与他一同中式的,尚有陈维崧、朱彝尊、汪琬、汤斌、毛奇龄等人。施闰章授翰林侍讲,同时受命纂修明史。1681年,尚在史馆的施闰章曾在秋末回乡探亲,在年末回到北京。1683年,他在翰林院侍读任上去世。汪世清编《石涛诗录》卷一有《寄呈愚山太史》一诗:“班史起汉代,马迁绩周人。千载旷继迹,我公今炳麟。天禄倏以开,秘书纷自陈。岂不盛聚讼,名山类沉沦。丹书倚公启,方见史笔真。请谢嚣尘言,白日开丝纶。”汪世清提示,诗题称“愚山太史”,当在施闰章康熙己未(1679)年举博学鸿儒进入史馆以后。另外一首诗,也表明石涛与施闰章的联系一直没有中断。北京文物管理处藏《清原济山水行书诗卷》上,石涛有一首七律,名为《送孙予立先生还朝兼吴施愚山高阮怀两学士》,显然是在孙予立返回北京之际,时在南京的石涛写了这样一首诗,并同时问候施闰章和高咏二人的。孙予立,名卓,号如庵,宣城人,康熙己未(1679)一甲第二名榜眼。

1674年,伴随着“三藩之乱”,宣城与歙县也发生叛乱,石涛和当地人一样,躲避到山里。当叛乱平息之后,石涛重新回到广教寺,而且,这年的冬天,有一件被认为是石涛自画像的重要作品留了下来,这便是《自写种松图小照》(170.4cm×40.2cm,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原藏于罗家伦之手)。画卷上,石涛自题五律一首:“双幢悬冷涧,黄蘖古遗踪。火劫千间厦,烟荒四壁峰。夜来曾入定,岁久或闻钟。且自偕兄隐,栖栖学种松。”款署:“时甲寅冬月,清湘石涛自题于昭亭之双幢下。”对于研究石涛而言,这一件作品极其重要!

1962年2月10日,罗家伦为这件作品写了一个长跋,他特意提到,这卷的画像部分,曾经由翁方纲请罗聘临摹了一段,上面有罗聘的章,被装在翁方纲收藏石涛所书《道德经》的册页前面,此册页归张群(1889—1990)所藏;另外,张善孖收藏石涛画册,前面也有此像,上书:“《石涛种松图》,甲寅冬自写。戊午冬,朱野云为墨卿临。末有伊墨卿楷书一行:野云赠予此册,因借翁学士所藏自写小像,属模册端。嘉庆三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从这两则题跋来看除了原作之外,还有罗聘和朱野云两个临本,朱野云的临本实际是再临罗聘的。和原作相比,罗聘的模本省去了前后背景,尤其省去了一幼僧和一猿猴抬秧一束来供石涛手植的情景。

在原作的画面上,清初诸人的题跋计有戴本孝、苏闢、王概、汪士茂、语山祖琳、汤燕生等六人。戴本孝比石涛大21岁,石涛的诗画中多次提到他。苏陶所题四言六句,未署年月,但后来石涛定居扬州,二人尚有往来。王概题了一首七言律诗,他是龚贤的学生,比石涛小,也是石涛在南京时的好友之一。语山祖琳题了两首,祖琳是个诗僧,是旅庵门下一个较为年长的弟子。汤燕生题了一首四言颂,透露了一些石涛的身世。有人曾经推测石涛此画,是为了渴望恢复石涛身为明宗室个人与王朝的地位,但是,石涛在画上钤盖的“臣僧元济”一印,却表明石涛并不愿意回到过去。相反,随着广教寺的逐渐恢复,他倒是想在新朝一展才华。

1678年,石涛应钟山西山道院之请,离开宣城前往南京。在芜湖停留时,37岁的石涛遇到汪士茂。现存石涛《自写种松小照图》上留有汪氏一跋:“时戊午长至,石公和尚应钟山西天道院之请,舟过鸠江,出《种松图》见示,展卷酣读,恍然导我身外之身,生我想外之想。遂成二偈,用志廿载心交。不避续貂,深惭疥壁,博和尚辗然一笑。”从这段题跋来看。石涛将《种松小像》带在身边,只要遇到他认可的朋友或长辈,就会展示,并请求题跋。

在《施愚山集》中,有一首《石公种松图歌》,诗甚长。不过,大可注意的是,题目下有一小注:“画是梅渊公笔。”诗云:“梅翁石公皆画松,倔强不与时人同。石公飞锡腾黄岳,万松诡异罗胸中。朅来黄蘖袈裟地,便拟手擎双塔寺。茎草拈成丈六身,旧时云鸟来依人。金鸡舞罢吼龙象,种松欲遍无荒榛。上人逸兴多如此,黄岳千峰归眼底。高坐松阴自在吟,役使神猿及童子。客来笑把《种松图》,看取新松种几株。俄顷空中声谡谡,青天万树齐浮屠为问西飞黄蘖归来无?”(《施愚山集》第2册第422页,黄山书社1992年版)一般而言,研究者把这幅画看成是石涛的自画像,但施愚山却为什么说这幅画是梅清画的呢?而且,他诗的一开头就是“梅翁石公皆画松,如果此画与梅清无关,何以第一笔就将梅清带上?另外,假如此画真的出自梅清之手,何以毫无梅清的任何踪迹?

在《天延阁诗序》中,施闰章说:“渊公名家子生长阀阅,姿仪朗秀,有‘叔宝当年之目。其时插架万卷,歌呼自适,酒徒词客常满坐……予自少交渊公,溪园接近,数相就视。”(《施愚山集》第1册第141、142页)可见他们的关系,非同一般。按施闰章的诗文集,又名《学余堂集》,最初的刊刻本,是在他逝世后25年,由曹寅刊刻于扬州,收文二十八卷、诗五十卷,世称“楝亭本”。后来四库全书将施闰章的诗文编入,将与清初的抗清文字和与钱谦益有关的内容都删去,但关于石涛的诗,应该没有删改。因此,此画究竟是石涛自画,还是梅清所为?施闰章的诗倒是为我们留下了一个疑点。汪世清编《石涛诗录》注54,也注意到施闰章的这首诗,但他认为是另一幅。这一幅,又在哪呢?

责任编辑:刘光

猜你喜欢
宣城石涛
宣城:一城山水半城诗
宣城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化工发展方向浅谈
销闲清课
宣城:一城山水半城诗
清朝画家石涛“北漂”记
宣城以外看宣城
宣城号角
石涛生卒年研究综述
《苍松秋色》
“领导者”与“领袖气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