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排名秩序与高校质量提升研究

2016-02-23 14:09李发铨温敏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高等学校教育

李发铨 温敏

摘要:高校教育质量是一个需要着重研究的重大社会问题。论文从高校排名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高校排名秩序是相对于特定的高校排名规则的。而后,论文结合知识的相对性和理性的有限性对高校排名进行分析,认为提高高校排名可靠性的途径在于建立一种机制,以尽可能随时了解动态的高校排名秩序。

关键词:高等学校;教育;利益相关者;排名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104-02

一、问题的提出

高校排名问题,不仅是教育界的一个中心论题,更是一个关乎社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问题。我们发现,各排名机构对高等学校的排名结果不完全一致,可以肯定的是,造成这种不一致的原因主要在于各排名机构采用的标准是各异的。但是,这里仍然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各排名机构采用的标准完全一样,那么各自独立披露的高校排名是否就完全一样呢?对于这个问题,目前教育界并无明确的答案或者也可以认为没有固定的标准。但需要强调的是,现阶段高校教育体制受到公众的广泛关注,因而教育界不得不重新正视高校排名问题。See Robert E.Goodin(1988)也进一步阐述了机构拥有的自由裁量权的经济后果。当前,在国内,高校排名结果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生源素质和生源规模两方面,而这两方面正是推动高校向前发展的动力与压力所在。

二、高校排名的动态过程

众所周知,资源的稀缺性与人的经济性,决定人们必定追求效益。作为追求教育的民众,欲取得人生的更大成就,必然要对各个高校筛选后作出决策。民众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对高校的筛选是相当复杂的。毋庸置疑,排名要得以进行,其基本前提就需要对教育质量进行计量。

对资源进行计量是社会的历史功能。在对教育质量进行计量的体系中,公众希冀的是接受教育和获取知识的机会,高校投放的是教育资源,社会和政府投资的则是财政支出和社会进步的预期。不同资源的计量难易程度是不同的,计量的方法可能也是多种多样的,对高校排名的计量方法也呈现出一定的弹性。选择不同的计量方法必然对不同的利益相关者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各种机构在对高校进行排名时,计量方法的选择是其中的核心问题。由此,包括资源投入和回收的计量以及高校排名等内容的高校域秩序,实际上是利益相关者以其所投资的资源为依据进行互动的结果,而高校排名规则则是以高校域秩序为基础形成的结果。

一般来说,一定时期内基于各团体民众的投入与期望或既定的标准而形成了一定的高校排名秩序。但需要注意的是,基于某标准形成的高校排名规则只有符合了民众的某种期望,才能被社会接受并认可。众所周知,在不同的时期,对于不同的范围,社会结构和社会需求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使高校排名规则被限定在一段时间内有效。具体来看,决定高校排名信息的因素主要有制度环境和组织化程度等,它们处于变化之中,因此,高校排名秩序也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西方国家的大学排名一般由各媒体提供,政府不推出官方的大学排名系统。美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展教育评估(鉴定)的国家,成立于1949年的全美高等学校资格鉴定理事会(NCA)全面协调高等学校的鉴定工作。全美高等学校资格鉴定理事会(NCA)及其承认的多个地区的高等学校鉴定机构均是由美国教育部认可的全国性的、专门的、非官方的自治法人团体。美国所有排名均由民间机构如《美国新闻和世界报导》、《福布斯》、US News排名等鉴定组织提供的资料形成。英国亦然,官方没有单纯的大学排名,Higher Education Funding Council、The Office for Standards in Education?Ofsted等高等教育评估机构仅仅向社会公布各种原始数据,各媒体则根据这些原始数据,经过自己的分析和加工,按照不同标准计算出大学排名。

中西文化差异及制度背景决定中国有着与西方不完全一致的高校排名。多年以来,由国家公款扶持运行的高等学校始终未被推向公众评论机构,直至高校教育逐渐实行收费制度。在公众追求费用支出回报的大前提下,社会要求高校披露信息的呼声日益高涨,从而为科学、合理地评定高等教育提供了现实的社会基础,媒体对高校的排名也逐渐活跃。最新出炉的“2010中国大学星级排名”即是由中国校友会网和《21世纪人才报》联合发布的,充分体现了社会对高校教育质量的关注,更表达了公众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

三、高校排名秩序呈动态性的客观原因:知识的相对性与理性的有限性

高校排名秩序之所以呈动态性,其客观原因在于将客观存在的高校动态形成既定的高校排名规则时会由于标准的不同而产生偏差。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偏差的产生缘由在于人的有限认知理性和知识的相对性。

需要说明的是,人的逻辑认知结构是一种科学方法,在这里面,理性构成人类获取相对客观认知的可靠路径。在著名经济学家西蒙(1978)看来,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应该能够获取其身处周围环境的各种信息,尽管这些信息不一定很完备,但可以实现合理范围内的丰富和透彻。事实上,一个理性的经济人还往往被认为存在条理相对清晰且具有一定稳定性的偏好,加之合理范围的运算与计量能力,因而,一个理性的经济人应该可以确定其备选方案的选优顺序。但西蒙同时指出,缘于各种影响因素的交织及环境的不确定性,人的最终选择可能并不是最佳方案,或者现实状况可能偏离人事先所做的选择,同时,人在发掘和应用知识上只具备有限的能力,因而,人往往是无法做到完备理性的。对此,柯武刚、史漫飞(2000)也强调,无知本身就是人作为一个主体而存在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是人之所以存在的一个构造性要素,进而决定了人类理性的有限性。

在这种有限理性的前提下,当我们试图构造多样化现实生活的理论表达时,我们需裁剪一些细节,也就是进行适当的简化,但是,人类是无法裁剪其中的构造性要素的,否则将会导致理论与模型没有意义。因此面对教育及高校的排名,我们研究如何比较高校教育质量的问题,知识的相对性和理性的有限性应是这里的中心问题,是不能省略的构造性要素。因为知识永远是特定于某一具体时间的,是演化选择的结果。殊不知知识一旦被宣称无用或因周围情势的改变而转换成非建设性的,那么这种知识就会被修正甚至忘却。

我们不得不承认,大量知识是需要边干边学的,是实践的产物,是建立在大量主体基于个性化的、分散的试错或突发性重大事件的基础上的。正是在这种前提下,我们认为,知识既来源于先人的积累,亦来源于当下的实践。作为有意识的人,自然具备依所处情势和经历对获取的知识进行加工及检验再据以应用的能力。

制度环境也是高校排名的影响因素,只不过这种因素已经客观存在,而高校排名的结果也会成为下一阶段制度环境形成的一个重要基础,一方面使高校教育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促进高等教育的自我改进和自我完善,另一方面给我们带来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不同思路和行为。

四、提高高校质量:高校教育改革的新举措

相比经济体制改革而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相对滞后。2010年教育部长提出要以教育规划纲要制定为主线,采取统筹各级各类教育、着力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最大限度地实现教育公平等措施,并提出要主动抓紧抓实提高教育质量的核心任务。其中尤令人关注、也是首次提出的是“教育公平”的提法。“教育公平”对本文讨论的高校排名势必提出“充分程序”的新要求。

事实上,我国早已开始探索动态的高校排名秩序的建立,尝试构建起充分运用社会认知的机制。一方面,向社会公众公开更多的已有信息和秩序,特别是世界各国的成熟经验,以便社会公众结合其所处环境,理解高校域及其相应的秩序关系,即实现“充分程序”。不过我们应该注意,“充分程序”并不是唯一的构建高校排名秩序的动态性的机制,它能否充分发挥作用还取决于发布机构的认知。也就是说,更好地运用“充分程序”,并构建起随时可替代的更优程序,在很长时间内仍将是高校排名规则确定过程中所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另一方面,建立起了公开化和制度化的意见征求制度。毋庸置疑,即便权威的教育主管机构已正式发布相应文件,这种公开化和制度化的意见征求制度仍是必要的,原因在于环境总是呈不断变化的格局。正是因为环境的动态变化是不可改变的,高等教育体制也应不断调整。这恰是高校排名规则及时进行修订的基础。需要说明的是,公众对于高校排名的期遇可能会与排名结果存在差异。随着人们认知的不断深化,尤其是随着人们获取信息的不断增多,人们对高校教育性质的了解也不断增多,因而人们积极参与高校教育推进的意愿将不断增强。现阶段,在顶层设计方面能采取的措施主要是致力于教育制度的严格执行,以便于人们切实地感受到教育对其生活与利益的影响,同时,应提升人们对高校排名经济后果的回应,事实上这种回应也能大力提升人们参与高校排名制定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程晋宽.论西方教育管理研究范式的转换[J].比较教育研究,2003,(6).

[2]柯武刚,史漫飞.制度经济学:社会秩序与公共政策[M].韩朝华,译.商务印书馆,2000.

猜你喜欢
利益相关者高等学校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浅谈高校宿舍管理与宿舍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