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下的教学模式的新构建

2016-02-23 14:09马月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网络时代教学模式学生

马月英

摘要:随着我们改革开放步伐的加快,对于交流的加强尤其以互联网互动的飞速发展,对于外语在实践中的交流要求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单纯的以传统方式培养出的英语人才已满足不了如今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转变传统的模式到网络交流中显得格外重要和迫在眉睫。

关键词:网络时代;教学模式;学生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112-02

一、引言

当今的时代是互联网飞速发展的时代,社会对实践中的应用水平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英语教学的目标俨然已经不能停留在让学生简单地通过书面表达获取英语知识,不能仅仅为了考试和通过国家等级考试,而是培养学生在实践中的具体的独立学习语言能力,以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规定:要培养学生较强的听说读写能力,使他们能使用英语独立地在工作岗位中交流表达信息。这种综合能力人才的培养,使得英语教师必须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互联网时代的教学模式不断改进,取长补短,而不是照本宣科,教师要变成幕后的编导,使学习的主角变成学生自己,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二、网络时代

现在互联网已经完全融入到了我们生活和学习中,要了解什么东西都会到网上查一查,做到心中有数。互联网还便捷了我们的交流和购物生活。互联网的特点我们可以总结为四个字:多、快、好、省。(1)“多”就是指用户多,信息量多和服务器也多;在这个庞大的消费群体作用下,有着巨大的利润市场。(2)“快”是指获取信息和传递信息的速度快。这无疑给信息交流和商贸活动提供了快速的通道。(3)“好”是指在互联网上我们可以根据我们的需要,选择我们个性的东西。不需要因为别的因素而耽搁。(4)“省”那就是指省时、省力、省财、省物、省心、省神。可节省很多很多的费用。互联网使我们感觉生活空间更便利,使地球成为了信息网络村。互联网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六点:(1)实时交互性:你可以随时通过网络和你的网友、你的朋友进行及时的互动。(2)资源共享:互联网就是这样子,让大家去用同一个资源,最大限度地节省成本,提高效率。(3)超越时空:从字面上看很好理解,就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我们在网上聊天,看电影,在网上看新闻等是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4)个性化:任何一个有个性的人,有奇怪创意的人都可以在互联网上得到很好的生存和发展,也就是说每一个人可以在网上发表你自己独到的,稀奇古怪的创意。(5)人性化:互联网之所以这么快地普及,是因为它很多方面都是按人性化标准来进行的。(6)公平性:人们在互联网上发布和接受信息是平等的,互联网上不分地段,不讲身份,机会平等。在课堂上最基本的现象就是学生们时不时地低头看看手机。这是不可避免的阻挡不了的大趋势。既然这样为什么不能把我们的教学和移动PC结合起来,寓教于乐。何况我们的很多英语学习已经能在电脑上进行,比如听力,比如作文。由此可见,网络时代的英语教学,已然和传统的教学大不一样。要求教师不但能主观地进行个人教学,更要结合网络,让学生以他们喜欢的方式接触英语,学习英语。既然网络的形势不可阻挡,我们就要加以利用。比如很多同学喜欢美剧、美国大片,能不能根据每节课相关的内容找来相似的片段,相信同学们一定会更加接受和喜爱的。总的来说,网络时代我们的生活、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随时随地,个性需求,而不能单单依靠教师在黑板上书写,在课本上读书来教学。跟上网络时代的大发展,必须从现在开始真正聆听学生想要学习的愿望,才能把英语教学更深入学生中去。

三、传统教学模式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以教师讲授学生学习为主,以往我们的固有观点就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讲,记笔记。学生只是被动地跟着老师一起学习模仿,也就是老师是主动的传授者,学生是被动的接受者,而多媒体是传教的工具和载体。教的基本都是课本内容,学生的好坏只由成绩评价,老师的好坏只由一个班的平均成绩评价,分数万岁。整个教学的活动中心都是以教师展开。很显然,教师的水平高低,教学技巧和教学的艺术决定着学生的学习成果,应试教育下衬托的是学生的成绩—分数—成绩。这种模式就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教学模式。如果以教师的眼光来看,绝大多数老师年龄都比较大了。在他们固有的年代里,他们有着自己原本的价值观和自己的学习模式。后来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自己知识框架,习惯了自己的教学方法。其次,各个地方、地区,性别的教师本身也有差异,教师的个体修养、学术品味、兴趣爱好都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即使教育变成了一种产业,尽管国家一直都不承认这个问题,教育已经成了一门产业,教育的收费问题更是一大顽疾,西部的许多地区的孩子上不起学,农村的许多学生上不起大学,在一些大城市里面有高额的择校费,据说,教育曾被评为“十大暴利行业”之一。学生的差距很大,所以传统的教育模式已经不适合了。

当然不能完全否认传统教学模式的优点:反复地重复错误和不断的练习必然会巩固知识的准确性。老师讲学生背肯定会在短时间内让学生的知识得到巩固,但是长时间来看,很多同学学完,下一个学期就忘,这无疑也是很可悲的。

四、如何求变

说到底,构建新的教育模式不是为了改革而改革,而是为了在新的环境下新的获取知识的新的教学方法的模式下,我们可以期待不是老师和学生的知识交流,而是老师、学生、互联网的多方面立体交流。知识只是这其中的桥梁,流动的知识构建起了新的教学关系和教学模式,使更多的学生用自己的方式来学习和生活,量身定制属于自己的适合自己的新的教学模式,可以是手机app,也可以是小视频、小游戏等休闲娱乐的方式。其次,新课程在英语课堂评价体系上不能再一直一味地老师说一不二,一统天下的垄断评价状态,我们应该大力提倡开展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相互结合的评价体系。任何时候,任何地点,学生的自我评价一定是培养良好的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重要途径,是学生实现真正的自主学习,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效果的重要教育手段。是自我教育、自我调控、自我提高的过程。如:我学会了,我明白了,我掌握了,我还存在哪些问题等。而采用学生互评、师生互评的目的则在于促使学生在民主、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中发展合作学习的能力,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我们要创新,我们要不断发展,不断完善自己的课堂,但是我们也要打好基础,掌握我校英语课堂模式的基础和精髓,先把基础打牢、打实,让自己的教学流程实施起来畅通无阻,是需要不断的日常教学经验的积累和不断实践的,在此过程中,学生在成长,我们也在成长。所以,不要操之过急,盖房子也要从一层开始建起,自己的课堂风格也要建立在稳固的对我校课堂模式了解并且掌握的基础之上才能逐渐形成。教学模式的改变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需要所有老师,所有同学齐心协力一往无前的在探索和实践中总结经验,坚持真理而不断奋进。也许刚开始会有所不适应和排斥,因为改革就是这样,不破则不立。世上宏伟之奇观常在于险远,顾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教学是一个艰巨艰苦的长期课题,已经到了不改不行的攻坚阶段,互联网趋势是不可逆转的,信息多元化是不可逆转的,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我们的改革也要顺势而为,必将取得最终的胜利。

五、构建新模式

随着网络教育日益平民化,越来越多的人不在单单满足于课堂上的简单教学,丰富的教学多样性已然替代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手机电脑的普及其实已经为我们英语教学做出了新的展望。一是要以学生为本,学生喜欢用什么方式学习我们就要提供什么方式。二是要敢于创新,很多老师千篇一律,不懂得如何能够更了解学生的真实想法。多年来只按照自己的那一套理论教学,自然没有很好的教学质量。总之,教学模式的转变是刻不容缓的。现实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运用,举一反三,做到不断进步。

新教育模式及新教育内容提倡在学生的生活中磨炼学生的素质,磨炼学生的创造能力,这自然就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育模式还提倡技术素质教育,这就让学生们真正具备了热爱文化、热爱生活、热爱劳动的基础素质。要加强德育建设,优化教师队伍结构,建设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学校将把师德建设与大学文化建设结合起来,充分发挥文化的教育引导、激励约束、品质优化功能,全面提高师德水平。学校把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作为工作的重点,修订本科培养方案,加大重点学科建设力度,积极建设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强力推进文、理、应用等学科协调发展,形成相对完整的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学科链、学科群。我们知道很多大学生的工作十有六七是与所学科目不对口的,也就是说有的用人单位不需要某些学生的学历,需要的是热爱劳动、道德做人做事,责任做人做事,或有一技之长的素质人才,因为新教育模式还让学生们从小就学会了劳动创造能力和劳动组织指挥能力,学生们在初中阶段就学会了基础的文字写作能力,也就是说新教育模式及新教育内容,就为很多用人单位提供了从初中生到大学生阶段的平等挑选的范围,这就是新教育模式及新教育内容的一个特色,这是对当前应试教育的进步与发展。

六、结语

互联网在极大地聚合着全球信息,丰富着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扩展着人们对搜索信息的边界同时,带来的却是信息量庞大的数据,我们必须从这些数据中找到适合教学的方法,以一种智能高效的方式帮助人在庞大的数据中找到有用的内容,才能真正地如我们所用。无疑这是一个开放的时代,是个多元化的时代,是个变革的时代。技术上的革命,科技上的突破,人们的生活在发生着惊天的巨变。对于教学也是如此,我们要紧跟时代,敢于创新,网络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我们也要善于利用网络,把握网络的正方向,在新时代的教育下再创佳绩。

猜你喜欢
网络时代教学模式学生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保你平安]网络时代的真相
一场网络时代的围殴
学生写话
“一精三多”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导航杯”实践教学模式的做法与成效
5E教学模式对我国中学数学教学的启示
网络时代“人”的再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