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课(MOOC)时代下高中数学教学方式探究

2016-02-23 16:05谢君辉郭峰李力
教育教学论坛 2016年8期
关键词:高中数学教学教育模式慕课

谢君辉 郭峰 李力

摘要:起源于美国的“慕课”在中国迅速的崛起,给中国的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冲击,同时也带来了深远影响。中国的高等教育,正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刮起了“慕课风暴”。慕课在基础教育界的影响,影响最大的是C20慕课联盟。高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阶段的一门重点课程,在慕课风暴中迎来了教学改革的契机,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挑战。本文就慕课风暴下高中数学教学模式进行探究。

关键词:慕课;教育模式;翻转课堂;高中数学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08-0271-02

一、慕课简介

慕课(MOOC)英文(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即大规模的在线开放课程教育平台,发端于过去传统的发布资源、学习管理系统以及将学习管理系统与更多的开放网络资源综合起来的旧的课程开发模式,慕课的崛起对当前的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和影响。早在2012年,美国著名时报《纽约时报》将其称之为“慕课元年”,许多专家甚至把慕课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各大网络平台纷纷加入慕课联盟如Coursera、edX、Udacity、Stanford online以及世界最大的中文MOOC平台——中国大学MOOC等。

当前,我国在慕课教育建设过程中还处于发展初期,尤其是慕课在基础教育阶段的应用和推广尚未成形。由华东师范大学考试与评价研究院中外名校研究中心与国内20多所著名高中发起的C20慕课联盟于2013年8月12日宣布正式成立,这标志着慕课教育正式进入中国基础教育。

二、慕课在高中数学教育模式中的应用

从慕课进入中国基础教育界后,专家、学者们都在积极探讨如何推进慕课在基础教育中的实施。数学作为高中阶段的一门主干课程,迎来了慕课风暴的锲机,我们应该结合当前教学模式探讨出一条适合基础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新模式,然而不少专家指出应持谨慎的态度推进慕课教育在高中数学教育上的实施。

高中数学主要培养学生三大数学思维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抽象拓展能力。高中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自主性和自觉性,知道自己的兴趣和价值取向。大部分学生都清楚自己该怎样取长补短,利用假期闲暇时间注册优秀高中慕课联盟,在线学习数学,加强和巩固自己的弱项。慕课教育平台强调是在线学习和完成相应学科任务。首先,高中生是否能适应在线学习?常规的高中学习就是大课堂教学,师生互动探讨,同学们相互帮助的氛围。如何能让高中生适应慕课教学也是重中之重。其次,高中教育课程多、任务重、时间紧、压力大。如果花大力气进行慕课教学的推进是否可取呢?中国教育体制的制约让学生在高中阶段早已不堪重负,若再继续推进慕课教学的探索与实验效果如何还不得而知。再次,就仅仅对数学而言高中数学涵盖集合、函数、数列、向量、空间几何、圆锥曲线、概率统计、不等式等。随便哪章稍微加以综合运用都能让学生苦不堪言,若再推进慕课教学,要求学生对着电脑在线学习以及完成学习任务该如何完成呢?在线回答完成作业,选择题、填空题以及解答证明题该如何完成呢?难道又要求学生公式编辑器、集合画板、C语言?简单一个解答题手写可能就有几分钟,如果不会上述软件要在线完成作业的难度可想而知,高中阶段的时间能允许吗?最后,推进慕课教育首先得有基础设施建设,若要搭建慕课平台对于偏远山区高中财政压力可想而知,能否有经济实力推进呢?慕课和高中数学结合的前景是一片广阔的新天地,同时慕课教育的先进教育模式与当前我国高中数学教育的现状不能迅速的有机结合的现状,迫使更多的专家和学者对于慕课在高中数学中的推广更为关注。

三、高中数学在慕课背景下的模式探究

对慕课和当前高中数学的教育教学模式的初步分析,结合学生的学习习惯以及高中数学的特点,在慕课背景下高中数学的模式。

学习期间,当前教育模式为主,慕课为辅。结合当前我国应试教育的教育体制,还是要坚定不移的以教师课堂教学为主,慕课为辅。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山区高中生对于慕课知之甚少。首先,高中阶段是我国教育阶段最为艰苦的一段,一切都要以服务高考为宗旨,不管是重点高中还是普通高中都是加班加点的奋战在备考前线。从早上五点到晚上十点,高中生几乎全天候的呆在教室里学习,周末也只有不足半天的休息调整时间,这样无形之中阻止了学生网上学习的机会,当然慕课也就不了了之了。其次,山区高中绝大部分学生来自农村,家庭条件并不宽裕。调查显示,成绩好的学生因为家庭期望以及教师的热心栽培会主动远离网络,当然也就远离了慕课学习,相反成绩差的学生因为升学无望对学习失去信心之后会沉迷于网络游戏并非是在线学习。最后,山区高中建立慕课时在财政方面缺乏支持,慕课教学很简单只需一台链接网络终端的电脑就可以不受时间地点限制自由学习海量的优秀课程。学校的物资短板再加上慕课在基础教育界摸索中的现状让山区高中在推行慕课教学这块持谨慎的态度。从慕课的教学形式以及慕课的特点分析,学校是不会大规模推行慕课教学的。再从高中数学这块分析,高中数学以及高考主要培养以及考察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推理证明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优化分析能力等。虽然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新概念时慕课可以代替教师课堂讲解,但是当同学们在线完成学习任务时,书写和键盘输入相比谁更快呢?谁更省时间更高效呢?对于没有学习相关输入的数学软件的高中生而言,在线完成数学填空题、解答题、证明题都是需要花很多时间进行编辑的。对于任务繁重的高中生而言因为完成数学练习而学习相关数学软件虽然从长远上看是百益而无一害,但是在一切为高考服务为宗旨的高中是不可取的。当然也并不是说慕课就不能独当一面了,慕课在有些数学课程上是可以实施的,特别是在空间想象的立体几何里面的异面直线、二面角、三维图以及空间上点到直线的距离等课程里面可以利用慕课教学里面自动做出的动态图形,用以辅助学生直观了解以及学习。

假期时,慕课教学全线出击。进入高中,所有的假期都是为了更好的服务学习,无论假期长短,慕课都能够发挥出它的作用,学生们在复习巩固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在线学习新课程以及多视角的学习,不仅能复习巩固已有知识,还能利用假期自主在线学习新课程,既能够先人一步又能在慕课学习社区中互动交流,有助于宣泄和放松。只要条件允许,学生只需注册慕课,履行慕课CC协议,然后就能在线学习海量课程,山区学生尤其是农村的如果没有条件上网学习的也可以在教师的帮助下把优秀课程通过电脑终端下载然后分享给同学,以微视频的教学模式在继续学习。当然,要使慕课教学有效的实施,推动慕课在山区的发展是社会各界共同的责任。人才培养的成败关乎的整个民族、国家的生死存亡,所以假期对于学生的学习也需要家庭、社会的积极配合。很多学生因为自制力不强以及没有了学校的学习氛围,导致在家自学巩固复习方面效果很一般,慕课却恰恰能解决这一点。第一,慕课的多元化、大规模化以及慕课教学的模式对学生都是一个全新的方式,既能够远离教师的监督,又能在轻松愉快的游戏模式中学习,慕课将其切割成不足十分种的微视频,将一个个问题设置成闯关模式,只有答对之后才能进行下一步的深入学习,这样既利用了学生爱玩游戏的心理,又能让学生在不失去与外界交流的同时学到了新知识。第二,慕课视频教程可以通过下载之后放入播放器里播放。如今,学生都是手机一族,可以把教学视频放入手机里面能够随时随地的观看。第三,慕课教学平台为学生搭建了学习社区,不仅是为了学生的学习,而且慕课在线课程都是精选出来的优秀课程以及微视频形式。开发平台在制作课程时不仅是为了传授知识,而且采取了更多更具吸引力的模式来让学生对在线课程主动产生兴趣,由传统教学里面的被动接受到当前的主动学习。

综上,在对于山区高中数学教育模式在慕课背景下的预测与分析都是在根据高中数学特点以及山区高中生的学习背景、习惯而制定的。考虑高中生的学习心理,对事物的接受能力以及当前高中生主要面临的各种压力,结合课堂教学以及慕课各自的优缺点扬长避短,在平衡学生学习情况和当前教育体制上制定的最优模式。

四、对策建议与研究不足

本文通过各种渠道对慕课的认识,以及观看各种文献教学视频之后结合慕课在中国教育界的发展情况,再加上笔者从小学、初中、高中受教育的亲身体会和实践调查,从当前山区高中生的心理状况、学习习惯、学习模式对慕课和高中数学教学结合做出了自己的推测及分析。结合高中数学的特点做出了一套适合绝大部分学生的学习模式以及有助于教学教育推进的模式。第一,加大对山区教育事业的投资力度,为山区学生提供一个好的学校环境和学习资源。第二,教育体制的渐变,对教师要求要更严格,力争做到符合自己国情、符合高中学生学习的慕课平台。再好的体制,再好的理论没有实施平台也于事无补,唯有开发适合当前高中生学习的慕课平台才是最好的解决方式。

参考文献:

[1]时晓玲.C20慕课联盟(高中)成立,20余所高中联手创建在线公共课[J].中国教育报,2013,(8):24.

[2]徐建华,姜军.我国基础教育慕课热的冷思考[J].中国教育学刊,2014,(8):34-36.

[3]刘志军,冯永华.课堂教学变革的反思与重建[J].教师教育学报,2014,(3):54-58.

[4]焦建利.慕课给基础教育带来的影响与启示[J].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2014,(2):10-12.

[5]孟凡勋.关于数学运算能力的一点思考[J].高中数学教与学,2009,(5):3-5.

猜你喜欢
高中数学教学教育模式慕课
微课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与反思
解析情景教学对高中数学教学的积极影响
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数学中应用算法教学的研究
高中数学任务型教学模式下分层教学的应用
大学生对慕课的了解和利用
“慕课”教学的“八年之痒”
慕课环境下的学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