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都市 南京“制造”

2016-02-24 09:28江民
凤凰周刊 2016年5期
关键词:低收入制造南京市

江民

2015年10月31日,正值联合国第二个以城市为主题的国际日——“世界城市日”。当天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重庆厅举办的“中国幸福城市小康论坛”,发布了2015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系列榜单。南京荣获“最具幸福感城市”和“小康社会建设示范奖”双项荣誉称号。而这已是南京市自2009年以来连续第7年上榜。

最具幸福感城市,离不开“百姓富”。南京市委书记黄莉新提出:百姓富,要富在大众创业广、居民收入水平高、社会保障好、公共服务优。“民生在勤,勤则不匮。”人民勤,则生计不匮;政府勤,则民生幸福。营造更加优良的创业环境、开辟更加宽广的城乡就业门路、提供更加安心的社会保障,南京深入实施民生幸福工程,向着实现“百姓富”的目标努力。

参与感:布局“创”未来

在南京,创业者正在各个行业里涌现,这得益于南京实施的“创业南京”计划。计划增加了创业者的参与感,正是为创业者提供能够公平公正参与经济社会发展,与全面深化改革进程共同受益的机会。

24岁的阚逸龙正是创业计划的受益者,他和伙伴们推出了一款名为 “城市之星”的手机应用软件,并得到了高达5千万的A轮融资。接下来,阚逸龙计划在未来3年时间里完成“城市之星”项目的上市计划。

南京创业计划,正是以引领创新驱动发展和推动经济转型升级为着力点,勾画了既突出高端引领、也涵盖“草根”创客的新一轮人才发展蓝图,并针对人才差异化个性化需求,建立了覆盖人才创业创新全过程的政策支持体系。

李占江对此深有感触,他是南京越博汽车电子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李占江告诉记者,“这次新政与之前的政策相比,多了对发展中企业的扶持和培育。我们最近正在筹备公司的上市计划,新政的出台,让我们心里更有底了。”

种种创业支持,显示的正是南京目标: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助力,让创业者参与到城市建设中来。“海归”创业者苏延奇的公司就深受新政影响。他2008年回国创业,以生产国产盾构机为主,开始了在南京的事业。受惠于创业计划中南京科技创业“首购首用”政策,南京市相关部门帮助苏延奇争取到好几个订单。公司也由此获得发展的机遇,目前,公司每年的产值在3亿元左右。

苏延奇表示,首购首用的政策实施,鼓励支持财政性资金优先采购和推广应用人才企业创新产品,这让公司团队特别兴奋。并且,在“十三五”期间,南京将有9条地铁线动工。作为本地的高科技公司,首购首用的实施使得公司在未来的建设中成为受益者。

据悉,创业南京计划在“十三五”期间,初步建构起科技顶尖专家、创新型企业家、高层次创业人才和青年大学生创客四支创业生力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和独特优势的产业科技人才高地。

南京,也的确是向着这个目标大步迈进,并为此添薪助燃。2016年元旦刚过,南京市政府便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做好新形势下就业创业工作的实施意见》,南京创业担保贷款门槛进一步降低,并以一系列税费政策调整鼓励以创业带动就业。其中,南京创业担保贷款额度将提高至个人创业最高30万元、合伙创业最高50万元。

有一组统计数字,更可说明南京创业计划带来的益处。统计显示,2015年,南京市培育自主创业者1.59万人,其中大学生创业4081人,通过创业带动就业12.31万人。苏延奇说:“以创业带动就业的思路,不仅让创业者参与到城市建设当中,普通人也在此过程中受惠,分享发展的成果。”

存在感:共享与普惠

大众创业显示的是一座城市的活力,而民生还呈现南京在经济发展中共享发展成果的普惠理念。从南京市推出的各项健全福利保障制度和服务体系等举措观察,对增加各个社会群体、社会阶层的弱势人群的存在感都有积极意义。“百姓梦”的实现,让普通市民眼里的发展成果不再仅仅是“统计数字”,而是变成脸上绽放的笑容。

南京溧水区晶桥镇水晶村低收入农户徐敦松、陈凤英夫妇家,就借助政策圆了脱贫致富梦。他收到了一份由村委会送来的“礼物”,一台草绳编织机。这可让正为低收入犯愁的两口子心里乐开了花,于是,两个人编织秸秆草绳,送到村里的草绳加工协会销售,一年增收3万余元,一举摘掉了贫穷的帽子。

在水晶村,受惠于此的并非是徐敦松一家,村委会为帮助196户低收入农户脱贫,成立了草绳加工协会,引导低收入农户将秸秆变废为宝,编草绳创业增收。所有低收入农户买编织机,村里均给予资金扶持。如今,全村200户村民加入协会编草绳卖,户均年净增收2—3万元,每年还能消耗秸秆8000亩。

目前,南京市对低收入农户的帮扶不仅仅局限在农户个人及家庭,而是从农户、村社、镇街、郊区四个层面展开“四级帮扶”的创新探索。南京市与徐敦松等一样年收入曾低于6500元扶贫标准的5.8万户、12.1万人建档立卡低收入农户,在2013—2015年南京新一轮帮扶攻坚工程中,全部脱贫。

南京市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这轮帮扶攻坚中,坚持采取开发式扶贫和救助式扶贫相结合方式,把救济、保障、项目带动等扶贫举措综合起来运用,多策并举帮助低收入农户脱贫,取得很好效果。”并且,针对扶贫对象不同的致贫因素,采取不同扶贫举措,事半功倍。如对可实行开发式扶贫的低收入农户,重点帮助其提高就业创业增收能力;对低保户、五保户等救助式扶贫对象,采取兜底救济方式;对所有低收入农户开展结对帮扶,如“万名党员干部帮万家”,让每户低收入农户每年可得到近千元帮扶资金或物资。

推进新一轮扶贫开发工作,正是南京市实施民生幸福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南京以民生需求为导向,从百姓盼望出发,一件件民生实事工程的扎实推进,给市民生活带来看得见、摸得着的变化。

李涛感受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出行更为便捷。他的手机朋友圈最近被一条信息“淹没”,2016年1月1日9点,扬子江隧道与长江隧道同时免费通行。对于李涛而言,这是切实的民生实事的普惠。他告诉记者:“扬子江隧道是南京主城区与江北新区的快速通道,我每天上下班都要开车经过。这一项普惠政策,让我们这些上班族高兴极了,大家纷纷点赞。”

不仅如此,南京鼓楼、玄武、秦淮、建邺、栖霞、雨花台等主城区新建的383个公共自行车网点,也全部投入使用。市民在家门口就可以租借到,可以更方便的出行。

据南京市公共自行车公司负责人介绍,383个站点包括鼓楼区100个、玄武区59个、建邺区15个、雨花台区83个、栖霞区38个、秦淮区88个。主要布设在地铁站、公交站、大型超市、商贸区、居民小区、景区、医院等附近。

至此,南京市主城区站点总数达690个,累计投放公共自行车2.2万辆。江北新区站点总数达249个,投放公共自行车9700辆。江宁、高淳、溧水三区站点总数达307个,投放公共自行车5585辆。截至2015年底,包括主城以及江北地区在内,全市总计站点数1246,车辆总数近4万辆。

民生无小事,数字的背后,则是围绕市民反映强烈的热点难点问题,通过一个个项目和一件件实事,让普通百姓不断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

获得感:幸福含金量

城市管理者推出的每一项民生实事,不仅仅是共享与普惠,事实上增加的是市民居住在城市的幸福感。

对于普通市民而言,幸福就是具体的“学有优教,病有良医,住有宜居”。

在南京市民庞金玉看来,生活在南京,不仅是为居民提供一个生活和工作的场所,更是一种心灵的状态,成为市民感知幸福的共同体。庞金玉深有体会,5年前,庞一家四口住在凤凰西街一套40多平方米的老房子里,什么时候能住到宽敞一点的住房,是庞金玉一家最大的梦想。

和庞金玉一样,在5年前,南京还有大量居民在城中村、棚户区低矮简陋住房中“蜗居”。他们的梦想和庞一样,有个安居梦。南京政府实施的住房安居工程就此列为市民办实事的民生幸福工程内容,短短几年中,老下关、下码头、老城南等传统危旧房、城中村片区实施改造,累计有28万户家庭通过实施保障性安居工程迁入新居。庞金玉也搬进了70平方米的两居室里,一家人的安居梦成真了。

住进宽敞的新居,生活也更为便利。而让市民赵凌飞感触最深的,则是就医越来越方便。前不久,赵凌飞因扁桃体发炎,发烧咳嗽,去往一家大医院看医生,扁桃体发炎好了,但咳嗽一直好不了。又去到省中医院,但当天该院呼吸科所有专家号都没了。正准备回家时,一位患者告诉她,下午省中呼吸内科副主任医师魏瑜会去中华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坐诊。赵赶往社区医院,五分钟就看上了号,按方抓药,服用一周的中药汤剂后,咳嗽就好多了。

在南京市,如中华门社区卫生中心一样,90%的社区医院都已与大医院专家结成“医联体”,市民可在家门口就看到大医院专家。这正是南京市为改善群众就医难,推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优质医疗资源向城市新区和资源薄弱区集中的结果。

南京市卫计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老百姓看病难,很大程度上是受看病程序复杂影响。为简化病人看病程序,南京市不断加大投入推进卫生信息化建设,700多万张市民卡在联网医疗卫生机构使用,医疗一卡通格局基本形成,多家医院已实现诊间付费。

事实上,南京建设幸福都市所推出的包括终身教育、就业创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公共安全、公共交通、公共文化、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等“十大体系”实施措施,使得幸福都市的含金量越来越高。而普惠千家万户的民生幸福工程,换来的,则是市民实实在在的获得感。

幸福不幸福,市民说了算。庞金玉说:“我相信在未来,我们的生活会更加殷实,日子也更有奔头了。”

猜你喜欢
低收入制造南京市
刘辉
挖藕
汤敏:低收入人群手里不是没有钱,企业要制造让他们买得起的产品
娶低收入老婆
赤壁市低收入农户及其家庭劳动力的调查与思考
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中的价值工程应用分析
长江经济带低收入医疗保障基金建立与管控措施
绿色理念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运用
医药制造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南京市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