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隔雨相望冷

2016-02-25 11:14
读者欣赏 2016年2期
关键词:红妆红颜花间

胭脂在汉代大肆流行,一方面是由于汉朝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生产工艺的提高,比如,工匠们学会了在花汁中加入动物的油脂,使之更加便于储存和使用,成本也就更低,普通百姓也可接受;另一方面,则是物质层面的繁荣带来了精神层面的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更加丰富。于是,女子作红妆者与日俱增,且经久不衰。而读书人与士大夫们,被粉酡朱颜之美深深地打动,诗词歌赋里也就多了几许温柔妩媚的风致,使红色与女性在文学上也紧密相连。

当时,班固的《汉书》曾收录汉武帝悼念亡妃李夫人的辞赋,有“既感激而心逐兮,包红颜而弗明”的句子,红颜就是指代美丽又喜涂胭脂的李夫人,而刘彻大约是最早使用“红颜”一词的人。至于最早描写女子红妆的诗,当数东汉《古诗十九首》中的“青青河边草”,诗中以“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来形容一个女子的美丽—“娥娥”就是美丽的样子,“纤纤”则是说她手指细长白皙。在此之前,《诗经》里虽有“颜如渥丹”和“赫如渥赭”之语,但都是形容男子健康的脸色,与女子无关。

到了南北朝时,许多有名的诗人发挥了汉武帝创制的“红颜”一词,使之更为人们所熟悉。如庾信写了“恨心终不歇,红颜无复多”,借一个流落胡地的汉家女子的口吻,抒发自己在北朝做官的隐恨和回归南方的渴望;鲍照则写了“红颜零落岁将暮,寒光宛转时欲沉”,感叹容颜衰败,人生将老,正如月光转移,夜将深沉。而在当时的民歌里,也有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之语—这是木兰参军回来,姐姐欣喜万分地打扮出迎。

唐诗中有关妇女饰红妆的内容俯拾皆是。如李白在《浣纱石上女》中写“玉面耶溪女,青娥红粉妆”,赞叹的是金陵少女年少貌美的魅力;韦庄的《怨王孙》中有“满街珠翠,千万红妆”,描绘的却是成都贵妇相携出游的热闹;杜甫《新婚别》中的“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是贫家女子对受征从军的丈夫爱情专一的表白;白居易《燕子楼》中“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却是对名妓关盼盼为情人守志10余年不嫁的感喟。

除诗词外,当时的笔记小说里还记载了一些关于红妆的夸张又有趣的事。唐人王仁裕在《开元天宝遗事》里说,杨贵妃由于体胖怕热,到了夏天,即使穿着轻纱,让侍女不停地扇扇子,还是汗如雨下。那汗溶解了杨贵妃身上的胭脂,变得“红腻而多香”,把擦汗的帕子都染成了红色。诗人王建的《宫词》写得更神奇,说一个年轻的宫女在盥洗完毕之后,洗脸盆中犹如沉了一层红色的泥浆。

女子施主脂,着红裙,点绛唇,几乎与红色融为了一体。文人墨客、风流才子们爱屋及乌,浮想联翩,干脆将女子的闺阁称为“红楼”或是“朱楼”。其实这楼未必是漆了朱漆,楼内的铺陈摆设也未必都是红罗帐、红窗帘或红被褥,甚或,这女子可能家境贫寒,根本就没有楼住—古时儿童启蒙教材《幼学琼林》里就说,“绿窗是贫女之室,红楼是富女之所”,但将女子与小楼联系在一起,再加一个“红”字,总会让人感觉到美女对镜优雅梳妆或佳人倚窗惆怅远眺的意象。

文学里,红楼(朱楼)的说法最早见于唐诗。崔颢在《代闺人答轻薄少年》中,以女子的口吻叙述心情:“桃李花开覆井栏,朱楼落日卷帘看。愁来欲奏相思曲,抱得秦筝不忍弹。”李白写的《陌上赠美人》,有“美人一笑褰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不过当时红楼还未成为女子闺阁的专称。如李益写《诣红楼院寻广宣不遇留题》,这儿的红楼便是诗僧广宣的住所,他与白居易、刘禹锡、韩愈、李益等诗酒唱和,过从甚密。红楼成为女性专属名词,乃是起于唐末、盛于五代的花间派,和横跨两宋的婉约词派。

唐朝经历“安史之乱”后,国力衰微;晚期再经黄巢起义冲击,愈加风雨飘摇。江河日下之中,初唐时边塞诗人锋利坚韧的尚武精神,盛唐时中原诗人豪气干云的浪漫情怀,都已烟消云散。民族精神的萎靡,反映在文学上,就是一大批诗人不再放眼宇内四海,而是聚焦于闺阁脂粉,写来写去,不是伤春就是闺怨,局限于男女燕婉之私,格调不高。这个群体,以晚唐韦庄、温庭筠为鼻祖,紧随其后的是五代的一些文人。五代时,后蜀赵崇祚选录温、韦等18人的作品500首,编成《花间集》,后世因而称之为“花间派”。

花间派的作品在思想上无甚可取,但其文字或浓艳华美,或疏淡秀明,非常富于美感,艺术成就很高。这些作品以女子生活为主要题材,自然也就离不了其起居之地。“红楼”在花间词中俯仰皆是。如韦庄,他最常为人引用的那首《菩萨蛮》中,开篇便是“红楼别夜堪惆怅,香灯半卷流苏帐”。而他的《闺月》里也有“美人情易伤,暗上红楼立”,《长安春》里则是“长安春色本无主,古来尽属红楼女”。南唐后主李煜的老师、有才无德的宰相冯延巳,也擅长写女性生活,在《采桑子》里有“独宿红楼,月上云收,一半珠帘挂玉钩”,在《抛球乐》中又有“今日登高白玉杯,红楼人散独盘桓”。花间派香软的词风,为两宋的许多词家继承,如晏几道、柳永、李清照、朱淑真等人,题材仍是闺阁生活、男女情事,但运笔更精妙,又各具风韵,自成一家。由于他们大体上并未脱离婉转柔美的旋律,因此后人便以“婉约派”来概括这一类词的词风。而在婉约词中,“红楼”的影子也屡屡现身。晏几道有称赞美人的《踏莎行》,“绿径穿花,红楼压水,寻芳误到蓬莱地,玉颜人是朱蕊仙”;又有描写女儿相思的《何满子》,“难拼此回肠断,终须锁定红楼”。柳永回味自己风流多情的少年生活,“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在描绘江南风光时则有“处处青娥画舫,红粉朱楼”。女词人朱淑真则是写自己闺中伤春,“清明过了,不堪回首,云锁朱楼”。

将红楼用到极致的,当然是震古烁今的《红楼梦》。曹雪芹自述,说此书也可称为《情僧录》,或《石头记》,或《风月宝鉴》。其实《情僧录》听起来颇像下流卑亵的艳情小说,《风月宝鉴》则似神魔故事,《石头记》的名字流行于乾嘉年间,却流于平淡,唯有《红楼梦》一名,以红楼代一众钗环女子,以梦总括兴亡荣辱、悲欢离合,终流传至今,而必将不朽。曹公是将红色的女性含义发挥到极致的人,他现实中自居“悼红轩”,而让虚幻的主人公住“怡红院”;太虚幻境的女仙们唱《红楼梦十二曲》,已将诸女儿的悲惨命运尽纳其中,偏偏还要再饮千红一窟(哭);贾宝玉爱红,却又无力护花;大观园提供给他们欢洽而诗意的生活,却在风刀霜剑、污浊险恶的世事中不堪一击。春尽花落,红颜老死,孑然一身的贾宝玉只能以出家来逃避世事,悲伤愤懑的曹公也只能以著书来反抗现实,正应了李商隐的那句“红楼隔雨相望冷,珠箔飘灯独自归”。

猜你喜欢
红妆红颜花间
红颜
近中秋
海棠
花间炫舞
张蓓:花间堂只是我的一个阶段 会朝着下阶段继续努力
张蓓:花间堂只是我的一个阶段 会朝着下阶段继续努力
每个男人该有至少一位红颜知己
丁学军作品
丁学军作品
耀红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