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人鱼》折射环保宣教不足

2016-02-27 10:59
环球时报 2016-02-27
关键词:美人鱼题材公共服务

环球时报/2016-02-27/ 第07版面/国际论坛 /作者:李志青 许文立

看完近期热映的影片《美人鱼》,作为环保问题研究者,对影片第一感觉是“可赞”,赞的是环保题材与娱乐故事的紧密结合;然后是“可叹”,叹的是这样的影片不是太多,而是太少;最后是深感“可惜”,惜的是全社会并未很好抓住《美人鱼》热映良机推进环保教育和动员。

《美人鱼》对环保题材的关注,究其本质,是一种文化产品的供给,也就是电影市场以“环保”为主题,为全社会所提供的文化产品。从经济学理论来看,自然环境具有公共品属性,而与其相关的“环境宣教服务”也是一种典型的基本环境公共服务。就此而言,我们更愿意赋予《美人鱼》一种环境宣教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方式的新含义。

目前,我国的环境宣教公共服务绝大部分由政府部门提供,例如,义务教育中的环保教育、环保宣传手册和宣传栏等。另外,政府部门也以“行政命令”的形式要求媒体制作、播放环保宣教广告。但是,这些传统的环保宣传教育方式已经越来越不适应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要求。以政府等公共部门为主的供给主体所提供的环保宣教公共服务,无论在传播速度、受众范围,还是在其影响力方面,也已经远远落后于《美人鱼》之类的环保影片。

当然,《美人鱼》也并非尽善尽美。就略显沉重的环保话题而言,影片只是传递了一些隐隐约约的、似是而非的,甚至是有所偏误的信息,这无疑使得影片有故意引导全社会“消费”环保题材的嫌疑。譬如,影片的结局是爱情战胜了金钱,从而保护了美人鱼和环境,这并非当下环保问题的症结及出路所在。

相比而言,在欧美发达国家,环保题材电影的创作更为成熟,像《后天》、《冰河世纪》等关注气候变化的电影,在全球市场都有着重要影响力,除了成熟的电影技术与市场化运作手段外,这些影片对于公众的环境教育和动员也更大。

政府+市场的模式也许才是全社会通过文化产品来“消费”环保题材的正确之道。未来中国环境宣教理应更重视市场供给作用。不妨设想,如果从影片首播开始,影片制作方(市场),或是环保机构及专业工作者(政府),就能在观众观影同时,将影片涉及到的相关环保知识和理念,通过各种途径,分时段、有层次,通俗易懂地传递出来,那观众们想必可以在观影过程中更加深刻地领会到影片背后所讲述的美人鱼版“环保与发展”故事的精髓,并重新理解环保的内涵,以此形成“二次”、乃至“三次”的重复观影效果。▲(作者分别是复旦大学环境经济研究中心教授,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美人鱼题材公共服务
军旅题材受关注 2022年03月立项表分析
小区级公共服务设施更新研究
丑萌的“美人鱼”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广电总局关于2020年4月全国拍摄制作电视剧备案公示的通知
城市更新之完善公共服务设施与生态更新
美人鱼岛之旅
“互联网+”公共服务供给对策
2016年9月,全国电视剧拍摄制作备案公示的剧目共117部、4552集
海里有美人鱼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