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基本素养

2016-02-28 22:35胡佳立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现场报道

胡佳立

(湖南广播电视台 公共频道,湖南 长沙 410003)

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基本素养

胡佳立

(湖南广播电视台 公共频道,湖南 长沙 410003)

笔者是湖南广播电视台公共频道《帮女郎帮你忙》栏目的责任编辑。从业十余年来,以出镜记者的身份去过地震、洪水、旱灾等现场,多次获得湖南广播电视新闻奖。所以,希望将自己的经验与同行分享、互勉、共同进步。

出镜记者;现场报道;现场判断力;提问方式;“脱水”信息;理性报道

一、现场报道

现场报道,是指记者在新闻现场边采录音响(画面)、边采访、边解说报道的形式,包括直播和录播两种播出方式。[1]电视新闻真实感强、时效性快,对记者的要求也比报纸、广播记者高,现场报道更是考验记者的功底。

陆定一在《我们对于新闻学的基本观点》中指出:新闻就是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随着现场报道尤其是现场直播的出现,新闻有了新的定义:新闻是对正在发生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

二、出镜记者

出镜记者一般指在新闻现场从事新闻传达、人物采访、事件评论的电视记者和新闻节目主持人的总称。在英文资料中,“出镜记者”原文为“On—camera correspondent and reporter”,直译过来为上镜的通讯员和现场记者。从字面上看有两个意思,一是要在画面上,二是要准确报道新闻事实。我国的出镜记者比西方国家晚了近20年,但现在已经越来越被新闻从业人员所推崇。

出镜记者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现场报道出镜记者”,主要针对新闻事件,如日常消息报道、直播和连线报道等;一种是“人物访谈调查出镜记者”,主要面对采访和报道中的典型人物。本文主要探讨的是第一类出镜记者。

三、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的作用

现场报道最能体现新闻事件的现场感,给观众身临其境的感觉,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出镜记者在现场除了是报道者,还要充当目击者和参与者。其通过口播,记录真实新闻现场,迅速传递给观众,理性挖掘关注背后的故事,还原现场。

四、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存在的问题

(一)现场判断不够

不少记者到了事发现场后,会被纷杂的信息干扰,看见什么说什么,也就是俗称的“眉毛胡子一把抓”。那么,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要多说,什么一带而过就可以了,考验着出镜记者的现场判断能力。例如,车祸现场,惨烈的事故、悲痛的亲属、混乱的围观者、嘈杂的声音、扑朔迷离的事故原因,出镜记者要在最快的时间内了解所有的信息,并从中剔除无效信息再展现给观众。有不少出镜记者只会用大量的语言来描述现场所看到的东西,而忽略了事故背后的故事。最佳的表述方式应当是先说事件核心内容、时间地点,再说现场发生了什么,第三交代事件发生的背景,最后是对此事件的分析。

(二)提问方式没设计

现场报道中主要涉及的采访对象分为三类:当事人、目击者和第三方。还是以车祸现场为例,记者对目击者的提问大多表现为“您给我们讲一下当时看到了什么”“小车是怎么撞上大车的”;对于当事人,也习惯于问“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现在什么感觉”,甚至还有人会十分笼统地问“你给我们讲一下吧”。这种开放式的提问一来会显得记者的专业性不够,二来会让车祸伤者失去和你继续交流的欲望。2016年7月20日,长沙街头发生了一起小车与公交车相撞的事件,驾驶员被卡在驾驶室,在消防施救的过程中,一名出镜记者试图与驾驶员沟通。在刚刚开始的对话中,驾驶员十分排斥,但该记者并没有放弃,努力地与驾驶员沟通:“师傅你不要怕,你跟我讲话可以分散注意力”“不要往后看,这样会很不舒服”“加油,再坚持一下,马上就出来了,我们一直在想办法帮你”。在这个基础上,再向伤者提问,便可以十分轻松地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这样的交流方式人性化十足,给人一种记者不单单是现场的记录者,更是救援参与者的温暖感觉,这便是沟通、提问的技巧。

例如,某记者在报道“女子家境困难,卖亲生女儿”的时候,当事人泪洒全场,反复阐述自己家庭贫困,卖女实属无奈之举,记者却反复追问“卖掉自己的孩子,你难受吗”。这样的提问苍白无力,没有任何价值。

(三)不会说话,表达能力差

以火灾现场为例。大火将民房烧毁,现场一片狼藉,有些出镜记者到了现场以后,看到这一实况便激动不已,开始描述,但说来说去都只是那几句话:“现场一片狼藉”“这里也烧坏了”“那里也烧坏了”“还有这个地方也烧坏了”“再往前走,这里也烧坏了”,通篇反复说镜头上一目了然的东西,从头到尾不间断说,逻辑混乱、词汇量匮乏。对于观众来说,他们更想要了解的是镜头以外的东西,对于重复的话语,很容易产生听觉疲劳。

(四)评述能力缺乏

不少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时不会点评,显得非常稚嫩。一名优秀的出镜记者在处理现场报道时不但要口才了得,更需要有聪慧的大脑,能透过现场看本质,能对事情进行总结评论,将画面外的东西展现给观众。

(五)形象问题

出镜记者区别于普通编导,在镜头前必须要注意自己的形象。比如洪灾、地震现场,记者出镜时穿衣要合体大方,不能上浓妆、穿艳丽的衣裳。例如,古丈县爆发特大山洪,一名出镜记者在跟随部队运输救灾物资时,站在一台军用货车旁报道,夜幕中女记者鲜艳的口红看着十分刺眼;央视某女记者采访时“低胸”出镜走红网络,不少网友点评“不得体”,为此女记者发表微博称:为抢采访没注意到内搭的背心滑落。由此可见,出镜记者的形象问题十分受关注,但并不表示所有的场合都要素颜出镜,要结合实际情况而定。出镜记者保持良好的屏幕形象,是对稿件的负责,更是对观众的负责。不少新闻单位为出镜记者统一定制服装,西装、衬衣、冲锋衣,应季节、场合所需,保持良好的屏幕形象。

五、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时应该掌握的原则

除了要注意以上几个问题,出镜记者在现场报道中还要掌握以下几个原则,才能做出更加精彩的现场报道,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一)多透露“脱水”信息

现场报道中,面上的信息量很大,要学会“巧捉细节还原事发现场”。例如,在一次液化气爆炸的报道中,出镜记者发现了事故现场一个直径约60cm的坑,她立刻描述其为“事故发生之前,这里曾经是该超市存放液化气罐的地方,也就是爆炸源”,瞬间让画面充满想象力,让观众更加直观地了解到事发现场及事发原因。又如,洪灾现场,一排在洪水中被冲得摇摇欲坠的厂房吸引了记者,如何对现场进行合理描述,挖出更多“脱水”信息,尤为重要。经验丰富的出镜记者三言两语描述完现场,然后告诉大家:“这里曾经是一间厂房,洪水来临的时候,厂里的工人来不及逃跑,壮胆破窗而出,跟洪水赛跑,最终无一人伤亡,所以我们能看到这一排厂房的玻璃全部碎裂。”

捕捉细节,给人十足的画面感,同时传递信息量,国外的记者往往做得更好。2015年4月9日,美国伊利诺伊州遭到龙卷风袭击,CNN记者在跟拍龙卷风时,从视频一开始就听到记者的画外音:(龙卷风)越来越近,越来越近。随着拍摄的进行,记者也越来越靠近龙卷风中心,当车辆驶过一座天桥时,记者疾呼:看那里,看那里,(龙卷风里)有车,我看到了飞在天上的车灯。[2]

(二)克制情绪,理性报道

出镜记者在处理现场报道的时候,往往会碰到很多容易引起情绪变动的突发情况,此时必须努力克制。例如,报道自然灾害或极端天气时,出镜记者会用嘶吼的声音、夸张的姿态去“演绎”现场的感受,如紧紧抱住大树,大声惊呼:我快要崩溃了,我站都站不稳了。在极端天气中,冒着危险作出此类报道,也许有人说是敬业,但更多人会觉得存在某种程度上“作秀”的意味。又如,在汶川地震的一次余震中,一名男记者从招待所的二楼冲下来,鞋子都没来得及穿。男记者身后攒动的人群,嘈杂的声响,群众脸上惊恐的表情,无一不凸显出事发现场的紧张气氛。充分体现这名男记者的专业素养,尽管语气中略带紧张感,但语言却丝毫没有混乱,并开始有条不紊地介绍现场情况,这种出镜报道方式无疑会给人好感。

记者出镜时应控制好自己的情绪,给人更加专业、稳重的感觉。比如在维权现场碰到突发状况,业主维权与开发商发生冲突,记者一定要控制全场,既不能带任何情绪继续报道,更不能手足无措,任由维权双方牵着鼻子走。

[1]满熠.突发事件现场直播对出镜记者的要求[J].视听,2012(03):15.

[2]国外出镜记者怎样做自然灾害现场报道全媒派[Z].2015-07-14.

G214.2

A

1674-8883(2016)16-0200-01

猜你喜欢
现场报道
现场报道和录音报道的共性与区别
新媒体时代如何做好新闻现场报道的思考
提升新闻广播现场报道职业能力的思考
广播新闻现场报道的优势和发展趋势
对电视记者现场报道的技巧探析
新媒体背景下现场新闻报道模式的转变路径
“我在现场”——突发事件直播中记者的现场报道技巧
电视民生新闻现场报道初探
电视民生新闻记者在现场报道时存在的问题
记者在突发事件中如何做好现场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