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媒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016-02-28 22:35马建东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16期
关键词:好友信任媒介

马建东

(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手机媒体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马建东

(辽宁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辽宁 沈阳 110036)

手机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而手机的作用是加强人际关系,还是使人际关系变得复杂,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主要对手机媒体在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展开讨论。

手机;人际传播;六度空间

一、传播过程中的信任问题出现的原因

在人际交往中,有这样的一个理论——“六度空间理论”。该理论指出:你和任何一个陌生人之间所间隔的人不会超过六个,也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人,就可以与任何人取得联系。在现代社会里,我们不可能生活在我们可以掌控的小范围的社会交往圈子内,我们时常需要与外界不曾相识的人产生生活上的、工作上的业务往来,而手机充当了最重要的社交媒介。利用手机我们不但可以和认识的人进行交流,还可以通过朋友认识他们的朋友。在这样的一个交往环境里,我们不得不保持时刻的警惕之心。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但却不是人现实环境的延伸,这也使得彼此之间的信任变得日益危险。

二、传播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现代社会是一个巨型的信息社会,信息本来作为这个社会最重要的一种资源,却被以最便宜的价格进行出售。我们今天在银行填写的个人信息明天就有可能出现在骗子的手里。

在这个网络社会里,网民通常认为自己在网络中处于一种匿名的状态,实际上我们也处在一个比以往任何时期都更透明的时代。手机的定位功能以及手机的LBS服务,无时无刻不把我们暴露在众目睽睽之下。在这个网络的世界里,鱼龙混杂,难以辨别。

也许你的朋友正在遭受挫折,需要你的帮助,而你却因害怕被骗,而错过了帮助朋友的机会。也许骗子几句诱惑的话就获得了你的信任,照片、信息、金钱洗劫一空。我们没有能力完全掌握手机里好友的信息和人品,所以我们不得不严加防范。

记得社会研究方法老师上课讲过,根据数据统计,我们的微信好友数量掌握在150人左右是比较合理的数字。这150个微信好友,是基于当今社会联系的空间范围日益扩大,人掌握自己相识的人的能力综合考虑的一种结果。如果没有互联网、没有手机的话,这个数字很有可能是10个而已。

三、手机与现实的问题“互动”

通常我们在网络上很难轻易地去相信别人,这种不信任已经渗透到现实社会里。以前别人丢了钱包我们不归还是新闻,而现在别人丢了钱包我们归还却是新闻,在以前,老人过马路摔倒了,我们不搀扶是新闻,而现在,老人跌倒了我们搀扶是新闻。都说狗咬人不是新闻,人咬狗才是,什么行为稀缺,这样的行为才可以算作是新闻。当然,我们不能过分指责那些没有施以援手的人们,毕竟这个社会的信任成本太高,有时我们难以承担。前几天央视新闻客户端报出,一位老人摔倒在路上,一位高中生把老人扶起,没想到老人竟然把儿媳妇也叫来,两个人一人抱一个高中生的大腿,不让高中生男孩去上课。这样的事让人感到心寒。当再次遇到老人跌倒,即使心存善念,也难以在说服自己去帮助他人。

在手机上,有这样一种奇怪的现象。我们在和朋友聊天,正在兴头,如果对方说借钱、发红包、充话费,此时我们的信任防火墙就会起到保护作用。通常的情况下,我们会让对方给自己发语音,或打电话,通过语音来辨别对方的真伪。但是现在新技术突飞猛进,声音可以做变声处理,使得通过语音打电话也不再是万无一失的保障。

四、无从辨别的好友或陌生人

QQ是我们接触时间最长的一个社交APP。在起初接触QQ的时候,我们会把加的好友的信息记录得一清二楚。在QQ上,加好友会把好友进行分类,可以根据好友的属性进行区别。比如在我的QQ里,分为我的好友、朋友、家人、同学、初中同学、宿舍、实习等。这样分类的好处是,可以对不同的人发的信息会进行不同的处理。但是随着人际关系越来越复杂,我们没有太多的时间去打理我们的QQ,之后加好友就是直接加为好友就可以了,不会进行更多的处理。如今,我们一般都采用相同的处理方式,没有加以区别。而在微信里,干脆就没有相关的分类,所有的微信好友只是按照微信加好友时备注的姓名的拼音来排序。从QQ到微信,操作从的复杂到简单,人际关系从简单到复杂。科技的发明貌似只有一条原则:满足人类懒的需要。我们加好友时也不加区别,一些人的微信好友竟然高达几百人之多。家人、同学,可能还有马路上向你发传单的陌生人,他们不加区别地存在于你的微信好友列表里。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就很难辨别哪些属于朋友,哪些属于陌生人。

五、内在交流方式的模糊性

手机媒体的传播模糊性不只是简单地体现在外在,在内在的交流方式上也具有模糊性。手机具备明显的符号化特征,即在手机交往中,参与者看到的是对方符号化、抽象化的表达,而非生活中有血有肉的形象,在交流的双方会将自己的主体性隐藏起来,而且信息的内容广泛且多样,如声音、图像、文字等庞杂的信息。他们在手机交往时,不断快速地切换主体,信息内容出现不连贯的情况,碎片化倾向严重。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人们感情的表达是显性的、外化的,通过观察对方的表情、语言肢体动作可以了解对方的心情、情感等。然而在手机交往中,人际交往则通过图像、文字等符号化的表达方式与人进行交流,带有一定的虚拟性和隐匿性,我们无法判断对方是在什么样的情况下与我们进行交谈,使得人们交往的感情淡化。此外,网络的虚拟性和交互性,使得网络实现真实性变得困难。

媒介环境学的第二个理论命题说到,每一个媒介那套专门的物理和符号特征都会为其带来一套偏倚和倾向。手机这种媒介具有与其他交往方式不同的物质和符号形态。如今,网络打破了时间、空间上的限制,既有利也有弊,利就是可以随时随地接收信息,而弊就是降低了人们对信息的重视程度。而且在人们无法实际掌握对方信息的时候,会变得更加谨慎。因此,该如何建立手机上的信任是我们值得思索的问题。

[1]代艳丽.哈贝马斯行为交往理论对大学生低头族的启示[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4(2):10-11.

G206.2

A

1674-8883(2016)16-0368-01

马建东(1991—),男,河北张家口人,研究方向:传播学。

猜你喜欢
好友信任媒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属羊
书,最优雅的媒介
删除好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嘤嘤嘤,人与人的信任在哪里……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信任
雪花特快专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