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2016-03-01 15:11张惠华
关键词:有效性问题小学数学

张惠华

(广西来宾市金秀县头排中心校 广西金秀 545709)



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的思考

张惠华

(广西来宾市金秀县头排中心校 广西金秀 545709)

摘 要:小学教育属于基础教育范畴,在教育改革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数学高效课堂构建逐渐受到更多关注。传统的小学课堂中,教师是教学活动的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确保教学有效性必须克服传统数学教学的弊端,回归学生的主体地位,倡导“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本文基于“以生为本”的视角,对如何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问题进行几点分析。

关键词:有效性 小学数学 问题 策略

引言

实现小学课堂有效性的前提是“以生为本”,“以生为本”是当代教育所倡导的主要原则,也是多年来众多教育工作者所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所谓“以生为本”就是将学生的个体差异作为教学的前提和依据,教师从学生的学习能力、兴趣、智力等方面综合考量,综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手段,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以求达到提升全体学生学习效果的目的。由此可见,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原则,能够为小学数学有效性实现建提供先决条件。

一、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1.教学目标缺乏清晰度

教学目标是否明确、是否合理,直接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教学活动漫无目的的进行,学生思维也会越来越涣散,无法集中注意力,课堂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很多小学数学教师总是将知识点塞满课堂,大量的理论性讲解,让学生觉得非常疲惫和无味,缺乏目的性、层次性的小学数学课堂,学生学习兴趣低糜,教师一味灌输,教学有效性根本无法得到保障。

2.教学方法缺乏新鲜感

小学生的思维十分活跃,喜欢新的事物,具有冒险精神。过于模式化的授课模式并不适合他们。但是目前我国大部分小学教师依然无法拜托陈旧的教学观念与教学方法,教师过程中,总是自然或者不自然的以自己为中心,忽视了学生的感受,没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出发,违背了因材施教、以生为本的原则,小学生的思维需要刺激,合理的刺激和引导,是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思维,提升数学能力的手段,缺乏新鲜感的教学,只会遏制学生能力的发展[1]。

3.教学对象缺乏兴趣点

如能够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但是目前大部分的小学数学课堂,满堂灌的问题依旧存在,教师缺少与学生之间的沟通,并不了解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教学中没有做到从学生兴趣出发,缺乏兴趣的学习,就是被动的学习。被动学习的结果可能是学生掌握模式化的知识,但是却不会应用,这就是死记硬背的结果,还有另外一个可能就是根本掌握不到任何知识。可见,这两种结果都是我们不愿意看到的。

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性策略分析

1.结合学生能力特点,创建教学情境

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不完善,学生第一次系统化的接触数学知识,学习起来难免会有些吃力,教师在教学情境创建的时候,应该尽量使用简单易懂、富有趣味性的语言,确保学生能够了解教师说什么,这是开展教学的第一步,在这个基础之上构建情境,才能够真正发挥情境教学的优势和作用。

比如:进行“分数的基本性质”这个知识点教学的时候,教师可以创建这样的情境:白兔子妈妈将一个苹果分成4块,准备分给白兔3兄弟吃,她将1块苹果分给了大哥,而二哥却嚷着要吃2块,妈妈没有办法就切了第2个苹果,分成了8块,给了二哥2块,可是这个时候,三弟又不开心了,他想吃3块,猴妈妈就把第3个苹果平均分成12块,给了三弟3块。那么问题来了,白兔三兄弟,谁分到的苹果最多呢?这个情境不仅富有趣味性,容易理解,同时也蕴含了把“单位1”平均分成几份,取出不同的分数,但是却表示相同的大小这个含义。

2.给予学生自由的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的关键在于释放学生的思维,尊重学生的想法,给予学生能够自由发挥的空间,小学数学课堂时间有效,如果教师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大量占用课堂时间,学生动手、动脑的时间就会减少,独立学习的能力也得不到锻炼。所以说教师每节课的教学时间应该进行合理规划,合理分配学生独立学习与教师授课的比例,尽量多设计一些可操作性的教学内容,为学生动手、动脑提供条件,提升它们独立学习的能力[2]。

比如:教学“平面图形和立体图形的认识”内容时,教师应该将重点放在锻炼学生认知能力的方面,鼓励学生亲自动手操作,通过对各种图形去比一比、量一量、折一折,在通过小组合作探讨,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这些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室的引导和帮助下,将图形的特点和性质总结出来。以“梯形面积计算”为例,教师首先将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接为一个平行四边形,并以简明扼要的数据语言阐述公式的推导过程,接着让学生以此做为参考,自己亲自去拼一拼,折一折,这样不仅充分给予了学生独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空间,也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3.构建和谐师生关系,重视激励教学

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我国教育多以获得高分为为目标,在这种教育观念的影响下,教师往往忽视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都得不到良好的锻炼,数学应用意识单薄。从小学开始奠定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对于他们未来的发展具有十分现实的意义,以生为本,创建高效课堂,能够有效克服以上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以及动机,提升教学效率。教师要关注个体发展,将“以生为本”与因材施教相结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数学的魅力与学习数学乐趣,懂得用肯定的语言激励学生,这样学生的学习动机会逐渐形成,教学效率也会因此而得到提升[3]。

结束语

为了能够最大限度确保小学数学的教学有效性,帮助学生打好坚实的数学基础,小学数学教师首先应该客观看待目前存在与教学过程中的问题,然后积极投入到研究新型教学方法与教学理念的活动中,秉持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原则,先进的教学技术与方法,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独立学习的能力,以兴趣促发展,从而保障教学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楚廷.课程要“回归生活”吗——论课程与生活的关系[J].课程·教材·教法.2010(05)

[2]查继科.浅析数学练习的趣味性和开放性[J].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小教研究).2014(Z6)

[3]李玉娥.去“浮华”之气,求“真淳”之风——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辽宁教育.2012(05)

猜你喜欢
有效性问题小学数学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
演员出“问题”,电影怎么办(聊天室)
韩媒称中俄冷对朝鲜“问题”货船
“问题”干部“回炉”再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