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背景下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构建

2016-03-02 05:55常红林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老龄居家养老

常红林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互联网+”背景下的社区居家养老模式构建

常红林

(荆楚理工学院,湖北 荆门 448000)

社区居家养老兼具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日益成为托老首选。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引入“互联网+”的思维,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构建一个社区居家养老的生活安全管理和服务的系统,实现养老服务由人工化向智能化、自动化的转变,既能提高养老服务的便捷性与准确性,又弥补了养老服务资源严重不足的缺陷,还能增强老龄人的社会交互性,提高养老质量。

社区居家养老;“互联网+”;健康监控;老龄互助

根据2016年7月12日发布的《2015年社会服务发展统计公报》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5年底,我国有60岁及以上年龄段的老年人口222000万人,占全国总人口数量的16.1%,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4386万人,占总人口的10.5%。国社科院发布报告称,中国将迎来第一个老年人口增长的高峰,在2025年之前老年人口将每年增长1000万。[1]这表明我国正逐步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建立一个什么样的老龄社会是我们亟须思考的问题。

一、社区居家养老在深度老龄化背景下的异军突起

社区居家养老是老人居住在家庭,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建立起一个社会化的养老服务体系,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康复、情感慰藉等相关服务。居家养老以社区为依托,将家庭养老与社会养老相结合,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支撑,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性质,体现了国家、社会和家庭对于养老责任的共同承担。

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发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英国,随后被许多欧美发达国家所借鉴,成为解决养老问题的良方。2011年3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指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要注重发挥家庭和社区功能,优先发展社会养老功能,培育壮大老龄服务事业和产业。这表明在深度老龄化的背景下,我国政府也开始倡导社区居家养老这一养老模式。

(一)传统养老模式的困境

家庭养老是传统的依靠子女等家庭成员提供养老的模式。其具有生活上的照料、经济上的供养、精神上的慰藉等优势,一直是我国最主要的养老模式。但是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该模式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日益小型化的家庭结构使传统的家庭赡养模式难以为继;成年子女的异地就业使家庭养老鞭长莫及;现代女性走出家庭参与社会有偿就业的职业发展趋势使家庭照料力不从心。

机构养老解决最困难、最需要照料的部分特殊老年人的问题,发挥着“托底线保基本”的基础作用,但其高昂的收费、陌生的环境、紧张的床位、复杂的手续、相对简陋的条件等,只能起辅助和补充的作用。

(二)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兼收并蓄

社区居家养老吸收了家庭养老的环境优势和机构养老的专业优势,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日益成为托老首选。

1.社区居家环境能减少老人的环境焦虑。著名社会学家霍曼认为,环境对老年人的作用比对年轻人更加显著。中国人特有的落叶归根的情怀,在老年人身上体现得尤为突出,所以老年时居住在熟悉的环境里养老就显得尤为重要,熟悉的房间格局、邻里关系、社区氛围等都会减少因适应新环境所造成的心理、生理功能的下降。

2.社区居家养老更加经济高效。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人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处理买菜、做饭、卫生等基本的日常事务,不至于太乏味、太依赖他人,有利于提高老人的社会存在感和活动能力。同时,该养老方式在住宿和照料方面也削减了支出,这对于解决我国未富先老、老人退休金普遍不高的现状尤其重要,同时也能兼顾解决我国老龄人口庞大、劳动力配备不足的问题。

3.社区居家养老有利于资源的综合利用。为应对日益严峻的老龄化危机,地方政府利用现有资源建立社区助老服务中心、社区老年活动室等助老机构,为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提供生活服务、心理慰藉、疾病护理与康复等相关照料。社区服务机构所提供的服务大都是在现有社区机构、医疗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并且能够将志愿者、高校实习生、愿意参与互助养老的低龄老人组织利用起来,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将资源发掘出来,利用起来。

二、“互联网+”突破居家养老难题

(一)人才缺口制约着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发展完善

世界上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7%的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一般都在10000美元以上,而我国进入老年型国家时仅有1000美元左右。[2]面对我国较高的老龄化程度和庞大的老年人口基数,以我国现在的经济实力,必然导致以社区为依托的养老模式在我国社会工作发展水平不高的情况下发展起来。

社区居家养老虽然兼顾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优势,但仍然存在尚待优化的空间。

首先表现在从业人员数量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服务内容单调,无法满足老年群体的需要。现阶段,在我国实施社区居家养老的地区,许多社区工作人员一部分是由社区门诊医务人员兼任,仅能够对就诊的老人提供基本医疗服务,很难对居家老人提供实时监控和异动干预;另一部分人员主要是以“4050”失业人员构成,基本没有接受过正规的专业教育和职业培训,缺乏老年人服务的专业化知识和技能,只能提供基本的护理服务,对于精神慰藉、社会参与、法律维权、老年病护理等方面则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其次是老人的主动性,参与性没有激发出来。受传统养老观念的影响,老人在养老中具有较强的依赖性和被动性,加之老龄人口原有的生活经验已不足以应对当今业已渗透到生活各个角落的信息化的生活模式,让老人产生被遗弃感、隔离感,降低了老年生活体验。

(二)“互联网+”给社区居家养老困境提供了解决思路

“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的两者相加,而是利用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进行深度融合,创造新的发展生态。它代表一种新的社会形态,即充分发挥互联网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优化和集成作用,将互联网的创新成果深度融合于经济、社会各领域之中,提升全社会的创新力和生产力,形成更广泛的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和实现工具的经济发展新形态。[3]“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就是充分发挥移动通信、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优势,面向养老服务等健康产业打造集“呼叫救助、居家照料、健康服务、档案管理”为一体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为老年人提供综合性的养老服务。该模式依托智慧城市建设,促进政府、机构、社区和居民之间养老信息和资源的互通共享,促进养老服务由一般服务向精准服务、急难服务、有效接续服务转变,同时,加强老年人居家生活照料、老年人健康管理、老年人专用智能产品等先进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制造,促进养老服务产业与高新技术、先进制造等相关产业的互动发展、融合发展。该模式通过信息数据库及其与老人互动的智能信息网络系统,了解老人需要什么服务,提供老人的信息服务与需求服务、提供呼叫数据报表、推荐服务供给单位、帮忙联系服务供给。该模式既能为日益庞大的老年群体提供高效的养老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人口危机带来的风险,又能提高社区居家养老的老龄人口解决日常事务的能力,增强社会参与感,获得精神满足。

三、“互联网+”助力居家养老模式构建

“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的养老模式,是通过信息网络、智能技术等各方面,把社区居家养老的各个养老服务要素集成到一个平台系统中,使老人的方方面面处于远程实时监控状态,将老人与各种照护资源联结起来,为老年人提供全面、整体、系统、多元化的服务的新型现代养老模式。要实现这个模式,平台的整合是前提。

(一)建立完善的基本信息系统

完善的基本信息系统是其他配套服务供给的基础,基本信息系统应当涵盖以下两方面:

1.社区居家养老老人的个人信息。具体包括老人的基本情况、家庭、亲属、健康、经济、住房、医疗、社会活动等全方位信息,并适时更新。

2.养老服务供给信息。平台整合辖区内家政、物业、物流、专业养老从业人员及志愿者等服务供应商,并与供应商签订协议,平台自带评价功能,可以请老人参与评价和拍照认证确保老人享受低价、优质的服务。例如,老人在某个时间段需要理发服务,以往都需要家属陪伴老人到理发店才能完成,而现在只需要老人拨通照料中心的服务电话,养老呼叫中心就会受理理发工单,记录下老人的地址、姓名和上门时间等信息,将电子工单派发到工作人员的手持智能终端上,服务人员通过该工单信息与老人联系核对后就可以上门服务。刷卡开始服务,结算时再次刷卡,完成本次服务。

(二)建立健康监控体系

居家养老健康监控体系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通过智能设备,形成一个老年人的生活安全管理和服务的系统。该体系的实现有两个前提:一是有针对性的智能服务技术与设备,包括便携式生命体征监测器、信息采集服务器、即时传感器、便携式呼叫器等;二是社区服务平台、社会服务供给网络、亲友反应系统等的建设与整合,即运用组织与网络建构整合各种资源与信息,实现系统化、全时段、实时的服务。

养老智能装备侧重生理的安全性与隐私性,基于传感技术、大数据分析与云平台,实现个人终端与社区服务平台的链接。可穿戴设备将适时监测老人血压、心率、体温等健康指标,通过移动互联网,将数据“同步”至卫生服务中心信息平台。相关健康指标一旦出现异动,信息平台及时发出警报,并进行GPS定位。医护人员将“按图索骥”,在第一时间赶赴老人家中,实施医疗干预,同时老人无需进行任何主动操作,只需正常地在房间中生活作息。一旦传感器监测到煤气泄漏、室外有可疑人物或动物入侵等,都会触发老人随身终端,24小时全天候地启动一键报警、呼叫医护救援人员或子女对话。“远程监护+上门服务”这种“一对多”式的健康管理模式,将“移动照料”变为现实。

(三)建立适合老人需求的社交平台

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老龄人口逐渐脱离原有的社交圈子,儿女都忙于工作,平时见面的机会也少,容易产生强烈的孤独感。互联网技术模式下社区居家养老的老人可以通过网络打麻将、下象棋、听戏曲、看电影等获得更多的娱乐体验;也可以通过建设网页,开通博客、微博,参与SNS虚拟社区、论坛讨论、QQ群、微信朋友圈等方式,随时随地发布信息,表达意见,建立更加广泛的社交网络。多样化的网络社交平台可以为老年群体提供更多样化、更强交互性的社交、娱乐方式,有助于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

老年人使用社交媒体,使沟通更加方便快捷,减少了孤单感,使老年人的生活更精彩。因此,我们需要研发更多适合老人需求的手机App、网络社区、微信公众平台、互动视频网络等相关社交平台。但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社交媒体也有可能对老年人造成一些负面影响,比如由于老人接收网络信息的速度比年轻人要慢许多,他们很可能招架不住社交媒体上那些“信息量太大”的内容;社交媒体上还存在许多有着潜在伤害性的内容,比如那些支持自杀的信息或是治病偏方,老年人可能会“被接受”这些内容,这就需要社交媒体具备更好的审核制度,避免不良信息对老年人造成伤害。

(四)建立老龄合作互助平台

互助式养老作为一种流行而有效的模式,正受到相关政府部门的关注。在上海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中,首次提出“非正式照料体系”这一概念。“非正式照料体系”鼓励家庭中的子女与亲属,社会公益志愿者或者周围的邻里朋友,为老年人的日常生活提供服务与支持。[4]

我国庞大的老龄群体可以分为低龄自理老人、中高龄基本自理老人和失能及部分失能老人,其中在低龄自理老人和中龄自理老人中蕴藏着巨大的人口红利。在“互联网+”的模式下,以信息网络技术为依托,建立“老龄合作社”,对在老龄服务信息库发出任务指令,有服务意愿和服务能力的中低龄老人可以接受任务,为其他需要者提供服务,参加者可以把服务小时存在合作社,用以日后获得同样时间的免费服务。这种发端于友情的老年人互助既能鼓励老人互助和自立,也能让中低龄自理老人获得参与感与存在感,同时有助于开发老年人的潜力,通过服务老人为自己未来的养老作准备,解决居家养老的人口困境。

四、问题与挑战

(一)“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的模式在适用范围上存在局限性

“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的模式的实施有两个必要前提:一是互联网的高度普及;二是老龄受众需有一定的文化基础。这两个先决条件决定了该模式一定时期只能在城镇受过一定教育的老龄人口中实施,在经济欠发达区域实施则缺乏现实基础。所以,“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的模式首先应从经济发达地区逐渐推广应用。

(二)前期投入桎梏“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的模式推广

“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实施需要以信息网络技术和智能养老设备为依托,借力现有的社区服务人员及设施得以实现。在前期实施过程中,无论是技术上的网络布局、机构上的对应配套,还是设备上的全面投入,都需要不菲的费用支出,这其中既涉及公共支出部分,又涉及个人承担部分。国家一直注重养老投入,在政策上和财政上都给予了一定的保障。公共支出部分相对容易实现;但是个人承担部分,比如购买用来监测老年人健康状况的家用医疗器械以现实数据上线汇集,都可能给退休收入不高的老龄群体带来一定的经济压力,这将给“互联网+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推广造成较大的阻力。

[1] 老龄蓝皮书:今年老年人口将突破两亿大关[DB/OL].新华网,http://news.xinhuanet.com/local/2013-02/27/c_124395173. htm,2013-02-27.

[2] 林娜.社区化居家养老策略[J].中共福建省委党校学报,2004(12):31.

[3] 黄楚新,王丹.“互联网+”意味着什么——对“互联网+”的深层认识[J].新闻与写作,2015(5):5-9.

[4] 沈妍.正式照料与非正式照料的整合——上海老年社区照料体系构建探索[D].上海交通大学,2007.

D669.6

A

1674-8883(2016)23-0018-02

本本论文为荆楚理工学院校级课题“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构建” 资助,项目编号: (110438)Sk201304

常红林(1980—),女,硕士,荆楚理工学院讲师,研究方向:新媒体应用。

猜你喜欢
老龄居家养老
《老龄科学研究》(月刊)欢迎订阅
老龄苹果园“三改三减”技术措施推广
莱阳茌梨老龄园整形修剪存在问题及树形改造
为您的居家健康生活 撑起一把保护绿伞
居家好物,为你打造更浪漫的家
staycation居家假期
养生不是养老
养老更无忧了
微生高的往事
以房养老为何会“水土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