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城市电视台方言新闻节目

2016-03-02 05:55韩好轩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新闻节目方言主持人

章 颖 韩好轩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初探城市电视台方言新闻节目

章 颖 韩好轩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 文学院,江西 南昌 330013)

随着电视新闻节目的不断细分,媒体竞争的日益激烈,城市电视台的方言新闻节目为抢占收视份额应运而生。本文通过对方言新闻节目产生的环境、成功的原因、面临的困境、发展方向等多角度的分析,探索城市电视台方言新闻的发展历程,总结目前方言新闻节目的发展状况。

方言新闻节目;城市电视台;《谈托》;《阿六头说新闻》

说起新闻节目,大家的第一反应肯定是身穿西装套装、正襟危坐的主持人,字正腔圆地念着新闻稿,正式而又严肃。几乎没有人会把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和手持折扇、穿着随意的邻家大叔联系起来。2003年,自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成功推出了一档全新的方言新闻节目《阿六头说新闻》后,一些城市的地方电视台纷纷效仿,各地的方言类新闻节目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电视荧屏上。这些方言新闻节目的主持人各个平易近人,也都是邻家大叔、大婶的打扮。新颖的节目形式、独特的主持风格,一时间受到了很多观众的青睐。

一、城市电视台方言新闻节目产生的环境

环境是电视节目生长的土壤,方言新闻节目也有其特殊的生长环境。竞争是新闻节目产生的媒体内部环境。开办方言电视节目是电视台应对竞争的一种有力手段。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电视频道的不断细分、传媒业的飞速前进使得受众的选择不断增多。收视率一直是传媒界的指挥棒,不论是传统媒介还是新兴媒介都在千方百计地抢占收视份额。地方电视台的新闻节目既没有中央电视台和省台的雄厚资金支持,也没有先进的设备和技术做后盾,一直处于二者的双重夹击之下。不同媒体的硬实力相差悬殊,城市电视台只有出奇才能制胜,利用其优势——方言,这一独特的区域文化,策划出方言新闻节目,以一种全新的新闻播报形式出现在广大观众面前。

除了媒体内部环境,社会环境也是不可忽视的一大因素。媒介一直受社会环境中的政治、经济、文化、语言等多种要素的影响和制约。媒介在社会环境中不得不受其文化、语言等要素的影响,方言是最能体现当地区域文化的代表,是当地人传承文明的文化载体,更是当地人弘扬本土精神的重要途径。特别是经济发达,文化厚重而活跃,并且自然地理条件优越,人民生活悠闲、富足的地方。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市民,不仅为自己的家乡感到自豪甚至还会产生自恋感,而且迫切地希望方言文化可以得到大量传播。方言文化也不断地通过电视这一媒介得以传承。例如,重庆电视台的《雾都夜话》,与其说是针对重庆人开办的一档节目,不如说是重庆人自我认同的外在体现。再如,江浙、上海地区,经济水平较高,是我国较为富裕的地区,气候、生活环境都相当宜人,那里的人们对生活在这样的城市有优越感,偏爱使用承载和记录这方土地上历史和原住民情感的方言,更希望把江浙以及上海的文化传播到全国各地。《阿六头说新闻》此类节目的出现极大地满足了当地人的这种心理需求。在文化认同的驱动下,此类方言新闻节目让人感到眼前一亮。

二、城市电视台方言新闻节目成功的原因

方言新闻的兴起成为城市电视台一道靓丽独特的风景线。2004年1月1日,杭州电视台西湖明珠频道的一档方言新闻栏目《阿六头说新闻》开播,收视率节节攀升。方言新闻的走红与适当的题材选择、正确的受众定位以及主持人的方言表达方式的独特魅力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在题材的选择上,方言新闻的内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方言新闻以民生新闻为基础,报道的新闻大多与百姓的实际生活息息相关,新闻的贴近性直接关系到新闻传播的实际效果。群众不喜欢一些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媒体,原因就是媒体“高高在上”,刊播的新闻脱离了生活,与群众生活有距离感。对于电视新闻而言,增加群众的镜头和声音,用群众的语言,说群众自己的真心话,避免官话、套话正是电视新闻实现“三贴近”原则的重要途径。“三贴近”不仅是采访手段的贴近,也是对百姓生活的贴近,更是报道方式的贴近。近几年,民生新闻和社会新闻办得非常热闹,家长里短等都成了晚间电视荧屏的主要内容。老百姓觉得上电视并不是什么难事,不是只有明星才能成为镜头的焦点。方言节目正是乘着“三贴近”的东风,想人民群众之所想、急人民群众之所急,为百姓提供与生活相关的信息。

以江西电视台的方言新闻《谈托》来说,每天播出的节目分为很多个小版块,每一个版块的素材都来自普通的老百姓。例如,“生活小妙招”版块是让广大老百姓通过电视向大家介绍做家务时的小窍门;“奇闻趣事”版块是通过老百姓的眼睛发现生活中新奇有趣的事情;“拍客秀”版块专门展示热心观众随手拍摄下的趣味生活的小片段。这些新闻不仅涉及和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而且是老百姓主动向栏目组提供的素材。可以说《谈托》在内容选择上真正遵循了这个原则,它的精髓就是从平民百姓的兴趣点出发去编排新闻内容,把老百姓提供的素材放上荧幕,把老百姓最关心的柴米油盐变成电视屏幕上关注的重要领域。有了受众的参与,节目自然会得到受众更多的关注。

方言新闻与其他新闻最大的不同就是表达方式。从表达方式上看,如主持人的主持风格特点等直接表达方式与演播厅的设置、片头片尾的编排等间接表达方式阐述城市电视台方言新闻节目成功的原因。主持人是一档节目的灵魂,主持人的角色演绎是方言新闻火爆的一个重要原因。方言新闻的节目主持人完全是本色主持,没有播音腔,站在演播室里也是手脚并用,连说带比划,一会儿调侃一下,一会儿评说一番。例如,《阿六头说新闻》中的两位主持人,他们都不是杭州电视台新闻部的在编人员,一位是电台文艺节目的主持人安峰,而另外一位是杭州滑稽剧团的演员周志华,两位都是中年男性,长相普通但又有邻家大叔的亲切感,他们的主持带着浓厚的生活气息。“讲故事”是方言新闻最常用的主持方法,它是最接近人际传播也是最容易被受众接受的一种传播形态,主持人把枯燥的新闻故事化,才能增加新闻的趣味性。《阿六头说新闻》的新闻演播室被布置成了说书的场景,背景用的是杭州老式里弄的图像,老电影的后期制作风格,画面展示了老街道的原貌以及老市民的生活场景。片头表达的一切内容都让人觉得熟悉而亲切,并且主持人的称呼也尽显亲民特征。

三、城市电视台方言新闻节目面临的困境

虽然方言新闻节目受到了很多观众的青睐,但是它的发展也不是一帆风顺、畅通无阻的,在其发展的过程中也面临一些困境。这些困境中有来自传播学角度的,也有来自社会学角度的。

首先,方言播报形式与国家法律、制度相悖,方言的话语霸权制约了传播对象的拓展。不可否认,大众传媒特别是广播电视在语言文字规范化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示范作用。我国的法律法规在大众传媒语言文字规范使用上早就进行了相应规定。2005年9月,国家广电总局向各地方广电部门批转中国广播电视协会的《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自律公约》。《公约》中规定主持人“除特殊需要外,一律使用普通话,不模仿港台腔及其表达方式”,进而言之,用方言播报的现象也在明令禁止的范畴之内。一个新闻媒体必然有自己相对固定的目标受众,方言类新闻节目在这个目标受众中将传播对象局限在本地居民,新进入城市的居民以及城市中处于相对流动状态的人群被排斥在外。新闻学者邵培认为:“方言新闻节目人为地设置语言障碍,抬高了语言交际和信息传播的成本,也形成了方言形态的话语霸权。”

其次,以民生新闻为基础的新闻内容过分生活化,弱化了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方言新闻是地方电视台在“民生新闻”的基础上,对节目形式的一次创新,是民生新闻的拓展和延伸。如果过分还原,会显得过于琐碎。例如,“山东地方台的方言新闻《拉呱》自2005年12月5日到2006年2月5日报道新闻349条,内容可分为以下几类:一是故事与不幸类;二是家庭邻里纠纷类;三是弱势群体类;四是社会公德类;五是奇闻异事类;六是文化、民俗和其他。”从这些样本我们可以看出《拉呱》在选材上的生活化。这种生活化还原固然很具有贴近性,但显得过于琐碎,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迎合和满足市民的喜好和口味,缺少理性意义上的引导。主持人的评价也有失偏颇,如在媒体上传播“让她也尝尝皮肉之痛”这样略带暴力倾向的言论。传播媒介应该给受众一个正确的舆论导向,而很多方言新闻恰恰弱化了这一功能。

再次,娱乐因素过多渗入,导致新闻媚俗化,改变了媒介在传播中客观、中立的态度,刻意迎合受众。主持人的“度”没有把握好,就难免让人觉得做作。当前的大众传播已经进入娱乐化时代,娱乐这一因素已经渗透到不同的媒体新闻中。为了吸引更多的眼球,提升收视率,方言新闻的报道过分追求故事化、情节化和娱乐化。如果娱乐化的“度”没有把握好,就很容易让媒介陷入媚俗的漩涡,一味媚俗就是媒体放弃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即使有很高的收视率也没有意义。

最后,克隆现象严重,方言新闻类节目进入了同质化误区。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年底,仅浙江一省就有30多档方言节目。而且形式雷同,主持人一般都是中年男性,夸张的语调与表情还有过多的肢体语言,很容易造成观众的审美疲劳。许多方言电视节目制作纯属跟风,一旦节目收视率下降就匆匆下线,这是非常不利于方言电视节目的整体发展的。如果只追求绝对的数量,对节目选材、内容、形式不下功夫,那么只是没有意义的重复建设,最终会被淘汰。

从社会学的角度分析,新闻方言化会造成族群歧视、形成狭隘的地域文化观最终会影响受众对国家和民族的认同。方言电视节目的蓬勃发展,影响到主流用语即普通话的推广,造成传播歧视、地域分割,使各地区的民众小团体化,形成排外心理,不利于国家的团结与和谐发展。

四、方言新闻节目的发展方向

方言新闻节目是一个形式新颖、深受百姓青睐的节目类型,但是其自身也存在局限性。面对发展过程中的瓶颈,我们需要全方位不断提高方言新闻节目的水平。可以把它的发展要求提炼为四个词,即适度、深度、品牌化、兼顾。

首先,适度。即节目播出的时间长度与节目在整个电视台播出节目中的数量都要适度。方言电视栏目往往能保持较高的收视率,为电视台赢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基于这种收视率的刺激,很多省台、市台、县级台盲目跟风,方言新闻节目一哄而上,却难以保证节目的质量,所以电视台的方言节目立身之本在质量不在数量。因此,各地方电视台要严格控制方言新闻类节目,切不可过多、过滥。

其次,深度。也就是说方言新闻多以短消息为主,缺乏深入挖掘新闻价值的深度报道。我们应该弥补偏重外部包装,忽视内容深化的缺憾。对于新闻节目来说,深度是节目收视率强有力的保证。我们不妨跳出社会新闻这一选题桎梏,拓宽报道题材,让方言电视新闻不仅关心民生,而且还关注国家大政方针。倘若方言新闻节目能拓宽报道题材,增加新闻内容,重视新闻价值,挖掘新闻深度,节目的含金量也会随之提高。舍弃时政新闻并不等于政府的各项政策都不予以关注,而是要善于将这类政策选取一个和老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角度予以报道。媒介不能仅仅依靠方言这种方式来打开市场,应立足真实,强化内容,弘扬社会精神,并且寻求新的发展方式。

再次,品牌化。方言新闻节目也要走品牌化路线,创立自己的品牌。适宜用方言主持的新闻节目尽管不多,但如能将方言新闻节目品牌化,把方言做成一个品牌就能以品牌效益去带动这个节目的发展。以节目品牌来争取节目的长期发展,促进节目在生态环境里的良性循环也是方言节目发展的可选之径。例如,《阿六头说新闻》就已经在全国的方言新闻中树立了一个品牌,也是其他电视台努力学习的对象。

最后,兼顾。即方言新闻要拓展受众面就必须兼顾其他不懂方言的人,特别是这个城区的流动人口。社会的不断发展让流动人口的数量也不断增多,方言类新闻节目对于这些流动人口学习方言有很大的帮助,可以使他们更快地融入新城市的生活中,新闻类节目可以出“双语版”。这里的“双语版”类似于有的国外电影经国内引进后既有外文字幕,又有中文字幕。方言电视节目的“双语版”是指方言电视节目在制作字幕的时候,给方言节目配上同声的普通话字幕,然后再另起一行配上符合方言意思的标准的普通话字幕。需要说明的一点是,这样做并不会削弱其特色,相反,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推广了普通话;二是使外来受众在接触方言甚至是学方言的同时能够理解方言的意思,扩大了节目的收视范围。

在方言新闻日益红火的今天,媒体人应该静下心来反思受众最需要的是什么,不要一味地跟风。也应该静下心来思考,我们要给受众什么,不能落入媚俗的漩涡。方言新闻节目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对节目策划的推敲,更是对语言、文化乃至价值观的再次思考。

[1] 李荣健.浅谈地方电视台如何做好民生新闻[J].新闻研究导刊,2016(10):253.

[2] 汤云敏.浅析齐鲁电视台《拉呱》节目的成功因素[J].电影评介,2010(11):68-69.

[3] 何静.从“平民化的新闻表达”谈“方言说新闻”[J].新闻界,2006(4):74-75.

[4] 程雪峰.四大“瓶颈”困扰:方言类新闻节目热的冷思考[J].黑龙江社会科学,2008(1):180-181.

[5] 邵培仁,李雯.语言是桥也是墙——对方言广播电视新闻节目的疑虑与拷问[J].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5):27-31.

G222.3

A

1674-8883(2016)23-0022-02

本论文为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规划基金项目“城市电视台方言新闻节目研究”,项目编号:XW1214

猜你喜欢
新闻节目方言主持人
方严的方言
方言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主持人语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新闻节目中主持人的“可为”与“不可为”
地方电视台如何办好新闻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