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安全治理中新媒体责任研究

2016-03-02 05:55万晓燕王胜源宋玉生李程程王洪涛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公共安全媒介信息

万晓燕王胜源宋玉生李程程王洪涛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传媒与艺术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

公共安全治理中新媒体责任研究

万晓燕1王胜源1宋玉生1李程程1王洪涛2

(1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传媒与艺术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2辽宁工程技术大学 公共管理与法学院,辽宁 阜新 123000)

新媒体对于公共安全治理的新闻报道具有很大的优势,甚至领先政府部门发现问题。但是,新媒体在带来益处的同时也会带来风险和挑战。本文重点对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安全治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进行分析,使新媒体最大化地为公共安全治理服务。

新媒体;公共安全治理;风险;挑战;责任

麦克卢汉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中指出,“真正具有意义和具有价值的信息并不是在各个时代所传播的内容,而是在这个时代所使用的传播工具提供的性质,及其所创造的可能性和带来的社会变革”。[1]

随着计算机网络、数据库、移动通讯设备等技术革新与应用,以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元化符号为主的媒体信息迅速在各应用终端传播。从“大众门户”到“定向索取”,再到“个人门户”等。[2]

新媒体重新定义信息传播的时空观,并在大数据时代飞速发展,已经渗透到社会文化价值观的框架之中,[3]日益影响着社会上层建筑的结构和形态。媒介化社会传播特征使公共安全治理发生了实质性改变,通过研究公共安全治理中新媒体责任,使其更好地助力公共安全治理工作。

一、新媒体环境下公共安全治理面临的风险和挑战

公共安全治理中新媒体的积极作用主要有:第一,通过安全教育来答疑解惑,稳定人心。把政府“是什么、想什么、干什么”告诉公众,维护和提升政府形象。第二,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公开调查事件发生的原因,消除公众心理恐惧。第三,监督政府政策执行情况。及时把公众利益反映给有关职能部门,帮助政府及时了解民情,发现、解决问题,减少矛盾。

新媒体在为公共安全治理提供机遇和便利的同时,也会使公共安全治理面临更多的风险和挑战。

(一)新媒体恐慌不利于治理工作

新媒体恐慌是通过新媒体呈现和传播的社会恐慌心理。[4]新媒体传播和受众恐慌心理形成了新媒体恐慌,并依存于“转型社会、利益诉求、报道失实”这三个社会环境之中。[5]

“媒体的呈现使得‘危机’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但信息传播本身受传播机制与危机语境的制约可能会拉动危机或风险”。[6]大数据时代,个别媒体将真假现象混乱报道来博取眼球,缺乏专业水准,丧失媒体伦理道德,过分渲染容易形成恐慌现象。

(二)新媒体化抗争扰乱公共安全秩序

新媒体通过网络电视、手机电视、移动电视和数字电视等打破媒介间的屏障,消融媒介介质之间、地域和行政之间,甚至传者和受者之间的界限,具备媒体个性化、平台易操作、表现形式多样化、信息发布及时、交互性强等优势。由突发性事件引发的公共安全问题已经不再由政府组织统一领导,更多的是利用自媒体传播信息,引发舆论,在更大的空间寻求关注和支持,挑拨煽动产生蝴蝶效应,激化现实矛盾。

(三)给网络犯罪预防和处理工作增加了难度

越来越多的新媒体已经不单单是交流信息的平台了,颠覆传统媒体制度传播的同时,新媒体与高科技的结合加大了犯罪率。[7]

新媒体的难掌控性和匿名性,既是犯罪对象又是犯罪工具,其分散性和隐秘性会对人们造成严重威胁:诽谤、恐吓、欺诈、骚扰、语言暴力、传播恶意谣言,恶搞、人肉搜索等,会扰乱他人的正常生活,对他人造成伤害。

二、公共安全治理新媒体化

公共安全治理主要是对社会秩序的正常维护与对社会冲突的和平化解。公共安全治理新媒体化意味着媒介化社会与转型社会并存,新媒体传播对其工作影响越来越大,使其治理方式和理念更加依赖新媒体,两者互动日益明显标志着公共安全治理新媒体化时代已到来。新媒体已不再是单一的宣传工具,其已从公关策略上升至战略资源地位。在一定情况下,政府对待新媒体的态度等同于对待公共安全治理的态度,政府对公共安全治理的所作所为都将在新媒体中呈现给公众,给公共安全治理带来一定的压力。公共安全治理除了人力和社会资本之外,如何正确使用新媒体,协同政府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提升治理效能的背景资源,值得研究。

三、公共安全治理中新媒体责任研究

达到有序、双向、参与、形象的目标,既高度概括了公共安全治理媒介化的积极意义,也是对其媒介化效能提升的一个预期目标。因此,在尊重新媒体自身规律的同时,要正视公共安全治理的现实需要,明确新媒体责任,有效规范媒体管理策略。

(一)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治理

哥本哈根学派的一个观点:“安全也是一种言语行为。”[8]公共安全治理中新媒体的参与首先是有效信息的传播。

公众普遍缺乏安全责任意识,对他们而言,安全议题是由政府来建构的。新媒体的责任是怎样将安全议题上升到公共安全治理层面,引导公众接受,让社会主体参与进来,实现媒介安全,维护社会安全。

第一,理清新媒体信息传播的治理职能。媒体宣传部门要强化国家政策方针的教育,对敏感话题采取审核制度,健全领导责任追究制度,疏导不满情绪,引导和培养公众正确使用新媒体。通信部门要加强对终端设备制造商、应用提供商的行业规制,落实智能终端的实名登记制度,给案件侦破和信息核查工作提供资源保障。警务部门通过整合互联网、警用专网等新媒体资源加强甄别和预警能力,提高信息监测效率;明确警察角色定位,加强警务和保安人员的法制培训,严惩利用新媒体传播犯罪活动的行为。增强新媒体的传播力和公信力,积极利用QQ、微博、微信、播客、博客等信息传播工具,将新媒体传播作为政府聚积民间正能量的重要手段,形成政府主导、媒体引导和公众参与三者之间的良性互动。

第二,搭建信息功能平台,健全新媒体舆论预测预警机制。组建情报信息员队伍获取有效信息并对其进行辨析,这样能提高公共安全治理的工作效率。新媒体信息功能平台的搭建步骤如下:

一是收集信息。组建专职情报队伍获得深层次的情报信息;运用抓取软件收集信息;加强各部门保卫人员收集实时动态信息;组织群众信息员获得不同时空情报信息。这样政府可以全方位掌握准确信息,完善信息内容发表评论,了解网络动态,汲取理性观点,表明媒体态度,有针对性地实施舆论引导和监督。

二是发布信息。政府要起到主导作用,借助政务微博、政务微信等渠道向外界发布信息;设立专职新闻发布人员发布权威信息,消除公众猜疑;加强对政务微博和政务微信等门户网站的建设推广,对新媒体发布信息平台特点进行分析,聘请舆论危机公关顾问提升社会公共安全事务信息透明度等,发挥舆论正确引导作用,有利于政府发挥意见领袖的作用,推动工作有序开展。

三是交互信息。社会热点话题利用新媒体与公众意见交流,官方舆论场、媒体舆论场、民间舆论场三方建立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紧密联系。

四是突发事件应急处理。积极有效地处理突发事件。政府借助新媒体与网民力量,构建“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的公共安全维护体系。通过主流媒体向海外发布权威消息,邀请境外媒体工作者赴事发地进行信息采集和采访报道,做好公共安全治理工作。

(二)多渠道推进新媒体参与公共安全治理

法律对新媒体参与主体和利益方的权益保护不明确,自身法律责任不清晰,急需完善网络立法来规范新媒体的传播行为,使新媒体舆论监管有法可依。

还可以通过采取立法、社会参与制度与保障机制管理等引导社会力量和志愿者参与信息传播管理,公共部门、私人部门、社会力量、志愿者等多方形成伙伴管理关系,能最大限度保障公共安全利益,使公共安全治理工作有序开展,这是善治理论的最好体现。

四、结语

公共安全治理中新媒体参与理论与实践已经表明:新媒体在公共安全治理中将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政府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完善积极有效的新媒体参与制度,促进新媒体与政府间相互配合、互相补充,共同应对可能发生的各类公共安全事件,解决资源型城市中出现的含公共安全在内的各类社会问题。

公共安全治理是一项长期艰巨的工程,需要政府、新媒体和公众共同努力。对此,应在立法的基础上健全新媒体参与程序,完善参与机制,促进公众参与。还可以借鉴国外的参与经验,学习先进方法,从根本上落实和完善公共安全治理工作,为建设一个安全稳定、和平民主、健康和谐的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保证。

[1] 麦克卢汉.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15-17.

[2] 彭兰.从“大众门户”到“个人门户”:网络传播模式的关键变革[J].国际新闻界,2012(10):7-14.

[3] 童兵.科学发展观与媒介化社会建构[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0:2.

[4] 邵培仁.媒介恐慌论与媒介恐怖论的兴起、演变及理性抉择[J].现代传播,2007(4):27-29.

[5] 谢婧.以风险社会的视角看媒介恐慌的三个层次[J].东南传播,2008(4):42-44.

[6] 程琳.加快信息网络法治建设 维护网络社会安全秩序[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1-9.

[7] 于志刚.网络犯罪的代际演变与刑事立法、理论之回应[J].青海社会科学,2014(2):1-11.

[8] 刘玮.社会风险媒介化传播的反思[J].现代传播,2013(11):163-164.

G206

A

1674-8883(2016)23-0033-02

本论文为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公共安全治理中新媒体责任研究”(L15BXW00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万晓燕(1981—),女,江西南昌人,硕士,讲师,主要从事社会治理、传播与社会发展、广告传播等方面研究。

猜你喜欢
公共安全媒介信息
在公共安全面前别任性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人脸识别技术在公共安全领域中的应用
订阅信息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大数据背景下的城市公共安全应对机制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
社会组织介入公共安全管理的策略
展会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