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音乐服务平台社交化的发展与展望

2016-03-02 05:55李贞昊余景寰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服务平台社交数字

李贞昊 余景寰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4)

数字音乐服务平台社交化的发展与展望

李贞昊 余景寰

(电子科技大学,四川 成都 610054)

本文通过分析2000年至今的数字服务平台的发展趋势,结合数字音乐服务平台历史的发展,分析了近年来国内数字音乐服务平台在社交化方面所展现的新特点,如音乐平台社交化、以音乐产品为中心的推广机制、基于大数据的社交消费内容推荐等。并针对当前的发展趋势,展望了未来数字音乐服务平台在社交化力量的驱动下将会带来的新变革。

数字音乐;音乐传播;社交网络

一、引言

20世纪80年代末之前,音乐主要依靠乐谱、唱片、无线电广播和电视广播等方式传播,[1]这些传播方式在90年代被因特网替代。在21世纪的前10年,音乐服务平台经过音乐下载网站、百度贴吧、Song Taste这一类以兴趣主题聚合信息的互动平台的演化和发展之后,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尽管因为版权问题,不能再自由地传播具有版权保护的音乐产品,但发达的社交网络却让原创音乐和音乐人的聚集网站再次得到了足够的关注。一些原创音乐网站结合网络多媒体技术的网站,使用户对音乐不再只停留在下载层面,而是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线上用户的交流,使数字音乐服务平台成为消费内容、社交话题内容的复合式中心。

二、现代数字音乐服务的特点

在智能终端发展的浪潮下,传统的数字音乐播放设备渐渐没落。受iTunes等国外数字音乐服务平台的启发,国内现有的主流数字音乐服务平台也不仅仅是音乐文件的传播服务系统,而是结合了播放器、社交网络客户端以及电子商店等多种功能的合作形式。它们结合中国消费者的特点,多由服务供应商统一购买版权,而后根据授权情况,分别计费、下载。社交网络阶段的服务与之前阶段相比,具有如下特点:

(一)音乐服务平台社交化

主流的音乐服务平台往往是基于社交网络构建起来的音乐服务系统,如QQ音乐和网易云音乐,两者都是基于原有的社交系统,通过挖掘用户数据和关系推测等手段,利用已有的社交网络,发展出以音乐为评论对象的共同目的社交网络,以满足音乐创作者和音乐收听者自我展示、获取归属感等心理需求。[2]同时,不再将社交和音乐产品分离,用户不需要在不同的平台上重新构建关系网络,而可以直接在现有联系人中构建讨论群体,在满足音乐消费需求的同时,也完成了日常社交的过程。这一过程也让音乐服务提供商有更明确的采购方向,如网易云音乐可以向服务团队推荐歌曲、创作人等,并利用歌单的形式,将单个产品变为集合的形式进行推广。

音乐平台的社交化特点非常直观地改变了用户的消费方式。在此之前,用户获取某一个新的音乐产品的途径往往是通过线下的交流和盲目的探索。在这一过程中,会遇到推荐人群小、产品基数低、产品覆盖不均的情况。而且用户的探索过程也并非暴露在服务端的监控下,服务平台的推荐机制也因此失去了一个重要参考。在集成社交后,利用已有社交平台扩大了用户的交流范围,使用户获取目标音乐产品的速度大大加快,而探索过程的监控也让推荐结果更为可信,并通过推广社交平台的方式促进整体结构的发展。

(二)以音乐产品为中心的推广机

在传统服务阶段,用户往往通过搜索创作者来获取目的音乐产品,这使得创作人需要非常强的实力基础,并长期、大批量地推广音乐,这对一些音乐创作热情高,但是音乐教育相对薄弱的创作人非常不公平。以往一个歌手如果想获得公众的关注,销售自己的音乐产品,需要有自己的网站、论坛、社区,并需要专门的媒体机构对其进行宣传。

由于直播技术的兴起,音乐产品的翻唱、混编、remix等更具个人特质的音乐产品的新式演绎和主播的直接观感大大提高了原创音乐人的知名度和名气增长速度。而个人特长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展现,利用社交网络进行合作的组合也越来越多,通过优势互补,获得了不亚于专业团队的人气,甚至出现了一批神秘的网络明星。

原创音乐人的热潮也带动了各种新式风格的音乐创新,在突破“修身治国平天下”的传统音乐观念[3]后,大量结合中国社会消费群众心理的音乐迅速涌现,出现了中国风、本土摇滚等新风格。而进入社交传播阶段后,原创音乐人利用平台快速宣传自己的作品,利用社交圈的合作,快速推出了大量的新式音乐。其中,古风、古典电子等风格已经形成了一套非常完整的生态体系,可以快速推广新人、新组合,这对中国现代音乐的发展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三)基于大数据的社交内容推荐

在如今的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是资本。通过将音乐服务与社交网络平台结合在一起,服务提供商通过采集在线社交网络数据,利用链接和内容数据,可以实现包括关系预测、社区发现、社交网络进化和社会影响分析等具有巨大价值和明确销售指向作用的隐藏信息。而利用精准的推送机制,也可以大大减少用户的搜索时间,在增强用户亲切感的同时提高服务质量,对培养用户的长期依赖和潜在消费可能具有积极意义。

以网易云音乐为例,该平台通过采集用户的喜好音乐、评论等信息,针对每个用户作出了喜好预测,精准推送音乐产品,并根据用户的需求采购音乐。这些举动提高了用户对该产品的亲切感和认同感,与单纯的音乐产品的获取服务相比,用户更愿意通过付费的方式获取更好的音质和更为精准的音乐内容。同时,这对用户的消费潜能和平台的推广也是有益的,它减少了一些创作者因为无力在传统媒体上推广导致无人问津的情况。

综上所述,现代音乐服务平台通过结合社交网络,使用数据挖掘技术,提升了自身为用户群体服务的质量,提高了音乐人的生产热情和推广速度,降低了服务商的采购开销。

三、数字音乐服务社交化的展望

数字音乐服务与社交的融合已经成为数字音乐服务平台的主要趋势,在未来这种趋势将越来越明显,并成为平台竞争的主要资本。可以预见,未来的数字音乐服务的发展将呈现如下特点:

(一)线下和线上的社交模式融合

通过社交网络,数字音乐服务平台将渐渐发展为由共同爱好和目的聚合成的虚拟社会网络,随着虚拟社区的流行,实体组织关系的虚拟化和网上虚拟关系的落地化现象使得传统人际关系网络出现了“线上”和“线下”的叠加,从而形成了一种复合的社会网络环境。[4]这种融合将为网络歌手创造更多获取收入的机会。目前,一些网络音乐人在成功利用音乐形成影响力后,即从原有的服务平台脱离并自行创立线下的产品营销渠道,这对数字音乐服务供应商实际上是不利的。而当服务平台能够集成这一整套流程时,既可以创收,也可以利用拓宽的渠道组织一些线下活动并培养新人。在未来,直播技术的发展会让线上线下活动的举办次数越来越多,线下举办的活动可以利用线上直播的形式进行传播,而原本的线上活动,如购买产品等也可以利用便捷的交易和递运系统快速实现线下交付。

(二)基于新型交互设备的社交体验

根据摩尔定律,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将不断提高。同时,计算设备的体积也将不断缩小。随着VR、AR技术的发展,数字音乐产品的消费将给用户越来越强的代入感。

未来,欣赏音乐的方式将不断推陈出新,给用户带来更多、更震撼的音乐体验。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也将大大推动这一进程。如今的用户已经无需像以前那样,携带大量的设备以获取信息。当前大多数情况下,智能终端就能满足人们的日常娱乐需求。相信在未来,会出现一些听觉、视觉高度融合的设备,通过更加发达的互联网技术,为我们创造出更多的音乐欣赏方式。

(三)社交与生活的深度融合

在未来,计算设备与网络技术的发展将让生活与网络的联系愈发紧密。音乐的特性使其具有更好的话题发起点,以此为基础的交流将突破文化背景的限制。数字音乐服务平台提供的社交网络,契合线上线下交互,将不仅仅影响线上交流的过程,也将使这种社交关系直接进入人们的日常生活,形成生活中可以接触到的同好群体,就像漫展、车展等现有的同好活动一样。音乐会、音乐节也将不再高高在上,而是日常生活中人们可以亲身参与的互动形式;众多的明星歌手也不再是娱乐圈中被圈养的“模范超人”,而是我们日常生活中能经常接触、交流的朋友。

四、结语

数字音乐服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一种趋于规范化、社交化、日常化的态势。在过去的数年中,我们目睹了数字音乐服务的改变,从最初的无约束、无限制的盗版分享阶段,进入到由互联网产业引起的内容推荐,最后发展成结合社交形式的内容推广网络。在这一系列的变化中,可以观察到数字音乐服务由无序到有序,从无意识到指向性的演变过程。相信在将来,数字音乐服务会变得更加普世化和人性化,极大地丰富我们的生活。

[1] 曾遂今.音乐网络传播与当代人的音乐观[J].中国音乐,2006(04):27-34+41+237.

[2] YAO Qi,MA Huawei,YAN Huan,等.心理学视角下社交网络用户个体行为分析[J]. Advances in Psychological Science,2014,22(10):1647-1659.

[3] 汤静.流行歌曲的音乐风格和唱法探析[D].湖南师范大学,2006.

[4] 周军杰,左美云.线上线下互动、群体分化与知识共享的关系研究——基于虚拟社区的实证分析[J].中国管理科学,2012,20(6):185-192.

[5] 熊琦.数字音乐付费制度的未来模式探索[J].知识产权,2013(7):41-46.

[6] 张引,陈敏,廖小飞.大数据应用的现状与展望[J].计算机研究与发展,2013(S2):216-233.

G206

A

1674-8883(2016)23-0037-01

本论文为科技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数字音乐服务模式研究及新型营销关键技术研发(2012BAH44F02)

李贞昊,硕士,软件工程专业,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工程教育实践中心主任,研究方向:数字云平台服务,云服务架构。余景寰,电子科技大学信息与软件工程学院软件工程专业2014级本科生,研究方向:Web软件架构,文化创意。

猜你喜欢
服务平台社交数字
打造一体化汽车服务平台
社交牛人症该怎么治
聪明人 往往很少社交
江苏省一体化在线交通运输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论基于云的电子政务服务平台构建
社交距离
你回避社交,真不是因为内向
基于云计算的民航公共信息服务平台
答数字
数字看G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