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创新策略

2016-03-02 05:55谢晓东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大众化常州大众

谢晓东

(常州广播电视台,江苏 常州 213022)

地方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创新策略

谢晓东

(常州广播电视台,江苏 常州 213022)

在当今社会环境下,地方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结合媒体特性,创新传播手段和形式,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用社会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呈现出来。本文旨在探讨地方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探索、传播创新。

地方传媒;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创新

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指南,决定了媒体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过程中的必要性、严肃性和权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战略任务,就是要让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让马克思主义走向社会大众,是从中央媒体到地方媒体义不容辞的责任。

与地方媒体相比,中央媒体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中更多的是着眼全国范围,偏向理论性、前瞻性和指导性。但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仅有中央媒体的声音还远远不够,需要更多的地方媒体参与进来,以提升宣传效果。地方媒体必须找准自己的角色定位,以创新思维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所强调的,要“不断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良性互动,在这种统一和互动中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

一、迎合大众心理,将理论宣传与社会关注焦点相结合

从传播学的角度分析,凡是公众感兴趣的内容、话题,自然也就传播快、效果好。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有效传播,让公众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感兴趣,进而认识到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为社会大众服务的先进理论,也唯有主动迎合大众心理,抓住大众的根本利益。以常州电台与常州社科联共同创办的《社会科学百家谈》“上书房文化论丛”专栏为例,以常州人讲常州事、自己人讲自己事、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形式,嵌入契合公众需要的社科理论,节目贴近百姓需求、适应百姓口味、愉悦百姓生活、提升百姓品位的社会效果,被评为2009年常州市宣传工作求实创新实践活动重点项目。该节目从2009年至2015年始终是同时段广播节目中收听率较高的节目。再如《福建日报》每月一期的《求是讲坛》专版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宣传与地方具体实践结合起来,积极反映地方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中的生动范例和特色经验,体现了理论宣传的亲和力。该专栏解读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新成果,尤其注重挖掘具有地方特色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成果,兼顾公众的心理需求,以平等对话的方式进行大众化的传播。

由此可以看出,地方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需要主动去迎合公众心理,赢得公众的思想共鸣、价值认同和社会共识,注重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传播与公众的关注焦点相结合,贴近社会实践,架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与社会大众的沟通桥梁。同时,注重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新成果结合到公众的社会实践,解析社会新矛盾、掌握新规律、解决新问题,在实践中展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的魅力,使马克思主义成为公众的自觉追求和价值理念。

二、研究大众心理,寓教于乐,创新传播方式

当今时代背景下,地方媒体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必须结合媒体的地方特性,了解本地受众心理,创新传播手段和形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用公众喜闻乐见的形式表现出来。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传播要适应媒体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新形势下,地方媒体必须以通俗易懂的大众化语言、创新性的形式,激发大众的兴趣,并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说透说清楚,这样的传播效果才能更好。例如,广西电视台社科访谈类节目《凡事说理》,主动迎合受众的所思、所想,把握受众的内在需求、思想状况,反映大众的现实生活和精神面貌,以增强传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该节目整合了电影、动漫、新闻短片等形式,访谈过程呈现轻松、幽默的氛围,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由抽象、晦涩转化为具体、生动,把科学理论通俗表述、形象呈现出来,使其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可以说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宣传和地方媒体传播相结合的生动实践和创新举措。

(二)“寓教于乐”是长期以来行之有效的传播手段

人们喜欢充满趣味、生动的内容和主题,在娱乐氛围中接受教育,才能入脑入心。尤其是现如今处于信息充分覆盖的时代,社会思想多样化呈现,公众犹如置身于“思想超市”,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就要打造与受众的思维方式合拍的“大众话语”。例如,江苏广电总台的《时代问答》栏目,43门学科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专家走进演播室,阐述重大的理论和现实问题,回应百姓关切的热点。为了让这档理论节目更生动鲜活,栏目组制作了一批与访谈内容紧密相关的短片穿插在节目中,配合图表、动画等,直观、立体呈现专家观点。尤其是在《不朽的〈资本论〉》一集中,还展示了节目组在上海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拍摄的《资本论》影像,从而让受众在生动艺术的传播过程中接受地方媒体的表达诉求和理论观点含量。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指出:“随着形势发展,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必须创新理念、内容、体裁、形式、方法、手段、业态、体制、机制,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要适应分众化、差异化传播趋势,加快构建舆论引导新格局。”在当下不断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地方上的有效传播,有赖于地方媒体的传播创新,要求地方媒体学习群众语言,把握住群众的理论需求,多挖掘生动、活泼的事例,在传播过程中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从而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更好地融入大众的心灵。

[1] 邵宝钢,印兴娣,谢晓东.地方媒体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责无旁贷[J].新闻传播,2016(06):11-12.

[2] 蒋小平.理论传播方式的成功探索——江苏卫视系列访谈栏目《时代问答》的探索与实践[J].新闻战线,2013(11):30-32.

G206.3

A

1674-8883(2016)23-0039-01

本论文为江苏省2014年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媒体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理论与实践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4XZD001

谢晓东,常州广播电视台记者。

猜你喜欢
大众化常州大众
常州的早晨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常州非遗 灿烂多彩
《朗读者》:文化类电视综艺节目的大众化探索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
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常州梳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