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的狂欢
——《奇葩说》受追捧的原因探究

2016-03-02 05:55张立杰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奇葩说奇葩电视节目

张立杰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互联网的狂欢
——《奇葩说》受追捧的原因探究

张立杰

(辽宁师范大学,辽宁 大连 116029)

《奇葩说》是由爱奇艺视频网站自制并播出的一档说话真人秀节目。2014年11月,该节目在网络上播出并引起巨大的反响,深受年轻人喜爱,且收视率不断攀升。本文将从与电视节目的差异、节目风格特质以及与台湾综艺节目的融合三个方面来具体分析《奇葩说》,探究在当前消费社会与互联网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该节目能够受到大众追捧的原因。

互联网;娱乐性;大众文化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国内的视频网站得到了长足发展,数量快速增长。各家视频网站竞相推出各具特色的网络视频节目、影视剧等,力求打造独特的企业品牌文化,出现了多家知名的视频网站。《奇葩说》作为一档说话类的网络自制节目,在这种互联网飞速发展的大环境下应运而生。类似《奇葩说》的这类网络自制节目都可以归结为“网生代”,这些节目得以播出并得到广泛传播,与互联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奇葩说》由高晓松、马东、蔡康永三人组成固定主持团,简称“马晓康”组合,三人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在节目中发挥不同的作用。高晓松和蔡康永分别担任辩论双方的团长,前电视节目主持人马东担任审判长,三人不同的说话风格为节目带来不同的效果。除此之外,节目每两期还会邀请一位当红女星作为节目的“女神”,为节目增加看点。节目以辩论赛的形式进行,首先,节目组在全国各地海选出会说话、有个性的年轻人即“奇葩”,然后采取淘汰赛制,组成正反双方,就每期某一话题进行辩论。在这点上,节目组对传统的辩论赛进行了改造,加入了许多现代的、娱乐性的因素,使传统的严肃、刻板的辩论赛变得活 泼有趣起来。节目将目标观众群集中在90后这群年轻人身上,打出“四十岁以上人群请在90后的陪同下观看”的口号。总观《奇葩说》节目,无论是辩题的选择、辩手的话语方式还是受众群体的选择,抑或是节目内容、节目风格,我们都不难看出《奇葩说》这档网络自制综艺节目的网络特质。

一、网络节目内容形式与电视节目的差异

(一)播放平台与观众群体的不同

《奇葩说》作为一档网络自制节目,它的播放渠道就是互联网;只要有网,无论是个人电脑、移动手机还是平板电脑,人们都能随时随地地进行收看。由于是在互联网上播出,观众可以重复多次进行观看,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下载、截屏、选择性地进行观看等。在视频网站上,这一档节目的所有剧集都会被集中在一起,只要观众对《奇葩说》进行搜索,就可以找到关于节目的所有以前的或最新的内容。并且,网站会给每期节目附上吸引人注意力的标题和简短的介绍,以此来吸引观众。除此之外,视频网站还增添了“弹幕”功能,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还能与同样在观看此节目的人进行线上交流。这种网络平台的播出方式与传统电视节目的播出方式相比,有其不可比拟的优越性。网络播放平台增加了观众的自主选择性,打破了观众观看节目的时空限制,只要有网,观众可以随时随地进行观看。在网络播放的同时,节目也很好地整合了网络新媒体的一切资源,通过与其他互联网公司的合作,如百度、微信、微博等人们广泛应用的APP,利用互联网时代的大数据,通过对数据的监控与分析不断调整、改进自己的节目。《奇葩说》之所以能够成功,首先是因为它很好地将互联网的一切优势集合在一起,并使之发挥出了最大效应。

互联网的播放平台决定了当下观众群体与传统电视观众群体的不同。观看《奇葩说》的观众大多是网民,这就决定了观众群体的年轻化倾向。虽然中国的互联网从产生到发展经历的时间并不长,但是其发展的速度非常迅猛。《奇葩说》等一批网络自制节目根据网络观众群体的特点,特地打造了迎合年轻人兴趣爱好的节目形式与节目内容。《奇葩说》把“吸引年轻人的关注”作为节目定位,正是由于这种定位,其呈现出一种娱乐性、年轻化、反传统、求个性、接地气的节目风格,也正是这种不同于电视节目与其他网络脱口秀的节目风格,让《奇葩说》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二)“网生代”的话语方式

《奇葩说》与电视综艺节目最大的不同就是它的话语方式。电视节目作为传统的媒介平台,隶属于电视台,且受到广电总局与体制政策等多方面的限制,所以它的话语只能是“中规中矩”的。但是,在当前消费社会语境中,大众对主流权威的内容具有反叛精神,而作为网络自制的说话类真人秀节目《奇葩说》正好迎合了大众的这一反叛心理,大众在现实生活中被压抑的话语欲望可以在网络这个虚拟空间内得到适度的释放。《奇葩说》这个节目宣扬的精神口号就是“you can you bi bi”,这个口号与网民在网络空间找到话语自由的心理诉求不谋而合,于是,大众在观看此节目时获得了巨大的心理快感与共鸣。《奇葩说》专门以“说话”作为节目的支撑,不靠大量的明星、出外景也不靠任何娱乐游戏,只用“妙语连珠”来感染观众,正好迎合了观众在现实中被压抑的“想说话”的欲望。

《奇葩说》的观众认为这档节目崇尚“真实”,无论是各位辩手的话语还是辩论话题,都非常贴近人们的日常生活,如辩题涉及情感、工作、道德、伦理等诸多方面。另外,“碧池”“屌丝”这些“低俗”的网络流行词语是观众在网络中经常见到,甚至经常使用的,但在电视节目中是绝不能出现的;可其在《奇葩说》中却没有限制,这使观众在一定程度上认为该节目更加“真实”,不矫情、做作,这种精神更加符合大众文化的精神,所以更加容易被大众接受。在这档节目中,辩论没有标准的对与错,只有各种思想观点与个性话语的激烈碰撞。与电视节目规避敏感话题不同,《奇葩说》更专注于大众关心的热点话题,从微博、论坛、贴吧等网络客户端中获取数据,捕获当下最流行的事件选取话题作为节目的辩题,进一步吸引了观众观看节目。

二、主流价值观与娱乐时代精神相结合的节目风格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信息的获取变得极其容易。过多的信息充斥着人们的大脑,使其在阅读方式、生活方式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当代发达的工业社会中,娱乐变成一种文化精神渗入人们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当今中国的消费社会语境下,中国的电视节目和影视剧确实体现出这一发展趋势,尤其是网络自制节目。各家视频网站不仅自制娱乐节目,如爱奇艺的《我去上学了》。还利用自媒体平台吸引网友自制娱乐节目在网络上播放,如优酷的《老美你怎么看》等。随着各视频网站的崛起,视频网站开始加大对自制剧和自制节目的创作力度,而这类节目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娱乐性。

在当今时代,没有娱乐性的节目大众是很少去关注的,而《奇葩说》就充分体现了它的娱乐性。首先,节目中的所有人物发挥不同的作用,制造不同的娱乐效果。三位主持人插科打诨,掌控场内节奏;场内的辩手通过自己精彩的辩论调动现场气氛,制造节目的笑点。其次,节目的后期制作运用了一系列技术手段,为节目制造了“笑点”。比如片头对世界杯和奥斯卡奖的“权且利用”、节目中各种效果音乐的加入以及各种效果字幕等。其中,最重要的娱乐手段就是各位辩手风格迥异的辩论,而辩手们辩论的内容和话语则主要依靠网络流行词语即各种“段子”来制造笑点和扩大影响力。由于互联网的迅速传播性,无论是本来就流行的“段子”,还是辩手自创的“段子”,都能像病毒一样迅速地在网络上进行传播。麦克卢汉认为,“媒介即信息”。《奇葩说》中的各种“段子”,一方面使辩论更加精彩,另一方面通过在网络上的不断传播,会不断提高节目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除了顺应时代潮流、极力追求娱乐精神外,由于受到体制、政治权力等各方面原因的影响,《奇葩说》也向观众传达了符合主流话语要求的主流价值观。一方面,一切文化必然受到政治权力和意识形态的影响,《奇葩说》这档节目必然要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取向。虽然互联网相对于电视、电影来说,开放性更广阔一些,但不是没有原则、没有底线的。另一方面,与一味追求娱乐大众的、低俗的网络节目不同,《奇葩说》作为一档文化传播类的综艺节目,它向观众传达的内容必然是正面、积极的,必然是符合道德伦理的,也必然是符合“真善美”要求的。正是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奇葩说》在兼顾娱乐性的同时,又传播了主流价值观,将二者完美地结合起来,既赢得了年轻观众的喜爱,又获得了社会的广泛认可。这档节目的观众大多是90后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虽然追求个性、崇尚娱乐精神,具有反传统、反束缚的性格特点,但是在价值取向上依然是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

三、互联网时代下各种节目的融合

在《奇葩说》身上,我们不难发现台湾谈话类综艺节目的影子。中国内地娱乐性的综艺节目尤其是谈话类节目起步晚、规模小,尚处在初级阶段,且电视上的谈话类节目一般以访谈节目为主,风格一般是严肃、正经的。但是台湾的综艺节目尤其是谈话类的节目,已经发展到相当成熟的阶段了,也出现了大量深受观众喜爱的谈话类综艺节目,如《康熙来了》《大学生了没》等已经具有固定的制作模式、固定的节目流程与固定的收视群体。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这些台湾的综艺节目进入内地,在互联网上集聚了一定的收视群体以及“粉丝”,观众接受并喜爱此类综艺节目。这些台湾综艺节目的“粉丝”成为了《奇葩说》的潜在观众。《奇葩说》作为一档说话类综艺节目很好地借鉴了台湾综艺节目的模式,不仅摒弃了内地访谈节目僵化、刻板的节目形式,而且改变了访谈节目沉闷、无聊的风格,开创了内地谈话类节目活泼有趣的新局面,这一创新之举达到了“变则通,通则久”的效果。首先,《奇葩说》与台湾综艺节目一样采用了小成本的制作方式,在固定、较小的摄影棚内进行录制,且在摄影棚的设计上也和台湾一样,采用夸张、新奇、舒适的设计风格。其次,在节目形式上主要以“话语”作为节目的看点,以新奇、娱乐的话语吸引观众,尤其是“大尺度”的话语。最后,是节目人员之间的流动,如《康熙来了》中的主持人小S和蔡康永在《奇葩说》节目中担任过“女神”和“团长”,《康熙来了》的其他综艺嘉宾也作为嘉宾出现在《奇葩说》节目中。《奇葩说》与《康熙来了》两档节目都是在互联网上播出,这两档节目进行了很好的多元融合,为其他网络自制节目的创作提供了借鉴意义,两者的“强强联手”不仅使节目制作更加优秀,而且完美地将两者的“粉丝”结合起来,使节目的影响范围更为广泛、影响力更强,实现了共赢。

四、结语

《奇葩说》能够取得成功离不开互联网这个平台,可以说《奇葩说》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是它很好地利用了互联网的一切优势。其一,利用互联网的大数据进行及时的检测,以便及时对节目进行改进与提升;其二,关注互联网发展的态势,对受众群体做出准确的定位,并迎合受众的兴趣爱好进行节目制作;其三,利用互联网的多种资源,对其他节目、网络流行话语和自媒体平台进行多元融合、“取长补短”,不断充实本节目。这些优势在《奇葩说》第二季的制作过程中有明显的体现,第二季所做的改变也很好地印证了这档节目的网络特质。

[1] 李卓林.《奇葩说》:引发国内综艺节目新思考[N].吉林日报,2015-01-01(1).

[2] 周宪.视觉文化与消费社会[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2):30-36.

[3] 陈皓钰.网络新词“奇葩”的词义泛化[J].语文月刊,2013(11):49.

G222

A

1674-8883(2016)23-0074-01

张立杰(1991—),女,河北廊坊人,辽宁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艺学。

猜你喜欢
奇葩说奇葩电视节目
“空中奇葩”验证机
说说你家娃的那些奇葩事
奇葩少年欢乐多
在线教育 老师“奇葩说”里找灵感
从《奇葩说》谈主持人的控场能力
网络综艺节目中的人文关怀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电视节目
如何“量产”《奇葩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