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的吸纳与规范

2016-03-02 05:55戴春杰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规范交流语言

戴春杰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的吸纳与规范

戴春杰

(南京政治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随着新媒体的发展,各式各样的网络语言大量出现,传播迅速、影响范围广,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网络语言的影响。然而事物总是矛盾的,网络语言也是,在人们大量而广泛地使用网络语言的同时应该考虑到它的利与弊,我们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思考如何逐步将网络语言引向规范化。

网络语言;优缺点;传播影响;规范化

一、网络语言的优缺点

网络语言是人们使用互联网交流时频繁使用的一种语言,它对原本的汉语或英语中广为人知的词汇进行改造,将汉字、数字、英文、标点等混合使用,也会用一些怪字,在网络中深受网民喜爱。要想引导网络语言更加规范,我们首先应该深入了解其优缺点,有所扬、有所弃。

(一)网络语言的优点

网络语言具有创新性。语言是人们交流的重要工具,主要服务于社会,随着社会的变化,语言也会发生变化。比如中国的语言从文言文到半白话文,如今国家全面推广普通话。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社会经济发展,人们所接触的事务越来越多,观念推陈出新,人们对新事物、新观念的接受程度也逐渐提高。

网络语言具有简明性。网络语言与书面语相比,往往用字简单,只要能简单传达语义即可。因此,网络语言中大量使用缩略语,有汉语拼音的缩写如GG表示哥哥,有英文的缩写如BF表示boy friend,即男朋友,还有数字的表意如9494表示就是就是。现在网络上比较流行的是“一字词”,如人们看到“囧”,就知道是尴尬、无话可说等意思。

网络语言具有形象性。除了对语言的精确选择外,交流的对象、交流的环境、交流所要表达的意思等在交流中也占据了很重要的位置,能够影响人们交流的通畅性。而在网上交流,只看得见字看不到人,传统语言受这种交流环境的影响,其表达的意思必定大打折扣。网络语言用形象的表情和动作符号来传达信息,不仅有新意,还能达到面对面交流的效果。

网络语言具有趣味性。相对于传统文字的一板一眼,要求语序正确,句子通畅,网络语言追求的是有趣好玩、轻松幽默、俏皮可爱。例如,“蓝瘦香菇”,当想要表达不开心、难过甚至想哭的心情,但又不想太直接、太严肃,或许“蓝瘦香菇”就是很好的选择。

网络语言具有口语化的特征。网络语言不要求你用词多么高雅,它更简单、直接、明了。更贴近生活的言语,能减少人们网上交流的距离感,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

(二)网络语言的缺点

网络语言在给我们带来方便、乐趣的时候,其本身也有不可避免的缺点。

网络语言具有粗俗性。网络上很多人都是互不相识的,这就给素质低下的人开了方便之门,他们在网上使用污言秽语,认为反正没人认识我,也不会给自己造成实际损失。有时候为了避免网络对一些不文明语言的屏蔽,使用缩略词被很多人接受,如“TMD”取“他妈的”三个字拼音的首位。如今,不论是微博底下的评论,还是贴吧里面跟帖,总能看到很多不文明的字词,尤其是争论双方一言不合就会使用粗俗字眼。使用粗俗网络语言的人越来越多,而且朝低龄化发展,这些不得不引起我们的重视。

网络语言具有随意性。网络是个自 由的平台,用语随意,网友对错字、怪字等也具有很大的容忍度。网络的随意性表现在语言文字符号混用,各种语言混用,一词多义、错别字泛滥等方面,如用“木有”为“没有”。其次网络语言中的词表达形式多样,词的构造不稳定,尤其是使用外来语时经常大小写不分。

网络用语省略音节。外来语或者地方方言转化成普通化时由于读音相近,就会对一些音素进行省略,如现在说“酱紫”大家都能明白是“这样子”的意思,而“酱紫”是受台湾口音的影响。

二、网络语言传播的影响

网络语言有利有弊,其广泛传播给现实生活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一)对现代汉语的影响

网络语言与现代汉语相交融。语言体系会逐步发展壮大,现在已经发现的商周时期的甲骨大概有15万片,超过4500个单字,而现在的汉子约有27533个,扩大了好几倍。字词的意义发展变化,如古汉语中的“妻子”表示现在的老婆和孩子,现在的“妻子”仅仅表示老婆。语言体系总是会有选择地吸收时代特色,并将其保存下去,也就会自然而然的淘汰一些。很多网络用语红极一时,就像我们小时候说的“爱漏油”音译了“I love you”,但现在几乎已经不被使用,属于被淘汰的一类。“囧”一字自从被用来表达尴尬、无话可说以来就一直被使用,甚至被官方使用,虽然使用的频率有所降低,但也算是网络语言与现代汉语融合的一个很好的例证。

网络语言对现代现代汉语的冲击。网络语言有时候过于混乱,难登大雅之堂。比如不重视语句语法,在一些缩略性的短语上表现明显,如“十动然拒”,表示十分感动然后拒绝,还有一些中文外语混杂使用,牵强附会。网络对现代汉语的冲突还体现在其格式化上面。一些人为了追求特殊和新鲜常常会使用一些偏离标准汉语的网络语言,这种偏离会影响标准汉语的规范性,只追求好玩,无特点的创造,只会给人们在使用汉语时带来不便。

网络用语被广泛的使用,一方面体现了现代汉语的不足,但在网络语言发展还不完备、不能克服自身缺点重建一个更好的汉语体系时,我们在运用网络语言时还需慎重、严谨。

(二)对人际交往的影响

网络用语在人际交往中对礼仪的要求较低。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交往比较注重文明有礼,尽量表现得体,因为大家都想和一个举止有礼的人做朋友,而不是一个满嘴脏话的人。而在网络中,参与人数巨大,素质参差不齐,关键是人们并不会相互提醒,造成网络环境混乱。而且,素质低下的成本过低,不能引起自身注意,起不到约束规范作用,所以有关机构、平台应该出台规定,净化网络环境。

网络语言具有排他性。网络语言就是在一个圈子里人们都可以使用,都能懂这句话的意思,只是有时候这个圈子大到全国,但有时候也会很小。当一个动漫爱好者和非动漫爱好者在网上谈及动漫,有时候为了表达自己对动漫的热爱,会说一些“专业术语”,如BGM、OP、ED、素人、崩坏、僵尸王等,从而拉近彼此的距离。网络语言的排外性还表现在年龄上。如今网络上新词的爆红常常来源于年轻人,这些对于老人和小孩子来说是无法理解的,自然也就把他们排除在外。

(三)对道德的影响

现实生活中,人们总要遵守一些道德要求,先人所讲的仁、义、礼、智、信、达、雅、忠、廉、孝、直等优良品质在现代生活中仍为人们所遵守,人们所追求的依旧是真、善、美。道德是调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一种准则,对人们的一举一动有着调节和规范的作用。在网络上,交流的深度和广度是现实生活不可匹敌的,但网络也是现实生活中的一部分,网络行为映照着现实社会。有时候人们在网络上的行为会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在网络上玩游戏,游戏里杀人、爆粗口是常有的事,这对大部分分得清现实和虚拟环境的成年人来说影响较小,但对于一些思想不成熟的孩子,他们人格尚不健全,不了解生命的珍贵,就会使用暴力去危害他人的生命,这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在网络上,低俗的网络谩骂也是网络道德扭曲的表现。人们会在网络上使用WBD(王八蛋)、TNND(他奶奶的)等脏话,还有一些人为了谋取自身利益制作和传播一些不良信息,建立一些传播恶俗内容的论坛。网络的虚拟性,人的非实名制和身份可隐匿性,使得一些人不遵守的基本道德规范。近来十分火热的《罗一笑,你给我站住》,这一感人的故事成功引起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大家纷纷转发,但目前看来,这更是一场带血的营销。现在主持这次营销的P2P公司遭到了广大网友的抵制,但是什么让他们有勇气发出这样一篇文章,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三、规范使用网络语言

(一)提高使用者素质

网络使用门槛降低,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导致网络环境一片混乱,谩骂、脏话随处可见。网络语言的使用主体是人,要想更好的使用网络语言首先应该提高使用者的素质,这与我们每个网络使用者息息相关。曾经看过一个广告,以一个女儿的角度来阐述,从自己出生备受父亲宠爱,父亲对她也很保护,对她所交的男朋友也严格把关,可是,后来她被父亲的朋友的儿子侵犯了,为了照顾父亲的感受不敢和他说,所有的起因只是因为父亲在说粗言污语时被当时还是孩子的朋友的儿子听到了,并记住了,还将言语转化成了行动。这则广告借机告诉我们要为自己说的话语负责。在现实生活中都已如此,在受众广泛的网络空间更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尤其是对在校学生,教师不仅要教授课业,还要教他们怎么正确使用网络。

(二)认同网络语言的可能规范

可能规范,指的是语言在现实表达和交流过程中不同于现在公认的规范,也还没有形成新的规范,但有一定活力和吸引力的一种形式。网络语言被广泛使用,是沟通交流的工具,它大量使用了表情符号等有趣的因素,使人们更好的互动交流。如今流行语层出不穷,但其形成过程中借助了以前谐音、形声等手法,也算是对传统文化的部分继承,谁也说不定语言会怎么发展,因为当初从文言文转为白话文也引起了广泛的争论。

在对网络语言的规范中,应该根据网络语言的使用环境来进行规定。例如,在聊天室或现下流行的直播间内,一些外来词、中英文缩写、数字和表情符号、谐音字句被大量使用,但必须加以规范,倡导人们在使用网络语言时尽可能符合汉语语法和词语的用法等。对于网络文学来说,至少要保证大部分人能够看得懂,能被绝大部分人接受,新词的使用频率应该控制在一定范围内,杜绝出现粗俗不堪的题材和字眼。

(三)借助法律的力量

网络用语的规范对社会全体成员尤其是广大青少年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世界上许多国家对这个问题也非常重视,日本、越南、韩国等国家制订法律法规等来规范网络用语。虽然说网络是个开放的、自由的大环境,但必须遵守底线,当人们缺乏自我约束力时,用法律来守住这个底线也是不错的方法。就像对于不实的网络谣言,从2013年开始我国就逐渐利用法律力量进行约束,明确规定网络诽谤信息浏览次数超过5000次或者转发超过500次,就有可能构成诽谤罪。针对网络上各式各样的广告,2016年国家对网上的广告也作了明确的规定,能更好地传播真实消息,净化网络环境。这些都是借助法律力量来规范网络的实例,为了网络用语能更好地为民众服务,运用法律来为设定边框也未尝不可。

对于网络语言这个新事物我们应该有正确的态度,不追捧、不贬低,取其长、避其短,让它更好地为我们所用,让网络交流更洁净、更畅通。

[1] 任静,其其格,张洪霞,刘东.新媒体时代网络语言的吸纳与规范[J].中国广播,2016(5):48-51.

[2] 周梅.新媒体背景下网络语言规范问题[J].淮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2):116-120.

[3] 刘琳霞.自媒体时代下网络语言的发展及其规范[J].名作欣赏,2015(8):151-152.

G206

A

1674-8883(2016)23-0076-01

猜你喜欢
规范交流语言
来稿规范
来稿规范
如此交流,太暖!
PDCA法在除颤仪规范操作中的应用
加强交流沟通 相互学习借鉴
来稿规范
周樱 两岸交流需要更多“对画”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我有我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