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特稿写作的特点
——以李海鹏《举重冠军之死》为例

2016-03-02 05:55翟晨肖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南方周末冠军

翟晨肖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浅谈特稿写作的特点
——以李海鹏《举重冠军之死》为例

翟晨肖

(河北大学 新闻传播学院,河北 保定 071000)

特稿作为一种产生于西方的典型新闻样式,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新新闻主义思潮涌入我国,在国内新闻界引起了一股新思潮。李海鹏等记者对特稿的深度探索促进了“故事性”新闻在中国的发展。他的作品具有很强的代表性,《举重冠军之死》被南方周末认为是该报特稿写作的首作。本文以《举重冠军之死》为例,研究李海鹏特稿的写作特点。

特稿;写作特点;新闻叙事

1963年,汤姆·伍尔夫的《橘片样的糖果色流线型娃娃》引起了当时新闻界的一阵轰动,这个像印象记的新闻稿使得新新闻主义登上了历史舞台。特稿在吸收了新新闻主义中的“文学性”等合理元素后渐渐发展成熟。李海鹏作为最早对特稿进行“本土化”探索的记者之一,在《南方周末》任职期间写作的系列作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李海鹏的特稿有着鲜明的“中国式”特点,他不仅强调新闻的故事性,也要求新闻的真实性。

本文研究李海鹏的特稿作品,主要以《举重冠军之死》来作为案例,并简要配合几篇其他特稿进行分析。《举重冠军之死》被南方周末认为是该报特稿作品的先驱之作。李海鹏自己也曾说:“《举重冠军之死》好像是我所有作品中得到称赞最多的。”李海鹏曾在博客里写道:“‘报告文学’虽然是中国特稿的雏形,但由于起步时间晚,它存在一定的先天缺陷,尤其是真实性不足和文学手法的不成熟的问题。”也许正是认识到了这两点,李海鹏的特稿十分注重文学性和新闻真实性。他的作品充满着理想主义精神但又深入现实,文字富有艺术气息。

一、细腻传神的写作手法

第一点是文学性的表达方式。第一财经周刊执行总编伊险峰曾评价“李海鹏是中国少数能够尊重、理解并优雅运用汉语的作家之一”。[1]《举重冠军之死》虽然是李海鹏的初期作品,但是细腻的文学化手法已经十分成熟。在文章结尾,描写才力(主人翁)死亡的场景时,李海鹏没有向读者呈现失去家人痛哭流涕的混乱场面,而是用“就像被截断了一条肢体后还以为它在那里,他们很难相信自己已经失去了什么”来表达才力家人内心的痛楚。[2]痛失亲人的悲伤是难以描述的,但他用“截断了的肢体”的比喻呈现了失亲的切肤之痛。

在后期创作的许多作品中,李海鹏的文学表达手法运用得越来越熟练。在《车陷紫禁城》中,他用郁达夫在《孤独的秋》中所描述的“芦花”“柳影”“虫唱”等老北京人的闲情逸致来衬托现代北京快节奏的生活。这种诗意的描述不仅勾起了人们对老北京生活的回忆,同时也形成了今夕的对比。

第二点是细腻精准的文字描述。作为新闻作品,无论一篇特稿多么有文采,精准的叙事才是新闻的价值所在。李海鹏认为,“再多的写作技巧最终也只能在新闻这个大圈子里使用”。所以,描写手法的精准与细腻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举重冠军之死》这篇文章中,作者用故事般的叙述再现了才力去世之前的一系列情景,他十分注重细节的描写,并且值得称道的是,每一个细节都是有价值的。才力夜晚常常呼吸苦难,需要小型呼吸机的帮助才能正常的睡眠,李海鹏在描写这个医疗器械的时候,用了“医院付账的”“价值6800元”等词语衬托才力的家庭状况。

在文章中,李海鹏还使用了许多的数字。“在他死的当天,家里只有300元”,“300”这个数字直接展现了才力的贫困。从借钱到还钱,才力家的钱财数字穿插在整篇文章中,文章前后有着严谨的数字逻辑,读者甚至可以从前后文算出最终的数目。甚至才力家人买菜的价钱,他也精准地告诉读者是“4元7角”。这一个个的数字仿佛直接冲击了读者的感官,强有力地衬托了才力的窘况。

二、踏实严谨的叙事原则

首选,新闻的写作基于前期周密的调查。在这篇文章中,李海鹏就为我们展现了周密的细节调查和理性的推断。他不仅采访了很多才力身边亲近的人,甚至还找到了那些与他过世当天有过交集的陌生人,包括医生、护士、几名出租车司机甚至是小卖铺的老板和看到他的路人。“因为不能报销,才力打车从来不要发票,所以那天第一个载他的出车司机没法找到”,对于一些没有找到的线索人物,他也向读者交代清楚。

在文章中也有一些作者主观的推理,但这些推理也是有根据的。李海鹏细致地再现了才力去医院的整个路程,甚至还根据路程和车速来判断到达医院的时间。按照路程判断,前亚洲冠军应该在下午3点钟之前到达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但是直到一个小时后,在医院门口经营小卖店的刘思齐才看到他。他通过许许多多的目击人做了大量的采访调查工作,力图为读者还原一个客观完整的真实事件。

其次,李海鹏十分注重新闻作品的现实性。特稿写作注重深入平凡人的生活,希望从小人物中窥视到中国的社会实景。[3]不管是国家体育制度,还是传染病危机,经济发展问题或者市民文化嬗变,能引发读者深入思考的往往都是一些市井之中的小故事。

李海鹏认为,“记者要用文字表现事物,就要首先认识事物,并了解它所处的文化和生活环境。”在商玉馥(才力之母)的梦中,儿子说:“给我蒸俩肉包子吧,给那俩人吃!”文章始终没说令商玉馥心慌的“那两人”是谁,根据北方农村文化环境推断,应该是暗指“黑白无常”,在古代神话中他们就是灾难的代名词。《举重冠军之死》一开头就是沉重的、压抑的氛围,一次次细节的铺垫,都暗示了才力死亡的宿命。

才力之死是家人意料之外的事,在他去世的那天,妻子和家人操劳生活,并没有过多地注意丈夫的反常,甚至还与他发生了口角,让他去了公婆的住所。这种突如其来的噩耗对人的打击是十分沉重的。作者将生活的无奈、命运的悲惨融进文中,让故事中的悲剧色彩十分的明显。

正如李海鹏在文章开头所言,“才力根本性的郁闷来自他一生都无法脱离的举国体育制度”。如果说才力的去世是一场社会悲剧,那么作者把才力死亡的细节故事一一呈现,就好似将举国体育制度的口子撕开给读者看。

[1] 李海鹏.佛祖在一号线[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1-2.

[2] 李海鹏.举重冠军之死[N].南方周末,2003-06-19(25).

[3] 石岩.李大同:用新闻影响今天[N].南方周末,第1140期,2005-12-15.

G212.2

A

1674-8883(2016)23-0095-01

翟晨肖(1996—),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新闻学专业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南方周末冠军
抢跑“抢”来的冠军
一份来自南方周末的特别邀请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冠军的心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更多评论,请见南方周末APP
特殊的冠军
郁闷的冠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