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自媒体互动性看人与媒介关系的发展

2016-03-02 05:55马卓尔李子怡毛梦姣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传播者互动性媒介

马卓尔 李子怡 毛梦姣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从自媒体互动性看人与媒介关系的发展

马卓尔 李子怡 毛梦姣

(吉林大学,吉林 长春 130000)

新媒体的诞生使媒介的影响力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渗透,自媒体的发展形成了“ 人人皆媒介”的现象。随着自媒体的互动性特征越来越突出,人开始媒介化。人际交往逐渐被社交网络所替代,其交流、倾诉等需求多在媒介上得到满足。

自媒体;互动性;媒介发展

一、媒介发展简要概述

“媒介”一词在英文中是“media”。“媒介”概念由麦克卢汉首创,并且提出“媒介是人的延伸”。自媒介产生以来,其与人类的发展进程紧密联系,依次走过口语传播时期、文字传播时期、印刷媒介时期和电子媒介时期。

人与媒介的关系也在各个阶段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口语时代,语言使人类摆脱受制于自然的蒙昧阶段,这时媒介仅仅是信息的载体。文字出现后,尤其是印刷术的发展,人的视觉感官得到延伸,一对多式的传播方式得以实现,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有了明显的界线。而电子媒介时代的到来让人类社会开始重新部落化,媒介技术的发展让时间、空间的限制完全被打破。互联网的兴起,新媒体的诞生,媒介的影响力对社会进行全面的渗透,自媒体的发展更是形成了“人人皆媒介”的现象。

二、自媒体的互动性

传播是一个双向动态的过程,在双向交流中传播者与信息接受者的互动性逐渐显现。对于自媒体而言,它催生于网络技术高速发展、各类社交媒介蜂拥而至的信息化时代,存在于比现实人际网络更为交错复杂的网络人际网中,且其发布的内容不仅限于传统媒体中常见的新闻资讯,更多的是观点见解以及知识经历的分享。这一特点类似于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对话交流,可见它的主要目的已经不仅仅在于“告知”,对于反馈交流也有了一定的要求。

自媒体体现出的强互动性对传播者以及受众双方而言都有一定意义。从传播者的角度来说,增强与信息接收者的交流互动,首先,有利于通过收集用户对于传播内容的反馈改进自身的不足。自媒体的运营者与受众的交流增多,使得用户的反馈收集变得更加便利。其次,受众与传播者交流互动的内容给用户分析提供了更多的素材。最后,受众与自媒体交流增多的同时,相互之间的亲密度也不断上升,使得用户黏性不断增强。

对受众而言,互动性的增加也有助于个人的观点表达。此时,信息接收者已不再是一个纯粹的接收端,可以更为方便且多样地表达个人对于发布内容的看法。

三、微博、微信平台的互动性表现

自媒体的存在形态多样,其中,微博与微信公众平台是不可忽视的两大部分。

(一)微博上互动性体现

在微博中,每个人不再仅仅扮演信息接收者的角色,而是同时拥有两个身份——传播者与接收者,整个微博环境呈现出开放交流的态势。目前,微博用户主要分为两类:一类是个人微博,另一类则是一些企业或事业单位等的官方性质微博。微博用户可以通过转发、点赞以及发布评论等形式对他人发布的信息表态,也可以主动发布一些希望对外界传达的信息。

在个人微博中,互动的形式更类似于人际互动,因为用户在其个人微博上发布的多为个人生活状态与个人观点,而这一点与本文的重点“自媒体”有一定偏差,在此不展开叙述。相反的,在一些以营销与宣传为目的的微博中,所发布的内容缺乏个人色彩(某些微博账号的内容主体就是某一个设定好的人物形象,这里不把此类人物看作普通的个人微博用户,而当作人物形象产品),此类微博并非是借社交网络平台抒发个人情感,他们所有传播活动的最终目的都是吸引粉丝量,提升关注度。在微博中,用户主要以转发、评论以及评论三种方式进行互动,对于传播者而言,互动的主要阵营就是评论、回复。除此之外,部分博主也会通过“转发抽取奖品”等形式进行互动,然而此类互动方式终究只是辅助,最终起决定性作用的仍然是传播的内容。

从对各类自媒体微博的观察中可以发现,在与信息接收方互动的过程中,自媒体微博倾向于以一个具体的“人”的形象与受众交流,即把虚拟的“产品”与人之间的联系以人际互动的形式体现。此时,受众就会感觉自己是在与一个活生生的人交流,而非一个无生命的冷冰冰的产品。这样的互动与交流方式对早已习惯于普通人际交往模式的受众而言更为熟悉,如此一来也就更有助于自媒体的运营者提升自我的影响力。

(二)微信公众号上互动性的体现

与微博不同,微信公众平台并不是一个信息的无障碍双向流通市场,在微信公众平台上,用户以订阅公众号获取信息为主。公众号订阅者们对于信息的反馈性互动要远远少于微博,最为基本的互动方式为“转发给朋友圈或他人”以及“评论”,而即便是评论也需要经由公众号运营者筛选后方可显示。

对于运营者而言,要依靠少之又少的“评论回复”完成与受众的有效互动基本不太可能,运营者们更多的是需要考虑打造一种“拟人态”的产品形象,让用户对这一公众号产生亲近感以及依赖感,完成一种“潜在互动”。此时,微信公众号于订阅者而言,更像是一个未曾见过面的朋友,而非仅仅是一个信息来源。

四、互动性中体现人与媒介关系的发展

美国学者丹·吉尔默年出版了一本专著“We The Media”。这本书有个醒目的副标题“民治民享的草根新闻”。也就是说,自媒体就是为自主化的传播个体提供信息生产、共享、传播的空间,其核心为普通用户对信息的提供与分享,在这一过程中互动性被不断放大。

自媒体的互动性使人与媒介的关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媒介不仅仅是传播内容的载体,更是用户进行信息传播、交换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人开始媒介化。人们通过媒介来获取对于世界的认知,甚至依据从媒介上获取的信息来指导现实生活,其思维方式、个体意识也烙上了媒介化的烙印。人际交往逐渐被社交网络所替代,其交流、倾诉等需求多在媒介上得到满足。如今,人们不再是信息的被动接收者,而是沉浸于虚拟的电子媒介世界中。

[1] 黄宏.媒介素养教程[M].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56.

[2] 杨丽雯.网络自媒体时代“微信生活方式”现象研究[J].未来与发展,2015(5):49-52.

[3] 代玉梅.自媒体的传播学解读[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1(5):4-11.

G206.2

A

1674-8883(2016)23-0102-01

马卓尔(1996—),女,浙江宁波人,吉林大学新闻学专业本科在读。

猜你喜欢
传播者互动性媒介
误传了几千年的俗语,你也是传播者吗?
基于CDIO模式的互动性动画视频受众群体特征挖掘方法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让我们都成为直销正能量的传播者
玩转表演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历史高效课堂建设的实践和思考
面向提升校友网站互动性的交互界面设计与实现
新闻传播者的现代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