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层群际特性构建下的媒介接触形态

2016-03-02 05:55魏涵玉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共识媒介集体

魏涵玉

(江西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阶层群际特性构建下的媒介接触形态

魏涵玉

(江西师范大学 传播学院,江西 南昌 330022)

基于媒介化社会的现实境遇,卡茨将受众的媒介接触行为置于自我主动性寻求满足的语境。但从社会阶层视角来说,人的社会关系网格化映照出个体所属群际的多元化。群体性的亲疏程度影响着个体的媒介接触行为。在群际中,集体意识驱使个体遵从符合群体性共识规范的行为模式,无论是在媒介选择的渠道上,还是媒介内容接触的偏好上,集体意识或显或隐地在建构个体的媒介接触行为。群际作用机制下的从众心理则是解构个体固化行为认知模式的关键,而情感共生机制是消解个体对自我认同缺失的现实路径。

群际特性;从众;集体意识;媒介接触

一、引言

媒介化社会与信息时代的来临,使公众面临媒介接触选择性过剩的情况。媒介牵引力在于媒介制造个体幻象空间的想象性非在场体验,媒介主观体验性构造出实体性感知体验。强调共识的结构主义者倾向于将社会视为一个结构化的整体,在这个整体当中,虽然群体之间有角色的差异,但是没有深层次的意识形态上的分化。[1]在同一阶层中有着一致性的规则与秩序结构,并构建出群体常态的稳定性。群体结构的排他性制约着失衡衍生出的偏颇行为,群体的价值理念或显或隐地建构个体的认知与判断;阶层群际培植的集体意识会干预个体的行为表达。卡茨将个体的媒介接触与选择立足受众主动寻求信息满足的基础之上,但忽视了群际行为对个体媒介接触的规约。人在心理层面害怕被孤立,从个体主动性来说,关注群体关乎的是消解被孤立的关键;从个体被动性来说,集体意识的规制决定着个体媒介接触类型、接触内容等。集体意识的约束是一种无形的手段与方式,是浸染式建构个体的媒介接触。在同一群际中,群体共享的价值理念、特定信息的需求、主体行为方式,潜移默化地引导着群际中的个体产生相应的媒介接触惯性行为。同样,群际中的个体为寻求群体对自我身份的认同感,个体会趋从集体的偏好来决定自身的媒介接触行为。

二、个体从众心理与媒介接触选择

从众是因为真实或想象的群体压力,而导致的行为和信念向群体靠近的过程。在群体结构中,从众是个体服从群体规范,从而拒绝自身角色在群体中的突兀的表现。群际中,群体成员在信仰价值上保持着一定的协同性,有着自身的群际性共识规则,在行为层面表现出一定的模式化。因此,个体在群际中把此类群体当作一种价值参照,模仿其行为模式是个体自身获得认同感的关键。在现实的境遇中,媒介接触方式与种类呈现多元化。潮流的认同感在当前语境中表现出淋漓尽致的一面,媒介中同样有着流行与非流行动态模式存在;网络直播与虚拟现实技术等新媒介接触形态异常活跃,于是在群际中,其被认定是走在潮流前端。对于游离之外的个体,个体与个体间的话语共识性难以谋求相互认同,个体为避免陷入被孤立的状态,被迫式地选择趋从群际间的共识性认同。从媒介接触的内容来看,媒介为公众设置日常讨论的议题,无论是在现实场域还是在网络空间信息场域,几乎都有议程设置的痕迹。当个体不去接受大众所关心的话题时,个体自身就很容易陷入话语缺失的困境。在从众的心理结构的作用之下,现实境遇中“大家都在用,所以我也用”的行为逻辑使受众并不是出于自身需求去接触媒介,而是基于社会关系环境的需要以及对自我身份确认的需要才驱使个体产生的相应的行为模式。

三、集体意识或显或隐建构个体媒介接触惯性

在高语境社会中生活的人可能会发展出这样一种习惯性倾向:将焦点物体、背景和场域中其他物体整合为一个整体性的知觉对象。[2]群际被个体视为一种整体性感知的对象,群体的共识与规范成为个体行动逻辑结构的参照。在群际中,个体的媒介接触惯性往往留有集群体共识性的痕迹;在群体中,个体被赋予的角色与群体的目标导向往往是一致的。个体需要服务集体的利益诉求表达,如个体生存所倚靠的工作团体。在工作团体中,个体承担着某一项重要的角色并推动这个团体的发展,并且,个体会不由自主地去选择契合工作环境需要的专业性内容媒介接触;无意识的动力机制在显性与隐性层面决定着个体的媒介接触惯性。集体意识浸染下,媒介接触表现出去个体化,而去个体化过程则意味着个人认同或身份的丢失。由于个体背后的圈际群并非单一的存在,社会网络关系的复杂化也进一步印证着个体所属群体是多样化的。费孝通的差序格局概念表明,人与人的关系像水波一样凝聚成涟漪形状,有亲疏、远近之差异,所以在个体所属群体亦或是如此现状。个体的首属群体被认为是建构个体媒介接触惯性的先决性社会关系,且个体在群体规制与诱导的作用机制下,自我独立个性的消解已经是一种常态化的现象。群际中,个体的共识性规范与行为被衍变为一种约定俗成的规约,从而渐进式地形塑着个体的行动逻辑。群际中的集体意识在无形中塑造了个体媒介接触偏好与惯性,个体处在聚众的屈服下并遵从群际的共识性规约。

四、认同缺失与情感共生的实在

互动仪式的核心机制是相互关注和情感连带,仪式是一种相互专注的情感和关注机制,它形成了一种共有的实在,因而会形成群体团结和群体成员身份的符号。[3]在人与他者的符号互动过程中,媒介充当情感维系的纽带,其亦是个体建立社会关系的基础。人际传播模式在个体关系维护与情感维持中,往往陷于时空维度的束缚。集体中所属的个体成员共享的情感需要个体参与式的维持,而不是异于群体情感外的独立。当个体在现实场域中的集体性缺失困境,同样映衬出个体认同的缺失。沉溺于媒介技术可能会让个体感知技术孤独症,但媒介技术也是消解个人认同悖论的关键路径。参与集体性的情感共享,选择适应群体需要的媒介接触方式是个体实现目标的基础前提。集体与个体的双向互动以及参与式交流是实现情感共生的关键所在。

[1] 迈克尔. A .豪格,等.社会认同过程[M].高明华,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9.

[2] 赵志裕,康萤仪.文化社会心理学[M].刘爽,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124.

[3] 兰德尔·柯林斯.互动仪式链[M].林聚任,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02.

G206

A

1674-8883(2016)23-0108-01

猜你喜欢
共识媒介集体
我为集体献一计
共识 共进 共情 共学:让“沟通之花”绽放
论思想共识凝聚的文化向度
商量出共识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书,最优雅的媒介
警犬集体过生日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动物集体卖萌搞笑秀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