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万家灯火》栏目分析

2016-03-02 05:55张晓阳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阿秀调解员委托人

张晓阳

(华南理工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万家灯火》栏目分析

张晓阳

(华南理工大学 新闻与传播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6)

随着2011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的正式施行,各大电视台纷纷把目光投向了民生类节目。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推出了《万家灯火》这档地方栏目,具有很强的地域特色,很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但同时我们也察觉到了原生态的节目内容有许多需要改进的地方。下面笔者对《万家灯火》栏目进行多角度分析。首先分析该栏目成功的主要原因,其次对《万家灯火》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梳理,最后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希望可以推动目前民生类、调解类等栏目的创新性发展,从根本上满足委托人的需求,同时满足受众的收视需求。

栏目定位;社会需求;调解员;后期跟进

2011年,政府反复强调“百姓尊严”,同时百姓也越来越关注“幸福社会”的概念,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抓住此机遇,适时推出《万家灯火》这档公益真情故事讲述类节目。此节目通过讲述生活中发生的一些温暖人心的真情故事,满足百姓的情感需求,共同传达“幸福社会”这一概念。节目在开办的6年时间里深受百姓欢迎,始终秉承传播幸福的主旨助力中国走向幸福社会。

一、栏目成功的原因

(一)栏目自身定位

1.内容定位。近些年,在栏目同质化现象严重的今天,我们更需要巩固“内容为王”这一名词,电视媒体能否在内容上有新意不仅关系到观众的喜爱程度,而且关系到栏目的长期生存问题。《万家灯火》栏目作为广东电视台公共频道的一档公益真情故事讲述类节目,不论是情感纠纷,还是邻里间的矛盾,只要是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困难都是《万家灯火》所包含的内容。

2.受众定位。只有注重本地地域化特色,关心百姓所关心的实 际问题,才能提高地方台的收视率。《万家灯火》将受众群体定为普通百姓,摒弃了用标准普通话讲故事的形式,选择用原生态的粤语方言展现,这样的方式无形中拉近了与受众之间的距离。《万家灯火》以当地的百姓为出发点,挖掘他们身边的故事,解决他们所遇到的问题和矛盾。

(二)栏目风格设计

《万家灯火》突破了单调的演播室形式,把演播室与委托人的生活环境相结合,把委托人的话语和举动都记录在镜头里,使观众看到一个真实的调解现场,增强了节目的真实性,同时也加强了观众的参与感。

《万家灯火》的主持人林星云具有极强的亲和力,说着流利的粤语,可以与当地受众更好地交流。在栏目中,他不仅是一个主持人,同时也是百姓生活中遇到问题和困难的引导者,并且他还充当了一个节目评论员的角色,往往能清晰地指出问题的关键点在哪里,话语简单却发人深省。

(三)栏目契合社会需求

《万家灯火》栏目每周一至周日晚21:30播出,次日09:00、13:45重播,节目时长为30分钟,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等,产生矛盾的原因大多为房产、财产以及情感纠纷等。

1.委托人的情感需求。当委托人自身无法解决压力与矛盾时,他(她)希望找到一个可信赖的途径,满足自己内心的感情诉求,同时使自己的问题得到合理的解决。而调解类的电视栏目正好满足了委托人的情感需求,在为他们提供情感宣泄平台的同时,也使各种矛盾得到了有效解决。[1]所以委托人的这种情感需求正是《万家灯火》栏目受人们欢迎的主要原因。

2.信息共鸣需求。情感调解类节目题材大多涉及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纠纷,这些情感纠纷往往带有一定的普遍性,是人际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典型的情感问题。受众在观看此类型的节目时就会产生相应的情感共鸣,但通过调解员对矛盾和问题进行分析和调解,可以为受众解决问题提供一定的决策依据。调解类栏目的出现恰好满足了受众对此类信息的需求。

二、《万家灯火》栏目存在的问题

(一)调解员的专业性欠缺

因为在调解工作中所面对的问题都是独特、较为复杂的情感纠纷,所以调解员必须由一些经验丰富的人来承担,同时,又要具备较为丰富的沟通技巧和一定法律知识,才能使调解工作得以完成,最大限度满足委托人的情感需求。

从这方面来看,《万家灯火》栏目中的调解员的专业性还有所欠缺。例如,在《出逃广州,这出苦肉计何时休》这期节目中,委托人是一个既不敢回婆家,娘家又不让进门的带着孩子的年轻妈妈。当调解员带领这名女子来到她的娘家时,女子妈妈的一番说辞使女子失控,而调解员面对这样的场景并没有选择试着与女子的妈妈进行沟通,而是带着这名女子去了她的婆婆家,最终这次调解并没有让这个事件有实质性的进展。在《万家灯火》栏目的多次调解中,调解员在整个事件中做的更像是一个摄像机的工作,他把事件完整地记录了下来,但并没有参与其中。

(二)忽视调解的后续跟踪工作

调解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工作,任何矛盾和问题都不是一朝一夕出现的,在面对复杂的情感纠纷问题时,调解员需要做的不仅是初步完成委托人的需求,还要重视调解成功的后续跟踪工作。调解员要不时地跟委托人进行沟通,在一次没有完成调解的情况下,要分多次进行后续的情感疏导。

例如,在《被骗的究竟是谁》中,62岁的谢伯和自己的女朋友有一个12岁大的男孩,因为性格不合,他和阿秀很早就分开了。而儿子一直由阿秀抚养,但是谢伯每个月都会支付一笔可观的生活费给阿秀,但阿秀很少让谢伯探望儿子,这让谢伯心里很不是滋味,于是他希望栏目组可以帮忙协调一下孩子的探视问题以及抚养问题。谢伯在节目中很诚恳的希望要回儿子的抚养权和监护权,但是在调解过程中发现儿子对自己非常排斥。在调解过程中,阿秀跟谢伯的感情史也被对方揭露了出来,随着阿秀女儿报警,调解现场转为派出所的办公室,节目到最后也没有说明调解的结果是什么。阿秀说的走法律途径到底是怎样的途径呢?她心中想的结果是什么样子的呢?观众到最后也没能了解。

从上面的这个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调解工作并不仅局限于一次调解,对于复杂的情感纠纷,调解员还需要后续的情感疏导和回访。但是目前看来,《万家灯火》栏目对于没有办法一次完成的调解做得还不到位。

(三)缺乏频道整体意识

电视频道的整体包装意识要贯穿在节目的始终,保持节目的整体意识不仅有利于节目形式与内容方面的构建,而且对节目外在的宣传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万家灯火》栏目中虽然有情感热线、官方微信公众号“扫一扫,赢小红牛火锅餐券”的互动,但只出现节目的开头,在节目的播出过程中公共频道的整体意识还不强。

在涉及相关话题的时候,可以采取“微话题互动”“我有话说”的方式进行话题互动,或者是采用线下的方式进行沟通。而河南电视台的《百姓调解》栏目在此方面就做得非常成功,记者会在栏目播放的同一时间走家串户,通过提问简单的有关自身栏目的问题,选择数位幸运观众赠送礼品。这样对电视栏目起到了一定的宣传推动作用,同时也使栏目主动走向受众,有时还会从热心观众那里得到一些意见和建议,实现良性互动。

三、《万家灯火》栏目的改进建议

(一)加强学习调解知识、不断更新调解思路

通过数期节目,可以看出调解工作的复杂多变性,在对委托人以及相关人员进行调解的过程中偶然因素的发生是非常普遍的。所以,调解员不仅要具有良好的沟通技巧、语言表达能力,还要有迅速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在梳理委托人各方面关系的基础上,从自己的调解经验中选取最合适的调解方式来达到调解成功的目的。

(二)重视后续跟踪回访

有些矛盾是多种因素交织的结果,面对这样的情感纠纷,仅靠调解员的一次调解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委托人的情感诉求。也许在调解过程中,当事人已经知道了对错之分,但是对于在调解活动进行之后,当事人是如何来做的,有没有按照调解来做,在行动中是否遇到了什么问题,这些都是调解员应该考虑的问题。对于每次事件的调解,不能因为事件的复杂性使当事人被动地接受调解结果,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方法进行多次调解,促成矛盾的实质性解决。对于每一次调解都要坚持善始善终,重视调解后的后续跟踪回访工作,及时了解事情的进展情况,发现问题并及时促进问题的有效解决。

(三)增强频道整体意识

例如,在每期调解中,可以在采访车或者话筒上贴上公共频道的LOGO,或者让调解员穿印有公共频道LOGO的工作服,这样可以对公共频道起到很好的宣传作用。

此外,还可以邀请一直关注此栏目的热心观众通过自制小视频的方式报名充当“百姓有话说”的评论员,在听专业调解员分析事件的基础上,也多听听来自受众的看法和意见,通过和受众的互动,不仅可以了解受众对此事件的态度,而且还能提高公共频道的美誉度。

《万家灯火》栏目为百姓提供了一个解决生活情感问题的平台,节目不仅使受众了解到周边发生的一些事情,同时对情感委托人和事件当事人有一定程度的情感宣泄作用。该栏目表现出了对周边弱势群体生活状态的紧密关注,承载着传播幸福的主旨助力中国走向幸福社会。

[1] 杨艳杰.河南电视台《百姓调解》栏目研究[D].河南:河南大学,2013.

G222

A

1674-8883(2016)23-0119-02

张晓阳(1991—),女,广东广州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新闻传播学,影视传播。

猜你喜欢
阿秀调解员委托人
化身“人民调解员”的立法人
阿秀
找到那间格格不入的房间
委托人介入权的制度困局与破解
专职调解员有了自己的家
坚守团场的老调解员——记全国模范人民调解员、全国最受欢迎人民调解员孙光杰
老百姓的“帮大哥”——追记“人民满意调解员”高瑞奎
阿秀婆婆的针线活儿
回乡的路
结婚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