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市场化困境浅析

2016-03-02 05:55彭译萱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影视剧市场化纪录片

彭译萱

(中国传媒大学 电视学院,北京 100000)

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市场化困境浅析

彭译萱

(中国传媒大学 电视学院,北京 100000)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普通大众对文化产品的关注度越来越高,拥有小众市场的纪录片也迎来了春天。然而,中国纪录片从产生至今,与国外纪录片更加市场化的情况相比,尚处于发展的初期,纪录片产业链的各环节不能相互促进、和谐发展,也制约了纪录片市场化的快速发展。本文从纪录片产业链的制作环节、发行环节分析中国纪录片市场化所面临的困境,并提出一些简单的建议,希望中国纪录片能够更加健康地发展,尽早走上市场化道路,走上大荧幕、走向国际化。

中国纪录片;市场化;制作;营销

一、纪录片综述

(一)纪录片简述

通俗意义上的纪录片,是指将来源于生活的真人真事作为艺术的表现对象,并对其进行艺术的加工与展现,以展现真实为本质,并用真实引发人们思考的一种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纪录片根据不同的标准分类,可分为不同的类型。按照纪录片的题材划分,可将纪录片分为自然环境类、人文类、社会类等;按照按纪录片的艺术形式划分,纪录片可分为文学体纪录片、跟踪纪录片、报道体纪录片、政论体纪录片;按照纪录片的时间长短可以分为长片、短片和系列片。

(二)中国独立纪录片的诞生及发展简述

中国纪录片从1958年诞生至今,大致经历了四个阶段:政治化色彩突出阶段、人文精神初步凸显阶段、高举平民化阶段以及回归社会并探索市场化阶段。早期的纪录片属于体制内的“命题式纪录片”,具有较大的政治倾向,多属于任务型,反映的主题以及拍摄手法都比较传统,注重国家意识的表达,不能凸显创作者的思想。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改革发展、对外开放、民主化进程的推进,在文化方面,普通大众也能够打开胸襟,接受一些非主流意识形态的文化作品;同时,更多创作者投入到纪录片的创作中,其内容与视角也更加开阔,呈现出的纪录片内容也更加多样化。

二、中国独立纪录片市场化现状

时下的纪录片更多是从创作者角度出发,透视创作者代表的或者是创作者想反映的不同阶层的人们的生存状态及情感归宿。刚开始的时候,这些创作者没有商业化和播出方面的压力,常常把镜头聚焦于中国社会体制之外的边缘人群,倾听他们隐蔽的心声与情感陈述,创作出的纪录片处处贯注着人道主义关怀精神和个性特征。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随着纪录片的逐步发展和市场化经济的飞速发展,纪录片对应的文化产品开始走向市场,进入影院,逐步实现市场化。然而,在纪录片市场化的过程中,由于整个产业链条的不完善、不协调,纪录片的发展出现了很多问题。

完整的纪录片产业链概括起来包括两大环节:制作环节和发行环节。与英国、美国和法国的纪录片市场化成熟度相比,中国独立纪录片在各大环节上都有不同程度的缺失,以下将从纪录片的各个环节分析纪录片在市场化的过程中面临的困境。

三、中国独立纪录片的市场化困境

(一)制作环节

纪录片的制作环节通常指纪录片拍摄资金筹措及纪录片前期策划、拍摄、制作和后期制作等环节,在这些环节中,中国独立纪录片面临的主要困境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缺少基金、风险资金的支持。随着2015年IP改编剧的火热发展,“小鲜肉”们运用强大的流量一次一次地刷新纪录,带来了资本市场的又一次盛宴,很多风险资金涌入影视剧市场;而相对于影视剧市场的火热发展,独立纪录片市场冰封依旧。根据数据统计,至今没有一部进入院线放映的中国独立纪录片是通过票房收回了成本的,且由于资本逐利的本性,少有人来投资制作中国独立纪录片。

大多国外纪录片都有来自国家、社会的纪录片基金的支持。中国纪录片市场由于尚处于发展阶段,国家既没有特别的政策倾向,也没有提供社会基金来支持纪录片发展,所以无法实现纪录片创作的良性循环。加上纪录片创作一直处于缺乏资金的恶性循环中,其拍摄时间越长,占用资金越多;资金成本越大,投入市场后收入与产出难成正比,投资回报率越低,更加导致没有投资者对其进行投资。

第二,预售机制不健全。纪录片方案预售机制是指在纪录片资金不足以支持其制作的情况下,提案人凭借前期调研报告、初期制作的片花、剧本、预算等内容,采用方案面售、洽谈等运作方式,在纪录片节展预售交易平台上游说电视台和发行公司多方出资进行拍摄的融资过程。但是预售机制在国内的发展尚不成熟、不成系统,不能很好地对接资本市场、为纪录片创作者融资。

第三,专业人才稀缺。对比BBC的纪录片,国内的纪录片水平略低、制作团队专业能力较差,且前期策划、后期裁剪能力都有待提高。由于影视剧市场发展火热,相对纪录片的收入,影视剧的收入更加诱人。因此,更多的专业人士愿意花更多的精力去制作影视剧,从而造成优质纪录片专业人才短缺的情况。

(二)发行环节

纪录片完成第一环节的制作后,需要寻找播出平台进行播出。此时,由制片人将纪录片版权出售给发行公司,再由发行公司选择电视、电影和新媒体作为播出平台,在平台播出后进入纪录片的销售阶段,这一过程就是纪录片的发行环节。

然而,由于很多独立纪录片创作者缺少拍摄商业纪录片的观念、经验和策划能力,同时在制作环节缺少资金支持,也没有很好地进行运筹规划,往往其拍出的作品受众度低,造成播出环节的收益相对较低,卖不上价格,更不用说通过影院进行上映以获取高额的片酬。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网民热衷在互联网平台观看纪录片,所以,纪录片更便捷的播出渠道是在网络上免费播放,以吸引人群关注;当点击率不断提高时,纪录片很有可能会被商业机构购买,从而获得收益。但比起影视剧的火热程度,出现这种情况的概率比较低。总之,相对于影视剧来说,中国纪录片的播出渠道偏少。

从销售层面分析,一般的纪录片销售可分为三次销售:第一次是播出权和版权交易;第二次是片中的植入广告费和播出时的广告收入;第三次是将纪录片中的同一产品在不同媒体之间进行转移,并开发出衍生品来增加盈利。

第三次销售或者说衍生品的开发,对提升纪录片的盈利能力以及形成持续经营能力方面具有关键的作用。

中国纪录片产业在营销环节上,最突出的问题就是衍生品少。所谓衍生品,是指由一种东西繁衍出的同类,或者说是从原生事物中派生出来的事物。纪录片中涉及的相关产品,依托纪录片播出所带来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引起人们强烈的关注和购买欲,从而形成新的消费热潮和盈利点。由于中国独立纪录片的收视率低、商业价值低、营销不到位等劣势,尚没有精力开发衍生品,所以在这个环节也无法创造新的赢利点、提高回报率。

四、中国独立纪录片市场化困境的解决思路

(一)制定合理政策,支持纪录片行业的发展

政府需要制定更多政策来支持纪录片的发展,特别是在资金层面要对其进行支持。

(二)风险资金介入,完善预售机制

政府需要完善预售机制,通过纪录片大会进行方案预售,为中国独立纪录片提供融资平台。有了充分的资金支持,整个纪录片才可以从筹划、制作、拍摄阶段进行良好的策划,为后期的营销打好基础。

(三)发行环节改进

纪录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互相促进、相互支持的。创作纪录片的时候要进行合理的市场定位,在发行环节就可以有的放矢;同时可以学习国外成功纪录片的经验,加大独立纪录片衍生品的开发力度,完善独立纪录片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提高纪录片的投资收益率并形成良性循环;激发创作者的积极性,使其创作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 产品。

(四)精耕细作、营造品牌

目前中国的资本市场不是缺少资金,而是缺少好的投资对象。纪录片创作人需要借鉴国外商业纪录片的拍摄技巧、立意思路,不断完善作品,精耕细作、营造品牌价值。

综上所述,在影视剧市场火热发展的现阶段,政策不断倾斜于文化产业,纪录片面临巨大的机遇,然而,其也面临上述分析中的种种困境。新一代的文化创作者要善于把握市场机遇、引导民间资本进入纪录片领域;同时,国内的纪录片制作者要借鉴国外纪录片制作团队的技术以及营销理念,尽早使国内纪录片走进影院、走向大荧幕,形成整个产业链条制作、发行的良性循环,促进纪录片行业的蓬勃发展。

[1] 张同道,胡智锋.中国纪录片发展研究报告(2014)[M].科学出版社,2014:45-48.

[2] 张红军,毛阅.中国纪录片产业链现状分析及策略建构[J].现代传播,2011(6):83-88.

J952

A

1674-8883(2016)23-0149-01

猜你喜欢
影视剧市场化纪录片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试论二人台市场化的发展前景
离市场化还有多远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解读玉米价格市场化改革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
“泛市场化”思想根源及其治理:评《泛市场化批判》
翻拍影视剧是一种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