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叙事与传播

2016-03-02 05:55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纪录片语境媒介

李 波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浅析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叙事与传播

李 波

(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江苏 南京 210000)

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微纪录片作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应运而生。它依托网络新媒体产生,并适应新媒体环境,呈现出即时性、全民生产和碎片化特征。同时,它又不同于传统纪录片。文章旨在对新媒体语境下微纪录片的概念、影像特征进行梳理,总结微纪录片的叙事与传播策略。

新媒体;微纪录片;叙事特征;传播策略

当下,以互联网技术为载体的新媒体快速发展,刺激了“微时代”的到来。2009年,以新浪微博的正式运营为标志性时间节点,一个属于中国的“微时代”正式到来。以微博、微信为代表的微平台所搭载的微小说、微电影等新媒体艺术形式迅速蹿红,已然成为当代受众媒介生活的重要内容。与现代人多元化、快节奏、碎片化的生活特性相契合,在媒介多元融合的大背景下,纪录片的创作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出现了新的纪录片样式——微纪录片。微纪录片脱胎于传统纪录片,但它的新媒体特征使其又有别于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网络媒体平台为主要传播渠道,以非虚构作为创作的本体特征,多关注普通大众的社会生活。它既有传统纪录片的真实美学,又具有新媒体的文化特征。

一、新媒体时代纪录片的新概念

当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信息”的理论之后,其实也在某种程度上向我们阐述了媒介工具本身的重要性。在很多情况下,媒介工具的重要性甚至超越了媒介内容自身,直接决定了媒介内容的生产以及媒介受众的选择。

微纪录片的出现,无疑是传统纪录片适应新媒介环境而产生的重要变革,所以理解微纪录片需要我们重新认识新媒体。微纪录片作为随着互联网的产生才发展出来的新形态,概念较为模糊,目前尚无清晰界定。简单地从字面上理解,微纪录片指的是微缩类型的纪录片,就内容题材、创作方式和表现手段而言,微纪录片首先具备传统纪录片的基本特征,但作品篇幅较短。一般情况下,微型纪录片的时间长度为5~25分钟。而微纪录片在生产方式上,具有制作周期短、个人化程度高、生产成本低、手机拍摄、实时传输、实时话题等特点。所以,微纪录片是适应新媒体语境下的一种纪录片新样态。

二、微纪录片的叙事特征

与母体传统纪录片相比,微纪录片的媒介特性显得更为突出,对新媒体的适应性使其自觉调整叙事架构,从而呈现出短时长,快传播;简叙事,重细节;谈当下,强互动等叙事特征。

(一)短时长,快传播

关于微纪录片的长度,学界和业界的看法并未统一。从国内各大纪录片赛事去看,有的获奖作品长达半小时近40分钟,而有的获奖作品不足5分钟,甚至还涌现出了大量一两分钟时长的超微纪录片。所以,参照各大赛事要求及国内外业界研究,多数情况下我们认定微纪录片的成片时长一般在5~25分钟之间。比起传统纪录片的制作,在前期拍摄和后期剪辑上的工作量也小了很多,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完成微纪录片。同时,它的播放渠道一般都是网络平台,所以在片子审查方面也比较快捷和方便。制作者只需要将成片通过网络客户端上传,一旦通过简单的视频内容审核,便会实时通过相应的网络平台出现在受众面前。

(二)简叙事,重细节

我们经常讲,纪录片是门时间的艺术,就是强调纪录片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用于不间断的跟拍拍摄对象,从而积累原始素材。而微纪录片由于时长篇幅的限制,使得记录的时间、叙述事件的长度受限。但同时,单一主题也成了微纪录片的一大叙事特征。叙事简单明了,不拖沓、不冗杂,目的明确或讲述故事或表达情感或科普知识。在较短的时间内展示单一主题,微纪录片的这种简单叙事、单一主题的叙事特征,不仅适合在新媒体平台传播,更符合快节奏的现代社会受众接收信息的习惯。

微纪录片虽然叙事简单,但对于叙事对象的选择仍然有很大空间。既可以选择小的人物、事件,又可以选择相对宏大的主题。它的叙事充分发挥了“微”的特点,通过展示事物微小的“点”来勾勒事物的全貌,通过刻画不同的细节来构建整个故事的架构,从而在有限的时间内从小处入手、从细节入手,以小见大地将我们身边的人和事作为表达的核心,更具有贴近性。

(三)谈当下,强互动

由于微纪录片片长短、主题较为单一,反而有利于大众通过纪录片这种形式对社会热点事件作出快速反应,在较短的时间内迅速完成对焦点事件的关注与记录。相较于传统媒体而言,微纪录片的参与度会更高,对制作者的技术要求更低。这种全民参与的草根特征也让微纪录片的表达更专注于现实话题、当下题材。

当前是新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互联网为纪录片提供了广阔的传播平台。充分利用新媒体的及时传播与超强互动,纪录片也彻底颠覆了精英拍给精英看的历史,而微纪录片的广泛参与更使纪录片真正从小众走向大众:草根原创,参与者众多;创作者、观众传受一体,充分互动。

三、微纪录片的传播策略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无时无刻不在接受新生事物的时代。文化传播也随着大环境的改变对自身进行调整,无孔不入成为信息传播的特色。互联网成了社会大众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但是信息的提供量和更新速度已经到了让人应接不暇的地步。所以,微纪录片在传播过程中想要得到更多的关注,就需要在内容上关注当下的时事热点,充分利用互联网传播手段进行“病毒式”营销,打造“现象级”作品。

当前,互联网已经成为纪录片传播的重要渠道,这就要求微纪录片的表现形式要适应网络传播。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越来越快,生活节奏 也越来越快,种种因素导致人们对于信息的需求呈现碎片化特征。当下,微纪录片的受众以年轻人为主,他们主要使用手机等移动终端,在乘车、排队、午休、睡前等碎片化时间里,浏览网上的各种信息和视频。微纪录片的传播需要充分尊重新媒体受众碎片化、即时性、随机性等收视特点,微纪录片的创作要实现系列化和符合互联网时代的个性化表达。

[1] 谭俐莎.从技术到观念:网络环境下的纪录片创作流变[J].重庆邮电大学学报,2013(7):94-95.

[2] 史哲宇.互联网时代的纪录片新样式——微纪录片研究[DB/OL].人民网传媒频道,2014-10-27.

[3] 王筱孛.新媒体语境下纪录片市场化的新途径[J].新闻爱好者,2011(10):76-78.

[4] 麦克卢汉(加).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何道宽,译.商务印书馆,2000:3.

J952

A

1674-8883(2016)23-0154-01

李波(1987—),男,江苏南京人,本科,南京视觉艺术职业学院传媒系主任,主要研究方向:影视摄影与制作。

猜你喜欢
纪录片语境媒介
创作与做梦:精神分析语境下的“植田调”解读
主题语境八:语言学习(1)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书,最优雅的媒介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跟踪导练(三)2
反思媒介呈现中的弱势群体排斥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