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风险再造分析及对策研究

2016-03-02 05:55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突发性突发事件大众

吴 彧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成都监测台,四川 成都 611130)

新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风险再造分析及对策研究

吴 彧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 成都监测台,四川 成都 611130)

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网络传播在新闻报道中的运用不断增加,我们享受着信息快速传播便利的同时,也面临着很多的问题。尤其是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新媒体凭借其快速、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优势迅速把握舆论走向,而随着突发性事件的报道越来越多,其风险再造的案例也屡见不鲜,如何规避这种风险成为讨论的热点。本文重点分析了新媒体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风险再造的成因、后果,并对可行的对策进行了详细的分析。想要从根源上规避这种风险,就需要政府、新媒体从业者、民众共同努力。

新媒体;突发性事件;风险再造;对策研究

新媒体在现代信息传播过程中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在广泛传播新闻消息的同时,其带来的一些破坏性事件不得不引起重视。尤其是在面对突发性事件的时候,新媒体快速的信息传播效率成为一把双刃剑,既让社会大众迅速、及时地了解事件发展的动向,也由于媒体人的自身素质及渴望博取眼球等原因,没有弄清事情的来龙去脉就发布信息,造成误导大众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重视新媒体报道的风险。对此,我们需要对新媒体在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风险再造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

一、新媒体报道形态中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媒体对新闻事件解析的扭曲

新媒体在发布信息时往往因为追求时效性,在没有完全掌握全部信息的情况下就将新闻发表,以碎片化的形式呈现给读者。由于读者的年龄结构、家庭文化背景、受教育程度、认知能力具有很大的差距,加之新媒体传播者的专业素养良莠不齐,因此很可能导致在传播事件时误导大众。

由于政府部门无法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就给出权威官方的消息,但大众却在第一时间最渴求了解事件的真相,在这样的情况下,一些不完整甚至不实的新媒体报道就很容易趁虚而入。特别是当大众接受了这样的信息后,按照格式理论会自动构建完整的信息系统,而这些 碎片化的信息容易使大众产生误解,导致事件严重的歪曲和变形。

目前我国的法制还不够完善,新媒体在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责任很难认定,在复杂的社会制度体制下,这一风险原因并不能完全归咎于新媒体本身。尤其是目前我国贫富分化较明显,容易产生社会矛盾,公众之间容易相互影响形成极端化的观点。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事件真相并不能及时完整地传达给受众,不同的群体会产生不同的联想,可能会导致舆论危机的出现。当一些非理性的言论占据了主导权,各个利益群体之间很容易发生冲突,语言暴力甚嚣尘上,激化舆论矛盾,产生非常不好的影响。

(二)媒体为吸引眼球拟定歪曲事实的标题

由于新媒体的传播渠道大多是匿名的,且注册过程简单,因此用户会产生免责心理。由于责任认定的困难和匿名的特性,很多新媒体从业者枉顾职业操守,为了博取眼球、获得点击率不惜捏造新闻事件。特别是由于新媒体传播的消息多呈碎片化现象,需要媒体人对海量的信息进行精炼、总结。

而很多新媒体从业者为了追求时效性,在还没有深刻了解突发性事件的情况下就贸然发布信息,并拟上耸人听闻的标题以赚取点击率。在描绘事件时,往往夸大或缩小事情的严重性,甚至对事情的真相进行扭曲和编造。

很多新媒体从业者并没有接受过良好的职业培训,没有专业的素养来拟定一个合适的标题,缺少客观的表述,并且喜欢给事件下非黑即白的定性,违背了新闻工作的本义,在社会公众中造成了极其不良的影响。

二、新媒体对突发事件报道中的风险生成原因

新媒体技术正在高速发展,我们享受着新闻信息快速传播的便利的同时,也应当关注新媒体从业者的整体素质问题。很多新媒体从业者的人文素养亟待提升,在突发性事件报道时常常出现极端化与民粹主义;在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矛盾不断产生和激化,新媒体的误导很可能引发不同群体之间的矛盾。

在社会公众的驱使下,我们甚至可以认为新媒体成了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风险助推器,媒体的话语权使得其在舆论导向方面拥有至高的权利。如果新媒体不能够正确运用这种权利,很可能会导致更大的风险。

(一)突发性事件本身具有一定的风险

突发性事件的发生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和偶然性,这就导致了突发事件的风险本身就是客观存在的。人类对未知事物的恐惧与猜想,为新媒体渲染这种风险提供了基础。由于公众本身对风险十分的警惕与敏感,加之媒体在报道时的不确定性,导致越来越多的谣言产生。更有甚者,利用公众的这一心理恶意制造恐慌的情绪,使得突发性事件原有的风险进一步扩大。

(二)新媒体的催化能力

从报道框架来看,新媒体在突发性事件的报道中容易催化潜在风险,使其不断扩大影响。碎片化的信息传播使得新闻事件不能完整清晰地展现,自媒体的广泛运用使这样的碎片越来越多。所有的匿名用户都有可能成为信息的篡改者,在碎片化信息铺天盖地涌来的时刻,人们很容易迷失自我,盲从社会舆论,失去基本的判断力。而一些危言耸听的解读更容易被大众记住,也就增加了谣言传播的概率。

在社会转型的变革期,各个阶层之间的矛盾凸显,人民的不安全感日益增加,焦虑和警惕的负面情绪一触即发。这个时候,突发事件的发生再加上新媒体的不实渲染,很容易激发公众的负面情绪。焦虑容易使人失去理性,碎片化的信息会产生滚雪球的效应,在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发声,这种焦虑的情绪将不断地扩大传播,形成集体性的社会焦虑。

在这种不安的情绪下,人们渴求获得慰藉,如共同利益团体的共鸣等,这样就形成了典型的民粹主义。由于新媒体匿名导致的免责性,人们可以将自己的所有想法与人分享,恶意的揣测飞快地传播,就算此时政府发布了权威的信息也将变得很无力,最后社会矛盾不断激化,很可能产生极端行为。

三、新媒体在突发事件中的风险再造导致的后果

(一)民众对政府的不满情绪激增

在突发性事件发生时,如果官媒和政府不能及时地对事件进行合理的官方解释,就容易产生负面舆论和谣言,因为此时的大众十分需要了解事件的真相;当这种需求无法得到满足时,大众就会转从新媒体得到消息。而新媒体由于免责性和追求时效性,会发表一些不真实的、带有倾向性的报道。

社会舆论会不断地发酵,接受了一些不实信息的大众容易产生极端化的倾向,质疑政府的办事效率。更有甚者,会怀疑政府和官员的不作为背后是否存在利益纠葛。

在多次突发性事件的积累下,负面情绪不断增加累积,民众就会对政府产生强烈的不满情绪,甚至引发官民冲突。

(二)网络谣言的肆虐

由于突发事件发生的时候,传统媒体很难在第一时间获得完整、真实的消息,出于媒体人的专业素质和新闻刊发标准,这样的新闻是无法刊发的。而新媒体由于免责和匿名的特殊性质,可以快速传播未经证实的、不完整的信息,这种不确定的信息就成为谣言滋生的温床。

在权威的信息发布之前,新媒体的碎片化报道是公众对突发性事件了解的唯一来源,加之互联网的广泛传播性,使信息的传播不可把控,民众在这样的焦虑与警惕之中很容易接受一些谣言,导致风险不断扩大。由于人们需要获得安全感,谣言的传播则会以几何倍数增长,造成恶劣的影响。

(三)社会不稳定

如今,现实生活与虚拟的网络世界已经密不可分,突发性事件发生后的舆论危机不仅会在互联网上传播,也会很快波及现实生活,甚至演化为群体性的公众事件,引发社会混乱。

由于每个群体对风险的承受能力各不同,当社会上形成广泛的恐慌时,民众可能会对政府产生极强的不信任感,造成社会动荡。

四、新媒体在突发性事件中的风险再造分析对策研究

(一)媒体人应高度自律

新媒体人作为群体间消息传播的来源,应具备高度的职业道德素养。鉴于我国目前对新媒体的突发事件报道缺乏约束和管理条例,问责机制也还不够完善,媒体人更需要具有强大的自我约束力。在新媒体报道框架内形成广泛的分享沟通机制,提升媒体人的自律性,这是缓解风险的有效途径之一。

(二)政府应与社会公众多沟通交流

政府部门和传统的主流媒体应当与群众(尤其是群众的意见领袖)保持长期有效的沟通,在必要时对非理性舆论进行有效的疏导,增强自身的影响力和公信力。同时,要加强对新媒体的监管机制,努力完善新媒体传播的真实性,建立健全问责机制。

尤其是在社会公众的负面情绪集中爆发的时期,政府不能够静观其变,必须努力缓解社会大众的负面情绪,积极地加以疏导,及时地发布官方消息,有所作为。

(三)公众应树立正确的是非观

作为接收信息的社会大众,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是非观,不断完善自己的认知水平,在接收信息时有所选择、有所区分,不盲从社会舆论,不传播不实消息。

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会有效地把突发性事件报道中的风险扼杀在摇篮里。

(四)风险再造事件事后反思

突发性事件发生之后,无论是政府、新媒体还是大众都应有所反思,重新解读与思考信息传播的框架。最重要的是,思考之后要有所改变,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1] 安东尼·吉登斯(英).现代性的后果[M].田禾,译.译林出版社,2011:112.

[2] 乌尔里希·贝克(德).风险社会[M].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04:17.

[3] Owen Goffman . Frame Analysis[M] . Philadelphia: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press,1974:10-11.

G206.2

A

1674-8883(2016)23-0169-01

猜你喜欢
突发性突发事件大众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大众ID.4
上汽大众
不能耽误的急症:突发性耳聋
不同类型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疗效观察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突发事件的舆论引导
清朝三起突发事件的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