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视角与深度

2016-03-02 05:55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新闻性宣传报道广播电视

朱 煜

(马鞍山市广播电视台,安徽 马鞍山 243000)

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视角与深度

朱 煜

(马鞍山市广播电视台,安徽 马鞍山 243000)

所谓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就是指有深度、有广度地对党委政府的中心工作、重要决策以及社会热点等开展规模化宣传。而党委政府也正是通过能否顺利完成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从而对广播电视引导舆论的能力进行检视和判断。为此,本文将通过对现阶段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着重围绕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视角与深度提出几点看法与建议。

重大主题;宣传报道;视角;深度

一、引言

目前,我国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当中主题先行的情况比较普遍,这虽然能够有效突出其宣传功能,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新闻价值,使得广播电视台的收视率迟迟得不到提高,观众反应也比较平淡。现阶段,我国已经全面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如何利用新闻传播规律制作出更加贴近观众、打动观众的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成为广大媒体从业者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二、重大主题宣传报道中的问题

(一)新闻性不足

当前,部分广播电视尚未正确认识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重要性,仅仅将其作为上级布置的一项宣传任务,导致在创新宣传方面缺乏主观能动性,使采编人员常常陷入重大主题宣传报道题材等发展成就的思想误区当中,进而使得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新闻性严重不足。[1]

(二)内容较空洞

在组织和策划重大主题新闻报道方面,主题先行的情况非常普遍,大部分采编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受到惯性思维的影响,习惯于堆砌成绩避开谈论问题。此种方式虽然能够为广大观众展现一片大好的形势,但实际上其不仅完全与新闻规律相背离,同时新闻内容也非常空洞、缺乏细节描绘,长此以往将彻底丧失观众的收听、收看兴趣。

(三)传播渠道窄

当下,广播电视只是众多传播渠道的一种,每一种传播渠道都有其自身的特点,能够满足不同观众的实际需求。但实际上,在现阶段的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当中,仍然以互联网作为第二播出平台,并未充分挖掘出全媒体时代下丰富的传播能力,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宣传力度。

(四)忽视了观众

在编排重大主题新闻内容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发现工作人员习惯将报道放置在靠前位置,并为其贴上专栏标签以此增强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效果。但此种方式并未充分考虑观众的收听和收看的感受,缺乏与观众的有效互动,进而使得观众与广播电视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

三、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视角与深度

(一)坚持民生化视角

为了进一步增强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新闻性,采编人员需要立足于民生化的视角,严格按照新闻规律进行采编。[2]比如,在制定十八大以来马鞍山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重大主题宣传报道方案时,笔者正是立足于民生角度,但并未使用传统的衣食住行等模式进行划分,展现了马鞍山市的经济文化变迁。虽然此种方式能够充分展现出市民的主观感受,但在某种程度上容易造成主题先行的情况。所以,笔者选择将目光放置在计划经济时代下出现的各种票证上,结合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对其进行重新定义,从而体现出社会产品的不断丰富。例如,将居民的社保卡与马鞍山市的“全民社保”制度相结合等,与此同时,还将视角放置在了驾驶证、健身卡等新票证上,进一步彰显新票证身后的社会意义,增强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新闻性。

(二)注重故事化叙事

利用故事化的叙事方式能够有效增强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可听性与可看性。例如,在前几年某广播电台报道的《告别黑臭河》新闻当中提到为了给岸边修路和绿化腾出足够的空间,在乡镇干部的思想工作和家庭会议讨论之下,有一对兄弟主动拆除了父母留下来的两间老宅。而记者在讲述故事的过程中,始终将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与建设“生态中国”的可持续发展战略相结合,将“舍小家为大家”的人文情怀贯穿于整个故事,既增加了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故事性,同时也大大凸显了报道的人文性,因此受到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由此可见,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当中,利用一个个真实的小故事代替宏大的叙事,能够有效增强报道的感染力与影响力,也更加贴近群众。

(三)保障真实性记录

在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特别是重大历史题材的报道当中,需要尽可能保障真实性的记录,以留存所在城市的历史瞬间。例如,2015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当中,江西电视台先后以铭记历史、缅怀先烈、珍爱和平和开创未来为主题,通过结合发生在江西境内的事件向观众介绍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重大史实。同时,通过寻访抗日英雄和抗战老兵,使用大量的口述实录和人物特写镜头、抗战时期物件以及相关图文资料等,将江西的抗战历史重新展现在观众面前,搭配党史专家的专业解析,生动形象地再现了江西儿女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

(四)推进媒体融合

当前,我国已经正式进入了新媒体时代,各种媒体形式相互融合,而这也为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创造了有利条件。通过有意识地将广播、电视、网络、报纸以及其他媒体形式相互结合起来,进一步增强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宣传效应,同时也能够拉近新闻报道与观众之间的距离,增强与观众的互动交流,不断夯实电视广播的群众基础。比如,在当前的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当中,不仅报纸上会推出专栏并开辟专门的热线电话,还会利用官方微信和微博公众平台随时与观众进行交流和沟通,接受其举报与监督,并多方征集意见与建议,让普通群众也能够真正参与到重大主题报道当中。

四、结语

当前,广播电视想要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媒体市场中不断提升自身引导主流舆论的能力和影响力,就必须做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工作。针对当前存在于重大主题宣传报道当中新闻性不足、内容比较空洞、传播渠道狭窄、忽视与观众交流等问题,笔者建议在新媒体时代下坚持民生化的视角、故事化的叙事、真实性的记录等,准确把握好重大主题宣传报道的视角与深度,以不断提升广播电视的综合竞争力,使其实现长久、稳定的发展。

[1] 李波.重大主题宣传的民生解读——以《重庆日报》“十八大”、“中国梦”、“全国两会”报道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15(13):121-123.

[2] 朱彦.超常规、多视角 做足做透重大主题宣传——《江西日报》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专题报道回顾[J].传媒,2015(18):39-41.

G212

A

1674-8883(2016)23-0186-01

猜你喜欢
新闻性宣传报道广播电视
气象宣传新闻性和专业性融合的实践与思考
精准扶贫宣传报道的创新路径
融思想性新闻性艺术性为一体 “文编”+“美编”思维碰撞创出优秀漫画作品
把好节奏、踩准节拍,凝心聚力铸自信——浙报集团迎接十九大宣传报道中的探索
周六广播电视
周日广播电视
周五广播电视
周三广播电视
突发性消防新闻宣传报道的相关思考
做“鲜活”的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