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2016-03-02 05:55谢学敏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南京大屠杀电视新闻口语

谢学敏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8)

如何提高电视新闻现场直播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谢学敏

(江苏广电融媒体新闻中心,江苏 南京 210008)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是展示媒体实力的重要手段,也是赢得观众的重要平台。对现场直播者来说,用准确的语言还原事实真相是第一要务,而在当下的电视新闻直播中,直播者在语言表达方面经常出现各种问题,使直播效果大打折扣。本文从多角度、多方面对如何提高电视新闻直播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进行了阐述。

电视新闻现场直播;语言表达;准确性

新闻现场直播,是通过记者第一视角的描述向受众展示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如实呈现新闻事实,信息的传达要流畅顺利,使观众乐于接受。在电视新闻直播中存在很多因语言把握不准确而让传播效果打了折扣的案例。如何通过行之有效的办法来提高直播记者的语言准确性,值得深入探讨。

准确,是指发话人传递的话语信息真实可靠、准确无误。具体表现为,多用语义精确的数量词语,句子结构清晰明确,语义逻辑明晰;较少使用反语、夸张等修辞手法;话语信息确切、适量,语言描述紧紧围绕中心话题展开等。[1]具体到新闻的现场直播上,这一准确性就来自于在现场的直播记者说什么、怎么说、用什么样的词语、以什么样的形式来说。就电视新闻直播的语言应用来说,更多的是考验口语,尤其是即兴口语能力。

一、即兴口语“准确性”的构成

“即兴口语是一种语言的艺术,它相时而动,瞬即而成;它风格多样,表达形态多样化……如此多样风格的即兴口语,其共同特点是‘人类精神层面的写照’,是‘语言的功力’。”[2]由此可以看出,即兴口语指的是在高度集中、快速敏捷的思维过程中对周遭场景作出迅速反应,即兴而谈、看现象而说。即兴口语完成的过程主要有思维反应、词语选择、句式选择、篇章结构四个方面。

(一)思维反应

“语言和思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语言是思维的重要工具,同时语言又是思维的产物——思想之最直接、最普通的物化、外化的载体。思维好比是语言的灵魂,语言就像是思维的衣裳。”[3]

口语传播中的思维反应,主要指人对世界的认知、形成语言冲动和表述意图、外化为有声语言的过程快慢以及准确程度,我们要考察和训练人对视觉信息、听觉信息、文字符号信息等的思维和反应,以及转化为有声语言的快捷顺畅程度,达到提升口语传播能力的目的。

2015年12月13日是第二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江苏卫视、江苏公共新闻频道进行了一个半小时的直播。公祭仪式现场记者黄娴这样描述:“今天的集会广场显得格外庄严肃穆,在我身后的刻有多国文字书写的‘30万遇难同胞’的灾难之墙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公祭仪式’这几个大大的白字格外醒目。在灾难之墙正前方,国家公祭鼎岿然伫立,自去年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夏淑琴以及幸存者后代阮泽宇共同揭开此鼎后,它就将永久性的伫立在这里,成为国家公祭这一最高规格祭祀仪式的重要象征。大家再顺着我们的镜头往灾难之墙正对着的集会广场上空看,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旗帜低垂,以降半旗的最高礼仪表达着对于这场人类的浩劫中的死难者的沉重哀悼。而在集会广场上,从早上8点开始,来自社会各界的悼念者已经开始陆续有序进场,他们身着深色服装、每个人胸前都佩戴者一朵白花,表情肃穆,静静伫立。他们当中有抗战老战士,有青年学生有党政军群各界的代表,排列成了由12纵列和13横列组成的方阵,表达着对于1213这个日子的纪念。”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仪式直播非常庄重严肃,直播记者在这段出镜中,思维意识上建立了公祭仪式“庄严肃穆”这一前提基调,对国家公祭鼎的地位、降半旗默哀仪式进行了准确解读,对于广场上参与人员的着装、列阵、隐含的意义进行了准确阐述。

(二)词语选择

思维反应形成后,需要在大脑中确定表达词语,同样一件事情的表述可以有多种方式方法和词汇,要做到表述的准确就必须进行筛选,并用最佳方案来执行。

国家公祭日当天,17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丛葬地同步举行公祭活动。在中山码头丛葬地现场的记者毛俊说:“像中山码头这样作为国家一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丛葬地有17处,分布在南京的市郊,每一处丛葬地就如同一颗巨大的泪滴,凝聚了当年的苦难和现在的哀痛。对南京人来说,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因为这些丛葬地变得触目可见,从未远去,永不能忘。”

这段出镜中,记者用词精准到位,“巨大的泪滴”形容见证了历史、包含着悲伤情绪的丛葬地,体现了历史厚重感;对这段历史和丛葬地目前的状况,记者用了三个词“触目可及、从未远去、永不能忘”,在表述内容和境界上有所递进,展现了历史见证地就在眼前,包含着死难者依然要被祭奠,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一罪恶行径不能被遗忘的多层涵义。

(三)句式选择

句式选择这一过程是把内在语言转换为外部语言,把脑子里形成的一些语点连成线,按照一定语法规则把粗略的信息点扩展成为完整的句子,最后把语意清晰地表达出来。不同情况下,必须选择恰当的语言判断方式,可以是陈述句,也可以是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或是省略句。句式的长短也是必要的选择内容,长句款款而来,意境悠长,短句则是出击迅捷,充满力量。

国家公祭日直播中,记者梁瑄在韩国济州岛对民众自发悼念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活动进行采访:“我现在就在韩国济州岛的阿德勒机场,在现场,几十位韩国民众聚集在此,手举着带有南京字样的横幅,悼念78年前南京大屠杀的遇难者。可能很多人会问,济州岛和南京有什么关系呢?就在1937年,日军对上海、南京进行无差别轰炸的时候,轰炸机就是从这里起飞的,根据统计,从这个机场发动的对华空袭多达36次,投下炸弹300余吨,杀害了大量无辜中国平民。这一轰炸也揭开了南京大屠杀的序幕。现在就在原日军的机库前,韩国民间团体正在向南京大屠杀死难者致悼词,悼词中说南京大屠杀遇难者英灵们,你们已经离开了78年,虽然空袭是日军所为,但济州民众会铭记这段为中国带来伤害的历史,为了把济州岛建成真正的非武装和平之岛而努力,希望遇难者能够安息。在宣读完悼词之后参与仪式的民众将向30万遇难者献上30支白色菊花。而在晚上7点,这里还将放映电影《南京!南京!》,让更多的人了解这段历史。我想无论是哪个城市、哪个国家的人,铭记历史、珍爱和平,永远是不变的主旋律。”

在这段直播内容中,为了解释清楚为什么会在韩国有关于南京大屠杀相关的纪念活动进行,梁瑄使用了一个疑问句式,韩国的济州岛和南京有什么关系?就此非常顺利地引出了后续内容,在接下来的表述中,记者用翔实的数字、简短的短句表达了对日本军国主义罪行的控诉。在描述济州岛民众纪念活动时,记者采用了能够体现抒情色彩的长句子,在最后关于珍爱和平的主题归纳上采用了肯定的语态,用这一句式再次强调了整个活动的主旨。

(四)篇章结构

语句完整才能构建起流动的篇章。篇章结构也可以理解为“框架”:“媒体报道新闻时往往要选择并突出某些信息,省略或忽视其他信息,将若干陈述编织起来,用特定类型的说明构筑一个‘故事’,并将话语勾连起来以形成某种意义,那左右着一系列选择、省略、凸显和编辑过程的诠释性结构就被称为‘框架’。”[4]

即兴口语的篇章建构的确是在流动中驾驭实施的,篇章结构的构建非常具有挑战和难度。一个篇章结构的构建总会有其中心意图,有的篇章结构中,中心思想先出,有的篇章结构中,通过系列论证,最后带出中心意图。因此,把篇章的构建又分为意核在前和意核在后两个情形。

在国家公祭日公祭仪式结束后,现场记者黄娴又进行了一次直播连线。在这个直播连线当中,她用的就是意核在后,她说道:“以史为鉴、面向未来,在抗日战争胜利暨世界反法西斯胜利70周年,我们在这里,以国家公祭的仪式悼念死者,不仅是为了让白骨可以入睡、沉冤可以安魂,更重要的是要让这种以国家之名义的祭奠世代相传,以庄严的仪式感时刻提醒着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对民族复兴的担当和对世界和平的向往。”

二、如何提高电视新闻直播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要想提高电视新闻直播中语言表达的准确性,必须通过长时间的训练才能起到一定效果。

(一)提高思维反应的速度

思维的速度,也就是看到事件、物体,听到声音甚至是闻到气味之后,迅速做出判断的能力,也就是对听觉信息、视觉信息、文字符号等信息的认知和描述,把非语言类的内容要转化成语言要素的速度。

第一,读文字,练习复述能力。拿到任意一段文字或稿件,在短时间内阅读一遍后,脱离原先的稿件后,凭借记忆的要点对稿件内容进行复述,尽量准确地回忆之前的故事、数字、细节等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可以采用联想法、关联法,对所有信息变成一个有机的、存在内在联系的系统,从而在头脑里把要素串联在一起,便于快速记忆。

第二,基础的思维训练,从“读图”开始。训练方法:训练者面对一张图片,使用5秒钟的时间进行观察,之后用较快的语速把图片的内容复述出来。复述当中要注意的是,图片中有哪些元素出现,它们的位置如何、它们的色彩如何、它们的大小如何,它们的组成体现了什么主题?这样的训练可以从简单图片到复杂图片,从静态图片到动态图片。在读图的训练当中也可以采用一定的技巧。比如从图片的某个局部开始说起,其他的部分先行隐藏,然后再显现出其他部分,将不同阶段的描述进行前后对证,以此来判断读图过程中自己的思维判断是否正确。

第三,进一步地训练,从“读视频”提高。读视频比读图更加系统,也更难,当然,读视频也更加实用。训练方法:选用一个未曾看过的短片,在短片播放的过程中,快速地进行解读,要注意的是,读视频要注意其中的细节,也要注意视频故事的完整性。伴随着视频的播放,解读者必须一刻不停地进行阐述。随着读图和读视频训练的完成,思维反应的速度自然会有所提高。

第四,实际的使用,读社会现象。读图和读视频相对固定,而读社会现象就的范围就更 加广泛和随性。除了接收到的视觉信息外,读社会现象要求收集到更多的信息。这可以任意选择一个场景,如在某家菜场门口,看进进出出买菜的大爷大妈,也可以是在某家医院,观察前来就诊的病人,也可以在某个交通信号灯路口,看看是什么人在闯红灯……这种训练方式,要求观察者把所见所感立即讲解出来,训练者初始阶段难免经历混乱、产生停顿,但随着训练的加倍,在面对复杂的图片、多变的视频、杂乱的场景乃至运用到新闻直播现场时,直播记者的思维反应就像有条件反射一样的工作动能,所有的脑细胞都会被调动起来。

(二)拓展思维反应的广度与深度

思维的广度,指的是面对一件事物所衍生出的多向、逆向、多个角度、立体式样的思维方式。思维的深度更多的是指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

一般情况下,现场直播者几乎没有太多的思考时间。一段话语必须有意思、有味道、耐琢磨,能否让人对这段表达打高分,主要看在表达的过程中能不能展现思维的广度与深度。资深记者、主持人或评论员长期的职业磨练,让他们形成了在谈论一件事情时纵横捭阖、前后勾连,这是口语表达中比较理想的状态,而要达到这样的境界,必须经过长期有章法的训练。

第一,词汇释意,一专多能。对于一个词语本身的涵义进行深度的解读,可以从中衍生出的多重意思,也就是说,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场合有着不同的功效,掌握了更多的词语特性,思路自然就拓展开了。

例如,“救火队员”这一词,它可以指进入火场、扑灭熊熊大火的消防队员,也可以是,某些紧急情况下能够力挽狂澜的特定人员,即褒扬他处理问题又快又准的能力。同样,更可以是某些地方出现问题之后,相关部门来掩饰甚至粉饰事件的人物,这样的角色就难免会带有极其不情愿、处于被动地位的意思。一个词语具有多种含义,能够让人的思路更开阔。

第二,词汇组合适度联想。这是思维训练中比较常见的方法:列出3~5个毫不相关的词语,在短时间内完成一个合情合理又能出彩的故事讲述。讲述过程中,可以选择一个词语作为中心,其他的词语围绕它进行铺垫、陈述等。这样的方法常见于各种主持人比赛当中。有的人的确能从中讲出非常有条理、有逻辑的故事,不过这是需要经过长期训练的。

第三,多角度评论,建立正确的舆论方向。需要对具体的新闻事件进行多角度的评论,找到相似、相反的新闻进行评论上的类比、对比等,避免在一个事件的思维认知中出现错误的舆论导向。

在2016年3月13日,某报刊发布了一则消息,南京虐童案被告人李征琴出狱。报道中描述:“李征琴在狱中每天干活10个小时以上,两个月下来瘦了25斤,和盗窃的、吸毒的关在一起,感觉自己像罪犯一样,站在旁边的宝宝听了后,说他很心疼妈妈……”这则报道表面上看是在关注一个新闻事件的主要人物出狱,之后和家人团聚。但是关于这则报道却又衍生出了多种可以解读的内容,尤其是记者描述的角度和用词。有读者认为,李征琴已经得到了应有的惩罚,而有的读者并不这样认为,尤其是稿件中描写“感觉自己像罪犯一样”,其实,李征琴就是因犯罪而服刑,本身就是罪犯。而李征琴回家途中的呕吐、劳累等描写,又难免让人感觉作者是在为她“洗白”。事实是,李征琴因为殴打养子施某某,被南京浦口区法院因故意伤害罪判处有期徒刑6个月。而从这篇报道来看,更像李征琴是蒙冤入狱的受伤害,更像是见义勇为负伤归来的英雄。这样的报道方向自然是有问题的。所以,记者必须建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是非观,在新闻直播评论当中要尽可能避免类似的情况发生。

[1] 崔梅,周芸.播音主持话语表达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16.

[2] 应天常,王婷.主持人即兴口语训练[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4:2.

[3] 吴郁.主持人思维与语言能力训练路径[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13:2.

[4] 黄敏.新闻话语中的言语表征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144.

G222

A

1674-8883(2016)23-0213-02

猜你喜欢
南京大屠杀电视新闻口语
电视新闻中的图片应用
酒中的口语诗
论电视新闻编辑的创新之路
南京大屠杀80周年谁的记忆与谁的哀恸
提高口语Level 让你语出惊人
同期声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作用
口语对对碰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侨界寄哀思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电视新闻后期制作技术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