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社会比较对自身发展的影响

2016-03-02 08:25张同昌
新课程(下) 2016年4期
关键词:幸福感个体心理

张  晶,杨  磊,张同昌

(1.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2.商丘市睢县平岗卫生院)

大学生社会比较对自身发展的影响

张晶1,杨磊1,张同昌2

(1.新乡医学院心理学系;2.商丘市睢县平岗卫生院)

处于青年期的大学生具有较强的社会比较意识和社会比较行为,这些独特的心理特点使大学生的社会比较现象较为常见,并且对自身产生较大的影响。通过文献检索的方法,发现大学生社会比较对其自卑心理、后悔心理、嫉妒心理及心理幸福感均有一定程度的影响。基于前人的研究结果,结合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给出了合理进行社会比较的相关建议。

社会比较;差异分析;目标定位

现代社会是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人们在生活中不可避免地会与自己交际圈的其他人进行各方面的对比,通过比较形成对生活质量、工作水平、社会地位、经济状况等方面的认识评价。Festinger. Leon把这种人际间相互比较的现象称为社会比较(socialcomparison)。Festinger.Leon认为,人们进行自我评价时需要依照一定的标准,但现实情境往往缺乏客观标准,此时,人们为了提升确定感,增加评价的准确性,便会通过与相似的他人进行比较来满足自我评估的需求。大学生的成长发展同样是在社会比较中不断实现的,大学阶段是个体自我发展完善的重要时期。自身发展是指大学生能够自主独立地选择并实现自己的发展目标。在选择目标的过程中,大学生经常会将同龄人作为参照群体,通过群体比较来实现目标确定。国外已有研究表明,合理的社会比较对大学生公平心理、愉快情绪的产生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一些不理性的社会比较会导致大学生之间产生不良的竞争,引发抑郁、焦虑、嫉妒等消极的情绪体验,阻碍其人格完善、心理健全。因此,本文对既往社会比较对大学生自身发展影响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合分析,总结出该领域的研究进展,并为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参考。

一、大学生社会比较对自身发展影响的差异分析

1.性别差异

目前,对于大学生社会比较对自身发展影响的男女差异存在不同的观点。一部分学者认为,相对于男生,女生更喜欢通过社会比较实现对自我能力的评价。分析其原因,包括很多方面,首先,女生的依赖性、群体性更高,她们很多行为的实施、活动的展开都是与他人结伴完成的,在这一过程中自然会出现能力高低的比较。其次,当今女性的社会地位越来越高,很多工作领域的性别比例差异逐渐减少,这间接促使女性对自身能力的要求日益提升。而持续存在的职场性别歧视等现实问题,迫使女性不得不通过与同龄异性的比较来发现自己的性别优势,弥补先天的劣势。

而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男女在社会比较给自身发展带来的影响上,没有显著的性别差异。研究者认为,这与高校民主、开放的学习生活氛围有关。在大学,男女生接触的信息、受到的尊重和认可、得到的发展平台基本平等,他们的生活环境类似,锻炼机会均等,这些都促使他们社会比较结果的性别差异模糊化。

2.年级差异

目前,不同年级的大学生社会比较对自身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性。社会比较会影响幸福感,进而影响其自身发展。白红敏等人的研究发现,大一至大四4个年级段的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得分有显著差异,其中大二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大三、大四学生。大学的生活方式是相对独立的,学生有了更多的经济自主权,上课以外的自由时间相较于高中也大幅增加。对于大一学生而言,这样大的环境改变是需要一定时间来适应的,故他们的幸福感会稍低些。进入大二,学生对学习生活环境基本适应,形成了稳定的人际交往圈,掌握了学习方法,发展了相应的兴趣爱好,因此能体验到更多的愉悦情感。随着年级的增长,大学生考研、就业的压力越来越大。特别是当前毕业生的就业竞争日益激烈,各高校对研究生的科研能力要求也逐渐提高,很多学生一进入大三就开始准备复习考研或者积极参加各种社会活动来锻炼自己的综合技能。心理压力随着毕业的临近逐渐增加,精神负担较重,对前途的迷茫和担忧使得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指数较低。低水平的主观幸福感下个体寻求自身发展的动力也会受到消极影响,因而出现大学生社会比较对自身发展影响的年级差异。

二、大学生社会比较对自身发展带来的影响

1.自卑心理

韩丕国在“大学生的自卑心理:基于社会比较的研究”中指出,自卑心理是由于个体对自我评价不当而产生的一类消极的心理体验,它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有很强的消极作用。而社会比较模式是否合理对个体能否形成恰当的自我评价具有重要的作用。不合理的比较模式,会使个体形成认知偏差,产生自卑心理。研究显示,具有“向上比较倾向”的大学生其自卑心理水平显著高于具有“向下比较倾向”的大学生。向上社会比较时,个体的不足被凸显出来,易使其体验到挫败感,一旦形成固定的比较倾向,就会降低自信心,产生自卑感。

2.后悔心理

吴宁研究发现,大学生在与他人比较的过程中会产生后悔心理。随着社会比较强度的增大,后悔的程度也会变大。社会比较对后悔的强度有一定的预测作用。分析大学生人格特质、社会比较方向及后悔心理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社会比较在人格对后悔的作用上起部分中介作用。其中高神经质的个体经过社会比较后,后悔心理增强。

3.嫉妒心理

社会比较与嫉妒关系密切,嫉妒经常伴随着社会比较,并且是由于进行消极的社会比较而产生的。嫉妒心理的出现具有同级性,即产生于关系亲近的同一领域的竞争者间。Chaubroeck和Lam的一项研究发现,嫉妒情绪的出现并不总被个体意识到,当与自己相似的他人在某方面获得成功、超越自己时,嫉妒感就会产生,并影响个体的言行反应。大学生在学校集体生活的氛围中,在与同学互动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通过社会比较产生嫉妒心理。李扬的“大学生社会比较、嫉妒心理与族群认同的关系研究”证实,社会比较强度与嫉妒感强烈度呈显著正相关。

4.心理幸福感

社会比较对个体幸福感的影响得到学者的普遍关注,现有研究证实社会比较的内容、方向、倾向、策略、情境、特点等均会影响心理幸福感的水平。洪冬美等人研究发现,大学生社会比较的倾向对综合幸福感、主观幸福感及心理幸福感都起到一定的预测作用。杨倩茜对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自我评价及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发现,社会比较不仅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高低,而且可以通过影响自我评价间接调节心理幸福感。

三、启示

大学生有着强烈的自我规划、自我掌控和自我发展的愿望,但是他们的能力有限、经验不足,在实现自我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受到外在环境因素的影响,特别是与同龄人之间的对比具有普遍的重要意义,使得他们的自我评价、对未来的规划和期望等方面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就不同个体而言,社会比较方式及比较内容的不同选择,可能产生压力抑或是动力。本文结合相关研究及大学生心理发展特点,提出了以下社会比较建议。

1.要有合理的目标定位

确立目标是实施行动的起点,目标定位是否恰当对后续行动的展开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大学生在制定目标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同龄人的影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攀比心理,会导致好高骛远、不切实际的现象出现,一旦目标与自身实现能力不匹配,个体就会产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感,体验到挫败感。所以社会比较有效进行的第一步,就是要以促进自我发展为总体目标,选择可行、现实的具体实施目标。

2.掌握合理的比较方式

比较方式是否合理,对于比较结果具有直接的影响作用,恰当的比较可以获得相对客观的结论,减少消极影响的产生。大学生应当根据自身特点采取合理的比较方式。选择合理的比较对象,通过有效的比较,对自己产生积极的影响,最大限度地挖掘自身潜能,以乐观的心态面对比较带来的影响,实现自身更高层次的发展。

3.转换社会比较的视角

社会比较是在缺少客观标准的情况下,通过以其他群体为参照点进行比较,获得自我评价的行为。但在与他人进行比较的过程中,受到综合因素的影响,个体很容易产生嫉妒、自卑等消极情绪。为了避免这些不良结果的出现,个体可以采取转变比较视角的方式,即采用时间比较法。时间比较是指一个人比较两个不同时间段上的自我品质。如可以评价自己的问题解决能力是否较过去有所提高,当前的心智状态是否比以前更为成熟等。通过这样的评价,个体可以发现自己不断成长的地方,为增强自信、促进积极情绪的产生发挥重要的作用。

4.选择新的比较维度

合理面对社会比较带来的挫折。当大学生在某一领域失败或受到挫折时,他们会通过关注自身其他方面的能力来对抗这种威胁。这是Steelet提出的自我肯定理论的核心内容。自我肯定理论认为,当人们在自我的一些领域受到威胁时,他们不需要特别反击那个威胁,而是需要恢复全部的自我价值。也就是说个体整体形象感对自我价值的肯定有更大的作用。因此,大学生在实现自身发展的过程中,要学会客观、理智地对待不可避免的被动社会比较带来的消极结果,选择合适的比较对象,适当调整比较维度,形成积极稳定的自我评价体系。

通过对研究文献的分析,可以看出大学生社会比较的结果使他们的情绪受到较大的冲击,继而影响了他们的后续行为,对其自身发展方向的确立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掌握合理的比较方式,采用有效的比较策略可以为大学生认识自我、了解自我与促进自身发展提供帮助。学校等相关教育机构应遵循大学生社会比较的特点,关注社会比较带来的情感影响,引导大学生形成多维度、建设性的社会比较视角。

[1]张帆.浅谈社会比较对大学生情绪健康的影响[J].卫生职业教育,2010(9):50-53.

[2]Festinger.Leon,Atheory of socialce comparison Processes[M]. Human Relations,1954-17:117-140.

[3]方华.大学生的社会比较与自我发展关系探究[J].发展,2008(11):11-14.

[4]白红敏,许莹,张荣华.大学生社会比较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2009(4):41-44.

[5]韩丕国.心理控制源与大学生自我发展行为方式:基于社会比较的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06.

[6]吴宁.大学生人格、社会比较对后悔的影响[D].南京师范大学,2013.

[7]黎琳,徐光兴,迟毓凯,等.社会比较对大学生社交焦虑影响的研究[J].心理科学,2007(5):1218-1220.

[8]李杨.大学生社会比较、嫉妒心理与族群认同的关系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3.

[9]杨倩茜.大学生社会比较特点、自我评价与心理幸福感的关系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2011.

·编辑温雪莲

张晶(1985—),女,汉族,吉林省榆树市,助教,研究生,研究方向:青少年发展。

猜你喜欢
幸福感个体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心理小测试
奉献、互助和封禁已转变我们的“幸福感”
心理感受
关注个体防护装备
七件事提高中年幸福感
让群众获得更多幸福感
个体反思机制的缺失与救赎
How Cats See the Worl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