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历史文化名镇武功镇的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

2016-03-02 20:30尹锋超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资源保护历史文化

尹锋超

(西藏民族大学 民族研究院,陕西 咸阳 712028)



陕西历史文化名镇武功镇的资源保护及开发利用

尹锋超

(西藏民族大学 民族研究院,陕西 咸阳 712028)

摘要:武功镇作为陕西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教稼台、姜嫄墓、报本寺塔、城隍庙等“武功八景”汇集于此,古建、文物、墓葬等遗迹遗物星罗棋布。通过对武功镇特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的表述,探析武功镇的资源保护及其开发利用,以促进武功镇乃至武功县域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武功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

武功镇作为陕西历史文化名镇之一,文化底蕴深厚、文物资源丰富,教稼台、姜嫄墓、报本塔、城隍庙等“武功八景”汇集于此,古建、文物、墓葬等遗迹遗物星罗棋布。[1]近年来,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武功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及开发的相关问题得到社会各方面人士的普遍关注。

1 武功镇绵延千古的历史文化遗存

武功镇,素有“中国农都、千年古镇”之称。其历史文化遗存可分为两种类型,即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1.1古镇历史文化遗存中的物质文化遗产

武功镇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遗留下众多的文物史迹,为当地人所乐道的“武功八景”(姜嫄古墓小华山、教稼立台漆水畔、苏武节碑龙门传、上阁鸣钟闻九天、客山晚照晒书卷、二水塔影两河湾、东桥水波花柳显、报本胡燕更奇观)更是由来已久。

1.1.1古遗址、古建筑

武功镇的古遗址分布比较广,其中最知名的要属位于现今武功镇东原上的先周遗址——“郑家坡遗址”。该遗址于1981年2月文物普查时被发现,后判断其为西周之前的周族的早期文化。随着发掘简报的发表,国内许多学者不同程度地予以考察,其中著名学者尹盛平《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2]一文的发表更是将其推到了一个新的高度。2013年4月该遗址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谈到古建筑,最值得一提的是已经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武功城隍庙以及报本寺塔。武功城隍庙位于武功镇东街中部,坐北朝南,占地面积大约5 000平方米,建筑面积大约1 700平方米。据史书记载,武功城隍庙中供奉的城隍是全国诸多城隍庙中唯一一个被唐太宗敕封为“辅德王”的神灵,也被称为都城隍府,位居全国各地城隍庙之首。报本寺塔,据传始为木塔,由于战乱被大火焚烧殆尽。北宋时又将其建成砖塔,大概位置在今天武功镇的武塔村境内,即原报本寺(已被破坏)院内。20世纪80年代,报本寺塔有稍微倾斜,后塔顶偏离塔心。1987年5月人们在清理塔基时发现了地宫,出土文物多达100余件,包括金、银、玉、铜、石、丝绸六大类,值得一提的是出土的“豹斑玉奁”更是国内首次发现,解决了很多有关器物学上的问题。

1.1.2古墓葬

武功镇的古墓葬比较多,而被人所乐道的则要数位于武功镇北边龙门村境内的苏武墓了。墓园及墓都是坐西向东的,倚靠着南北走向的西原。由于苏武墓的特殊性,其现在已经成为苏武纪念馆的一部分,20世纪40年代还尚有围墙、院落、门楣,而现在仅存墓冢。在其封土堆前面我们还可以看到三通墓碑,其中有“汉典属国苏公墓”是清陕西巡抚毕沅所写。苏武墓如今已经被国家文物局授予为全国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且已向游人开放。

1.1.3古镇历史沿革及街区

武功镇位于县境西北部,始建于北周武帝建德三年(574),为土筑城,西靠稷山,东临漆水,元、明时期进行增筑。城周长三里二百二十步,外有深2.7米护城沟。城门五个:东门名“观澜”;南门两个,东名“集贤”,西名“望月”;北门两个,东名“迎仙”,西名“来凤”;城西无门。清康、乾、嘉、咸四朝有不同程度修复。民国初年,灾荒战乱频繁,城墙多处毁坏。民国十年(1921),杨虎城率领靖国军驻县时,又在西城墙修筑了内外两道女儿墙,并在城西北角的塬边,新筑了一座子城名曰“太子城”,为犄角之势,护卫县城。民国三十六年(1947),在南郭门上和城墙东北角修建砖碉楼各一座。次年,加深加宽护城沟。建国后,城区建设扩大,古城墙被农民作粪土肥田而逐年拆毁。后并入兴平县,老县城遂降格为武功镇,县机关迁至普集镇至今。

但凡是历史久远、文化深厚的州府古城,都有“九街十八巷”这么一说。如今,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化的扩张和改造进程亦不断攀升,有些街巷的名称还在使用,但是其实质上已经不存在了,而有些则已经彻底消亡,还有很多正面临拆迁。[3]对于古老的武功镇而言,九街十八巷的说法,直到今天仍然保留着。九街指大北街,小北街,学前街,西街,东街(碾盘街),宣化街(粮食街),上南街(三槐街),下南街,后街九条街区;十八巷则分别指草场巷,三鉴巷,蒋家巷,当铺巷,仁义巷,岳菊巷,韩家巷,马道巷,道宗巷(上阁巷、宝意巷),西寺巷,文昌巷(已无存),北仓巷(已无存),分水巷,东厅巷(孙家巷),南顺城巷,北顺城巷,东顺城巷,铁楼巷(已无存)十八个巷子。

1.2古镇历史文化遗存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历史上,武功镇作为武功县(郡)经济、政治、文化交流中心,绵延两千多年,可谓是山川俊秀,人杰地灵。其历史文化遗存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更是不胜枚举,大致包含历史上古镇流传的神话故事、名人轶事、民间文学、工艺特产、传统戏剧、曲艺、民俗等。

1.2.1神话故事与名人轶事

武功镇虽说只是一个小镇,但是古往今来,人才辈出,灿若群星,其文采风流无不让世人惊叹,可谓是座名副其实的关中古镇。[4]远古时,炎帝后裔姜姓居有邰(即今武功),有邰氏生女曰姜嫄,为帝喾元妃。初无子,与帝喾郊祀,遇巨人足迹,悦而践之,即身动有孕。居期生子曰“弃”,乃为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5]由此,姜嫄和后稷可以被理解为是诞生于武功且极具代表性的历史名人。除此,汉武帝天汉元年(前100),苏武奉命带领百余号人和物品前往匈奴,之后被单于囚禁,苏武宁死不降而被流放到北海牧羊。就这样过了19年至汉朝和匈奴化干戈为玉帛,苏武被放归长安,病亡被葬在了武功。又有唐太宗出生于武功的李家别馆,更是名垂千古。北宋著名将领、诗人、书法家游师雄亦诞生于京兆府武功,为后人所敬仰。除此,一部《武功县志》亦是将明代的大状元康海推到了武功历史名人的行列中来。总而言之,在武功的这片乐土上孕育出了许多的名人,也流传着生动的故事。

1.2.2工艺特产与民俗风情

武功镇这个积淀了千年历史风韵的小镇,不但有丰富的文人轶事,更有纷繁的工艺特产和民俗风情,其极具特色的文化风情无疑也成为中华五千年历史文明的缩影。我们可以将武功镇现存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有尚未列入非遗名录的,但笔者认为可以在此提出)进行简单的梳理:武功镇东河滩物资交流大会、后稷传说、姜嫄故事、康家戏、旗花面制作工艺、插酥制作工艺、油茶及面皮制作技艺、粽子制作技艺、大麻花制作技艺、社火、后街竹马戏、城隍庙庙会、恩义寺庙会[6]等极具武功镇特色的文化资源。

2 古镇历史文化遗存发展现状及存在问题

在西部建设如火如荼、陕西省各项发展全面跟进的大形势下,武功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取得了一系列成就。值得一提的是中共武功县委、县政府从2009年开始打造千年古镇旅游景点,为把武功镇建成“中国历史文化名镇”而努力奋斗。2013年,武功镇被列为陕西省31个文化旅游名镇之一,发展潜力巨大。但就目前来说,武功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开发工作面临四大难题。

2.1古镇历史文化资源比较多,分布较为集中,但开发力度不够

武功镇的历史文化资源还是比较丰富的,单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达三处且都位于武功镇的东部一带。除此之外,我们亦可以看到诸如姜嫄古墓、教稼台、上阁寺、苏武故园等一系列历史文化资源均散布于武功镇的各个角落。这些无疑是一组很有影响力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是它们都面临一个令人堪忧的困境,那就是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开发。最关键的问题是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及开发还缺乏相关地方性法律法规的保护。只有建立健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体系,古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及开发才有可能得以落实。

2.2古镇交通便利但并未得到有效的利用

从地图上看,武功镇处于渭河流域关中大平原的核心部位,位于武功县的西北方向,是以前的老县城城址,在今天新县城的西北15公里处,东与代家乡接壤,南隔水与杨陵相望,西邻扶风县,北与苏坊、游凤两镇相连,其基本地貌可以视为“两原一河川”,即西原、东原与漆水河。漆水蜿蜒绕城而过,古代丝绸之路亦从此穿过,西宝高速公路北线横贯东西,杨临路亦沟通南北。[7]如此看来,武功镇是关中平原东南西北的枢纽,但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并没有将这一明显的优势发挥到极致。

2.3当地民众对其拥有的历史文化资源缺乏正确的认识

虽说武功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丰富,但是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的思想渐趋于功利化。久而久之,很多优秀的传统文化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在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2.4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缺少合理科学的理念

对于旅游开发而言,特别是对于武功镇这种极具文化产业观光性质的发展来说,挑战与机遇并存。将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予以合理开发,可能给当地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但同时也会存在破坏古镇且日趋衰败的风险。因此,在旅游开发的过程中必须将“把现有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置于首位”这一科学理念广为宣传。如此,武功镇的资源保护与开发才会更加健康、科学、合理地运行。

3 古镇历史文化遗存的保护对策

3.1应建立一整套有利于当地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相关条例

从我国有关历史文化名镇保护和开发的立法现状来看,武功镇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总体上显得有些薄弱。对于武功镇而言,也有关于其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相关规划,比如武功文物旅游局公布的《“十二五”文物保护规划》《旅游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及武功文体广局发布的《武功“十三五”文化建设规划》《武功县县城总体规划(2010—2030)》等一系列规划。这些规划很大程度上存在法律效力等级低、缺乏权威性的问题,这就使得武功镇在发展的过程中出现了保护不到位、开发不积极的情况。因此,建立健全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体系至关重要。

3.2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科学开展古镇山水格局及街巷格局的保护与发展研究工作

武功镇的西边依靠在稷山(当地人称之为西原),东临漆水河且漆水河与沮水相交于城东,与水相交于城南,自然形成了一幅古镇背依山、三面临水、四面环原的山水格局图。随着武功镇的不断发展,其城区范围也远远超出了之前的规模。而我们所谈到的稷山(西原)的原体遭到了人为的破坏,漆水河的河道、水质不同程度地遭到污染,这就要求政府相关部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对河道的治理力度。其次,武功镇内部的传统街巷格局不容忽视。前文提到的“九街十八巷”中现存的仅剩八巷,这些街巷的名字不单单只是个名字而已,它们都有各自的历史渊源,更是整个武功镇的历史发展轨迹和脉络。因此我们在发展武功镇的经济时更得关注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不应该轻易地篡改这些经历岁月洗礼的称谓。

3.3与相关高校建立对口联谊,为古镇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注入和谐、科学的开发理念

目前国内有很多高校均设有与古镇历史资源保护与开发相关的课程或专业,如果当地政府能够利用这一强大的人才资源,及时组织省内各文化机构、科研单位、专家学者对古镇历史文化资源进行研究,那么,势必会为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开发提供更有效的思路。

3.4打造特殊绿化带或文保专线,连接武功镇内部文保景点以及周边各旅游景点

武功镇的各个文保单位虽然比较集中,但是衔接得还不是很理想。在开发武功镇历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可以考虑把各个文保单位以及相应的景点衔接起来,比如通过打造特殊的绿化带从南向北、从东往西将古镇的关帝庙、小华山、姜嫄墓、城隍庙、上阁寺、康家山、报本寺塔、苏武故园、二水寺遗址、后稷教稼台、郑家坡遗址等景点连起来,或者开通短距离的文保专线。如此一来,武功镇的各处景点就不会显得孤立而没有光彩。当然,在发展自身的同时亦可以巧妙借助外来的力量。武功镇距离法门寺、乾陵、昭陵等旅游景点比较近,这个大环境足以引来许多游客。如果在增强自身实力的基础之上做好宣传,势必会将部分游客引到武功镇来。

3.5建立省、市、县三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武功镇有着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但是经历了千年的演变,很多传统文化习俗已经不为人知。现有的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农业始祖后稷传说、苏武陵园祭祀活动、东河滩物资交流大会、手织布、旗花面制作工艺等等,在武功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中具有重要价值。因此,我们应在武功镇认真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普查工作,[8]进一步搜集、整理、认定、保护,为宣传和开发武功镇历史文化资源提供有力的保障。

3.6做好县域内宣传工作,充分发动当地群众进行全民性保护工作

目前武功镇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的最大障碍就是当地民众思想意识不到位,尤其是在年轻人眼中这些都是过时的东西。因此,在县域内对武功镇历史文化资源进行大力宣传至关重要。只有大家都知道武功镇有如此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才会认识到当地历史文化资源的弥足珍贵;只有大家都知道如何去保护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那么保护历史文化资源才会成为可能。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媒体、网络、微博、微信等多种途径宣传武功镇历史文化资源,宣传武功镇。值得一提的是目前武功镇已经有了自己的民间微信公众号,诸如“微武功”“武功古镇”“武功镇”等等。这些公众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有关武功镇的历史文化资源、资讯等应有尽有,给人们提供了了解武功镇及其历史文化资源的平台。此外,还可以利用各种活动展示武功镇的内涵,例如在2015“中国武功古镇”杯全国摩托车越野场地大奖赛中,武功镇的民众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的独有魅力。在2016年CCTV-7主办的《美丽乡村过大年》特别节目——“走进陕西武功”中,武功镇悠久的历史文化资源吸引了无数人的眼球。当然,宣传保护固然重要,但也应避免为追求个人利益假借历史文化资源的商业炒作和人为破坏。

4 结语

武功镇作为一个千年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及独具特色的传统历史文化资源。由于种种缘由,时至今日也未能取得人们所期待的成绩及辉煌。本文旨在对武功镇历史文化资源予以客观阐述与分析,进而提出一些相关的保护及开发对策,试图为武功镇乃至武功县域经济的发展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张轩.武功:稼穑之源 文华富地[N].咸阳日报,2008-04-20 (B1).

[2]尹盛平,任周芳.先周文化的初步研究[J].文物,1984(7):42-49.

[3]王晓芳.基于格式塔理论的关中小镇传统街巷空间研究[D].西安:长安大学,2013.

[4]张曼,马悦,原志华.陕西省武功县武功镇旅游发展战略探析[J].企业导报,2014(20):52-53.

[5]任得元,陈祺,刘锦锋,等.武功镇文化风情景观规划设计探析[J].中国园艺文摘,2014(12):116-119.

[6]康积萍.关中农村庙会的功能研究——以陕西武功为例[D].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7]邓洋.历史城镇景观保护规划研究——以陕西武功镇为例[D].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1.

[8]张新,刘敏,宋艳.陕西“十二五”历史文化名镇名村保护探析[J].西北大学学报,2011,41(4):682-688.

中图分类号:K89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914(2016)03-0062-04

收稿日期:2016-04-03

作者简介:尹锋超(1992—),男,陕西武功县人,西藏民族大学民族研究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

Resource Protection,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Wugong Town, One of Shaanxi’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YIN Fengchao
(Ethnic Research Institute,Xizang Minzu University,Xianyang 712028,Shaanxi,China)

Abstract:Wugong Town,as one of th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in Shaanxi,boasts a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rich cultural resources,with“Eight Most Famous Places of Interest in Wugong”like Jiaojia Platform,Jiangyuan Grave,Baoben Temple Tower and Town God’s Temple assembled here.Ancient architecture,artifacts,tombs and other relics sites dotted all over Wugong Town.Through an expression of the unique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resources of Wugong Town,an analysis is made of the protection of resources and their exploitation and utilization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Wugong Twon and Wugong County.

Key words:Wugong Town;historical culture;resources protection

猜你喜欢
资源保护历史文化
金头闭壳龟生物学及资源保护研究现状与展望
历史文化街区环境标识系统设计初探
地方历史文化开发的媒介策略
城市化下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商业共存模式研究
基于北斗的数字秦岭系统
江川县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森林资源保护管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