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婚姻圈历史变迁研究

2016-03-02 20:30李万伟张红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关中地区

李万伟,张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陵 712100)



[陕西方言与民俗文化研究]

陕西关中地区农村婚姻圈历史变迁研究

李万伟,张红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人文社会发展学院,陕西 杨陵 712100)

摘要:随着社会发展变迁,陕西省关中农村婚嫁习俗之“姑娘不对外”逐渐演变为现时的“有女不远嫁”。对这一婚嫁习俗变迁进行考察,发现地理、经济、文化等宏观要素在其历史性原因中发挥影响,人际关系、婚姻效益、家庭亲情等微观要素则在其现时性变迁中愈加重要。

关键词:婚姻圈;关中地区;姑娘不对外;有女不远嫁

农村婚姻圈是指村庄男女通婚的地域范围,即以某地的某个村庄为中心,以这个村庄与其周围不同远近的村庄的通婚情况,从而可以确定其通婚范围的大小。婚姻圈有文化婚姻圈和地理婚姻圈之说,关于中国婚姻的地理圈,有两种比较有影响的理论:一是施坚雅提出的市场体系理论,他通过对四川农村市场和社会交往的考察,发现人们往往从初级市场圈内寻娶媳妇,初级市场所在地是通婚圈的中心,从而得出通婚圈与基层初级市场重合的结论;二是杜赞奇提出的独立婚姻圈理论,他通过对20世纪上半叶华北农村的研究,认为通婚圈是区域文化网络的组成部分,有其独立中心,并不一定和市场圈重合。[1]

虽然施坚雅和杜赞奇的婚姻圈理论各有侧重,但都只反映了影响婚姻圈的某个方面,要想全面分析我国农村婚姻圈的影响因素,还需要引入自然地理、文化历史、社会经济、风土人情等诸多因素的作用。本研究以陕西关中农村婚姻地理圈的历史变迁为例,并将研究范围进一步缩小到关中农村女性选择配偶的意愿上,对陕西关中农村婚嫁习俗之“姑娘不对外”和“有女不远嫁”分别作历史性分析和现时性考察。

1 对“姑娘不对外”的历史性分析

1.1地理

关中之名,始于战国,盛于秦汉,其最初并不是正式的行政区划,而是特指陕西关中平原的地理形貌。关中平原为凹陷谷地,又经渭河常年冲积,最终形成八百里沃野秦川。其地南有秦岭,西有陇山,北有黄土高原,东有黄河天堑,四面都有天然地形屏障,呈相对封闭状态。以往对于关中的研究,大都以关立论,有两关论、四关论、六关论之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历史时期王朝统治者多借山河之固,凭险设关,以作军事要塞,所以司马迁称之为“金城千里”和“四塞之国”。而现在通称的关中地区多指陕西省行政区划,包括渭南、西安、咸阳、铜川、宝鸡五市和杨凌示范区。

在历史时期,由于交通基础设施不完善,再加上关中地区四面都有地形障碍,人们进出极不方便,在地理上的封闭性十分明显。而关中相对封闭的环境不仅使关中人与外界交流困难,也使他们更倾向于生活在自己封闭的小圈子里,姑娘的婚姻嫁娶亦受其影响,只限于在关中地区内部交流,很少有机会与外地人通婚,所以自古就有了关中姑娘不对外的婚嫁风俗。

1.2经济

关中地区主体是关中平原,由黄河支流渭河冲积而成,东西长约300公里,号称八百里秦川,以土地肥沃、农产富饶著名。再加上渭河由西向东横贯关中,干流及其支流均有灌溉之利,中国古代著名水利工程如郑国渠、白渠、漕渠、成国渠、龙首渠都引自这些河流。一直到20世纪30年代,我国著名水利科学家李仪祉先生主持兴建了“关中八惠渠”,使关中农业为之更生。

良好的自然条件造就了发达的农耕经济,而发达的农耕经济又给关中人的组织形式和行为带来显著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农耕经济不同于商业经济,固定性大于流动性,其最大的资本是土地,生产方式在于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除非天灾人祸,轻易不会背井离乡。第二,据秦晖提出的“关中模式”所讲,关中是自耕农的世界,绝大部分县土地分配的吉尼系数不到0.23,地权极为分散,渭南地区80%的人口是中、贫农,占有80%的土地,而在土改中被划定的占人口2%左右的地主仅占有5%土地,其他地区情况相似。[2]49-50也就是说,关中几乎每个家庭都拥有一份土地,只要他们平日辛勤耕作便足以温饱无忧。因此,关中人更愿意享受老婆孩子热炕头的生活,而不是为了事业离开家乡四处奔波。农耕经济的固定性以及家庭份地的束缚与诱惑使得关中人更加固守田园,更不用说远嫁他乡了。

1.3文化

由于关中地区地理位置优越,四面都有天然屏障作军事要塞,向来易守难攻,为兵家必争之地。秦凭函谷战六国,汉据关中成霸业,无不看重关中的地形之利。而且自古以来关中农业发达,物产丰饶,人口众多,名门望族多居于此。虽说自宋以降,中国政治中心、经济重心逐渐东移南下,但历时千余年的文化传统依旧给关中人留下了难以抹去的心理烙印。

深厚的文化传统积淀使关中人既骄傲又苦恼,它使关中人挺得起腰板却迈不开步子,这种影响也体现在关中姑娘的择偶意愿上。第一,择偶眼光比较高,由于历史时期关中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仅生活水平较高,文化水平和眼界相较于全国其他地区也比较高。不管是父母包办还是自己择偶,关中姑娘都倾向于嫁在关中。第二,婚姻态度更保守。作为文化中心的关中地区,诗书礼仪、三纲五常的传统道德遗存十分明显,深受其影响的关中人守旧倾向也很严重,父母对于女儿的言传身教也使关中姑娘择偶态度更趋向保守,知根知底的关中人便成为最满意的对象。

2 对“有女不远嫁”的现时性考察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和交通日益发达,关中地区与外界交流不断增多,昔日的“四塞之国”也成为“一带一路”上的交通枢纽。新时代的关中姑娘,也有了她们新的择偶选择,她们不再把择偶范围仅仅放在关中地区,而是走出陕西,走向世界,有的甚至和外国人也谈婚论嫁了。面对这种变化,包括关中人在内的很多人都认为关中姑娘不对外已经成为历史,逐渐消失在岁月的长河。但是据何生海调查显示,在我国西部农村地区婚姻圈不断扩大的同时,也伴随着村内婚的不断增加,即“有女不远嫁”这一新的婚嫁倾向。

从“姑娘不对外”到“有女不远嫁”虽然历经变迁,但其背后的影响机制基本相同。前文从地理、经济和文化三个宏观方面对关中地区“姑娘不对外”的历史性原因进行了分析,接下来我们从更微观的方面,即从人际关系、婚姻效益和家庭亲情这三个方面对“有女不远嫁”的现实性原因进行考察。

2.1人际关系

任何婚姻关系都只能在特定的社会交往关系中形成,不管是当年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还是如今的自由恋爱,都必须有一个为婚姻当事人或其双方父母认识并持续交流以不断增加了解的机会,即使是一见钟情,双方也需要一个途径来不断沟通以巩固其关系。而这个机会或者途径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人际关系。据调查,农村姑娘突破村庄范围选择配偶的人际关系主要有两个来源:一是校园学习,二是工作交流。

一般来说,青年人与本地区同龄人自由交往的一个最主要途径就是上学,但是对于大多数农村女性而言,其学生生涯一般停留在高中或者更低阶段。而对于上过学的农村女性而言,中小学生早恋现象虽有存在,但能在各方压力下始终维持关系,最终谈婚论嫁者毕竟稀少,大多数同学一旦毕业就各奔东西,很少再有联系。他们的校园人际关系也随着学生生涯结束而消解,到了适婚年龄就很难在这个不复存在的关系里谈婚论嫁。

事实上,大多数学生跨出校门便外出务工。外出务工创造了直接与外地异性交往的机会,也有可能促成一些跨地区的姻缘。但是农村女性外出务工基本上是由亲戚、朋友、熟人帮带,在务工的过程中,由于语言障碍、生活习惯差异、对不明底细陌生人的戒备,使得农村女性的交往圈仍局限于原有的熟人关系。同时,由于用工单位对工人的性别要求,常常出现务工者工作区域内男女比例失衡的现象,如建筑工地多是男工,玩具、制衣、电子企业多是女工,直接减少了工作交流中的婚嫁机会。

对于农村女性而言,突破村庄范围人际关系的婚嫁机会十分有限,而能为其提供最大婚嫁机会的便是本村或邻村间的日常交际。我们知道,婚姻圈一般略小于关系圈,因为一个人不可能在她的关系圈之外寻找配偶,而在日常交际基础上建立的婚姻圈必然十分狭小。[3]

2.2婚姻效益

婚姻不仅是男女双方合法结合的一种形式,也是两个家庭甚至两个家族的结合。在关中地区家族观念依旧、利益盘根错节的农村,对配偶的选择也要考虑到婚姻效益。这里所指的婚姻效益不仅限于经济、物质因素,还包括情感、声望等非物质性因素,而且近年来对非物质因素的考虑愈来愈多。婚姻效益并非无中生有,而是主要由姻亲带来的。在农村社会生活中,农村女性近距离婚嫁更有助于带来婚姻效益。

首先,近距离婚嫁有利于姻亲间的相互扶助。虽然现在很多村民出门打工,一年之中只有很少时间在家,但是每逢农忙季节,他们还是要赶回来抢种抢收,维持农业生产。这时候,女婿一般都要前往岳父家帮忙,而婚嫁距离的远近决定着姻亲参加农忙的成本高低及可能性大小,因此距离在一定意义上成为一个经济要素被纳入农村姑娘的考虑范围。此外,修房、红白喜事、遭遇疾病或重大事故等需要筹钱,一般的家庭很难一下子全部拿出来,姻亲也就成为生活求助的优先选择,近距离姻亲使得这种互助更易于开展。

其次,近距离婚嫁有助于姻亲间的社会联合。农村作为一个相对封闭的社区,每个家庭在社区的地位与声望也与姻亲密切相关。小家族与大家族的联姻有助于提高小家族的地位,大家族与大家族之间的强强联合则更有利于在利益分割中得到“乘数效应”。如果是村内婚,在村两委选举或者其他事关家族事务发生时,这种影响将会更加明显。

正是因为姻亲在农村家族社会中有经济、事务上相互惠顾,感情上彼此眷念的重要作用,人们便在血缘亲情上重叠地缘便利,近邻更近亲,使姻亲成为一个血缘、地缘共同体。

2.3家庭亲情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家庭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经济上无后顾之忧的农村父母越来越倾向于把女儿留在身边,希望她们能够就近结婚。这种倾向不仅有着深厚的历史传统,也隐含着深刻的现实原因。

调查显示,儿女双全的农村父母更希望把女儿留在身边,却放任儿子外出求学、入仕、参军或者工作。这一方面有重男轻女的观念影响,把儿子作为家庭延续的重心,认为儿子外出闯荡可以光耀门楣,提升家庭地位,为了不给儿子增加负担就把依靠放在女儿身上。养儿在于送终,而非防老,养老越来越成为女儿的事情;另一方面,在以往农村养老的传统分工上,儿子多承担物质赡养,女儿多负责精神慰藉。随着外出务工成为社会浪潮,留守空心村的父母越来越需要精神上的慰藉,那么对女儿的依赖也就越来越多。

此外,由于我国现有社会养老体制不健全,养老保险推行不善,农村养老机制仍是以家庭养老为主。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独生子女家庭增多,而农村又多是从夫居家庭,那些只有一个女儿的家庭,大都希望女儿嫁到附近,以便老有所顾,这无形中也限制了婚姻圈的向外扩展。

3 结论与建议

随着社会历史变迁,关中地区“姑娘不对外”的风俗已经成为历史,仅仅停留在人们的口舌之间。关中地区农村婚姻圈的变迁分为两个方向:一个是朝着广延性发展,即婚姻圈愈来愈大,越来越多的关中姑娘开始走出关中,在更大的范围内寻找自己的幸福;另一个是朝着内卷化发展,即婚姻圈愈来愈小,村际婚甚至村内婚的倾向越来越明显,“有女不远嫁”就是其典型代表。[4]经济因素仍是影响婚姻圈变迁的主要因素,但其影响逐渐弱化;而非经济因素,如家庭亲情、社会声望和人际关系,对婚姻圈伸缩影响越来越大。

婚姻圈的广延性代表着人类婚姻文明的前进方向,不同地域背景的人群互相通婚可以扩大基因、文化交流,有利于人类身心素质发展。而“有女不远嫁”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婚姻圈的扩大,尤其是村内婚的存在,具有不可忽视的负面社会效应。[5]首先,村内近地通婚与近亲通婚相似,不利于实现基因优化组和。一般来说,如果通婚男女两家距离较远,后代的智商就相对较高,而两家距离太近,相似基因被遗传,就有可能导致后代人口素质不高。其次,村内通婚限制了文化交流,不利于引进外界先进文化。狭小的婚姻圈限制了农村男女青年的视野,不利于改变生活习惯和思维定势,进而影响农村经济发展。调查显示,同村男女组成的家庭,绝大多数经济收入和家庭生活处于中等水平,真正成为农村致富带头人的则比较少见。第三,村内家族之间联姻,不利于实现农村社会稳定。不管是家族之间的强强联合、强弱联合还是弱弱联合,都加剧了农村社会原有的矛盾冲突。如果个别家族把持村庄选举,不利于基层民主和基层政权建设。

对于关中地区农村婚姻圈缩小现象,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首先,要加强婚姻宣传教育,普及优生优育知识,为婚姻圈扩大提供知识支持和观念引导,让农民知道近亲与近地结婚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其次,要尽快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制,为独生女家庭解除后顾之忧,使农民更有能力也愿意把自己的女儿嫁到更远的地方,实现子女在更大的空间范围联姻;第三,要加强法制建设,严厉打击家族势力在村两委选举中弄虚作假现象,实现农村公正选举,公平管理,从而有效降低村内家族联姻的政治效益,改善村内通婚的空间格局。

参考文献:

[1]满永.关系圈与婚姻圈:当代乡土中国的婚姻形成[J].洛阳师范学院学报,2005(1):36-38.

[2]秦晖.田园诗与狂想曲[M].北京:语文出版社,2010.

[3]尹旦萍.有女不远嫁:当代土家族女性婚嫁圈研究[J].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2010(2):62-66.

[4]何生海,王晓磊.论西部农村婚姻圈的广延性与内卷化[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5):30-34.

[5]周丽娜,王忠武.值得关注的农村通婚圈缩小现象[J].新疆社会科学,2006(5):105-108.

中图分类号:K89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914(2016)03-0066-04

收稿日期:2016-03-29

作者简介:李万伟(1989—),男,山东聊城市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人文社会发展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农村社会学。

Rural Marriage Circle Historical Changes in Central Shaanxi

LI Wanwei,ZHANG Hong
(College of Humanities and Social Development,NorthwestAgriculture& Forestry University,Yangling 712100,Shaanxi,China)

Abstract:With the social development and changes,the marriage customs of a girl not to marry a man outside of her region evolved into the daughter not to marry a man living far away in rural Shaanxi Province.By observing the historical changes we find macro elements such as geography,economy and culture have an impact on its historical reasons,relationships,marriage benefits,family with other microscopic elements increasingly important in its current changes.Finally,we provide criticisms and suggestions for the phenomenon of marriage circle becoming increasingly narrow.

Key words:marriage circle;central Shaanxi;a girl not to marry a man outside of her region;the daughter not to marry a man living far away

猜你喜欢
关中地区
羽翼与转化:朱子学在关中地区的接受和传播
陕西关中地区民间刺绣的色彩差异性分析——以东府为例
基于均方差决策法的关中地区城市绿色发展市域差异分析
关中地区农用地流转对农户福利影响的调查研究
关中流动重力测网的中小地震映震能力分析
陕西关中马嵬驿民俗旅游开发存在问题探讨
刍议马嵬驿历史民俗旅游现状及发展策略
人际传播视阈下的关中民间文化及其形态探析
谈陕西关中地区土葬与风水的农业基础
农民专业合作社社员履行契约行为的影响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