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用典角度看唐代诗人对孔子的接受

2016-03-02 20:30于年湖
咸阳师范学院学报 2016年3期
关键词:用典孔子

于年湖

(烟台大学 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文学与文化研究]

从用典角度看唐代诗人对孔子的接受

于年湖

(烟台大学 人文学院,山东 烟台 264005)

摘要:以孔孟思想为主导的儒家思想是唐代诗人思想中的主导方面,这一点可以从唐诗中所运用的有关孔子的典故中得到充分的验证。如伤麟、偃草、富贵浮云、沮溺、系匏、东家丘、哭寝门、东西南北人、磷缁、盗泉、丧家狗、席珍、朽株、芝兰室、绝编、鲤庭、固穷、起予等。这些典故对唐代诗人思想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塑造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唐代诗人;孔子;用典

作为一名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唐朝虽然是一个思想相对比较开放的时代,儒释道等各种思想并存,但是对于绝大部分诗人来说,以孔孟思想为主导的儒家思想才是他们思想中的主导方面,这一点可以从唐诗中所运用的有关孔子的典故中得到充分的验证。

1 伤麟

《孔子家语·辩物》:“叔孙氏之车士曰子锄商,采薪于大野,获麟焉,折其前左足,载以归,叔孙以为不祥,弃之于郭外。使人告孔子曰:‘有麇而角者,何也?’孔子往观之,曰:‘麟也。胡为来哉?胡为来哉?’反袂拭面,涕泣沾衿。叔孙闻之,然后取之。子贡问曰:‘夫子何泣尔?’孔子曰:‘麟之至,为明王也,出非其时而害,吾是以伤焉。’”[1]205麒麟是古代传说中的仁兽、瑞兽,常用来比喻才能杰出的人,而以“伤麟”或“悲麟”“泣麟”等感叹不得其时,不能施行正道。李白和杜甫对这一典故都体会颇深。李白在《答王十二寒夜独酌有怀》中写道:“孔圣犹闻伤凤麟,董龙更是何鸡狗。”王十二是李白的朋友,他有一首《寒夜独酌有怀》的诗赠李白,李白这首诗是答诗,大约写于天宝八载(749),这已是李白二入长安以后的事。此时朝廷中是奸臣李林甫当权,政治环境极其险恶,忠义之士被杀被贬者无数,李白用“伤麟”之典表达了对那些不得其时的忠义之士的同情。作为一个能“抟摇直上九万里”的大鹏式人物,在这种险恶的政治环境里,李白也毫无用武之地,因此李白用“伤麟”也是一种自我慨叹。对于李白的怀才不遇,作为好友的杜甫也颇为同情,在他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中,杜甫就曾写道:“几年遭鵩鸟,独泣向麒麟。”杜甫和李白友情甚笃,时在蜀地的杜甫在闻听李白被朝廷放逐的消息后,便写下了这首诗安慰对方,叹惋其生不逢时的命运。杜甫用“伤麟”之典伤李白,也用它来自伤。在《夔府书怀四十韵》中,杜甫写道:“豺遘哀登楚,麟伤泣象尼。”这首诗写安史之乱后的个人经历和社会状况,“麟伤泣象尼”的意思是自己像象尼(孔子)一样,因对现实失望而哭泣。用“伤麟”之典自伤或伤人的例子还有杜甫《敬寄族弟唐十八使君》中的“鸾凤有铩翮,先儒曾抱麟”、李隆基《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中的“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孟郊《寄张籍》中的“夫子亦如盲,所以空泣麟”、卢纶《同兵部李纾侍郎刑部包佶侍郎哭皇甫侍御曾》中的“攀龙与泣麟,哀乐不同尘”、鲍溶《寓兴》中的“鲁圣虚泣鳞,楚狂浪歌凤”等。

2 偃草

“偃草”亦称“草偃”,语出《论语·颜渊》:“季康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2]137后用以比喻道德教化见成效。李绅在《拜三川守》中写道:“风变市儿惊偃草,雨晴郊薮谬随车。”三川守,即河南尹,李绅于开成元年(836)四月出任河南尹。李绅上任之前,河南正面临两大考验:一是正值大旱,“是月,自春不雨,已逾六旬”(《拜三川守》序);二是恶少横行,“里巷比多恶少,皆免帽散衣,聚为群斗;或差肩追绕击大球,里言谓之‘打棍谙论’,士庶苦之。车马逢者不敢前,都城为患日久。”(《拜三川守》序)李绅到任之后,先是解决了天灾问题,自己亲自求雨,使得天降甘霖,而后又解决了人祸问题,让那些恶少都变成了负贩(小商贩),“又诏下之日,此辈皆失所在,却归负贩之业,闾里间无复前患”。李绅自豪地用“偃草”之典写出这种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他对民生疾苦的关注。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卢纶《寄赠库部王郎中》中的“草木承风偃,云雷施泽均”、窦常《奉使西还早发小涧馆寄卢滁州迈》中的“清风时偃草,久旱或为霖”、羊士谔《郡斋读经》中的“偃草怀君子,移风念啬夫”等。

3 富贵浮云

《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2]62后因以“富贵浮云”指富贵利禄变幻无常,不足看重。杜甫《丹青引赠曹将军霸》中写道:“丹青不知老将至,富贵于我如浮云。”广德二年(764),居于成都草堂的杜甫与被削籍为平民而流落成都的曹霸相见,有感于曹霸命运的变化,杜甫写下了此诗。曹霸是将军魏武之子孙,这样的出身却“于今为庶为清门”,这是家世的变化,而曹霸的一生也经历了类似的变化。作为一个以工于鞍马和人物肖像的著名画家,安史之乱之前他的命运是“开元之中常引见,承恩数上南薰殿”,安史之乱之后他的命运是“即今飘泊干戈际,屡貌寻常行路人”。这种变化使曹霸深刻体会到富贵利禄的变幻无常,而杜甫对这一点也深有体会,杜甫也曾有过“曳裾置醴地,奏赋入明光。天子废食召,群公会轩裳”(《壮游》)的辉煌,而如今也和曹霸一样过着十分落魄的生活,因此“富贵于我如浮云”的感叹不仅是针对曹霸的,同时也是杜甫的自我感叹。在另一首诗《狂歌行赠四兄》中,杜甫又写到:“兄将富贵等浮云,弟切功名好权势。”此诗是杜甫经过嘉州(今四川乐山市),与在此的一位族兄相遇而写给对方的赠诗。诗以赞赏的语气描写了一位“将富贵等浮云”的高人,也从侧面反映出杜甫对“富贵浮云”思想的接受。类似的例子还有刘商《题刘偃庄》中的“何事退耕沧海畔,闲看富贵白云飞”、崔峒《刘展下判官相招以诗答之》中的“背恩惭皎日,不义若浮云”、齐己《答崔校书》中的“雪色衫衣绝点尘,明知富贵是浮云”等。

4 沮溺

《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2]75后诗文中常以“沮溺”借指避世隐士,表达隐逸思想。唐代诗人多以肯定的态度接受这一思想。如韩愈在《忆昨行和张十一》一诗的结尾处写道:“君当先行我待满,沮溺可继穷年推。”此诗作于元和元年(806),时韩愈在贬所江陵(今湖北荆州市),和众多处于贬谪时期的文人一样,此时的韩愈也产生了浓厚的隐逸思想,并享受着这种思想带给他的乐趣。汪佑南在《山泾草堂诗话》中评曰:“以耦耕作结,自有无穷乐事。不说破乐字,而乐在其中矣。”[3]381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张碧《山居雨霁即事》中的“有待时未知,非关慕沮溺”、李德裕《忆平泉杂咏忆春耕》中的“无因共沮溺,相与事岩耕”、李绅《忆登栖霞寺峰》中的“滔滔可问津,耕者非长沮”、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上平田》中的“借问问津者,宁知沮溺贤”、王维《赠东岳焦炼师》中的“不能师孔墨,何事问长沮”、耿湋《东郊别业》中的“若问幽人意,思齐沮溺贤”、钱起《自终南山晚归》中的“沮溺时返顾,牛羊自相引”、陶翰《晚出伊阙寄河南裴中丞》中的“岂念嘉遁时,依依偶沮溺”、韦应物《秋郊作》中的“方愿沮溺耦,淡泊守田庐”等。与大部分唐代诗人对“沮溺”这一典故持肯定意见不同,李白独辟蹊径,对这一典故表达的思想进行了批判性的接受,他在《赠何七判官昌浩》一诗的结尾处写道:“终与同出处,岂将沮溺群。”表达了想和何七判官一起在边疆立功,而不能像沮溺一样隐居终生的积极向上思想。

5 系匏

《论语·阳货》:“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2]205-206后用“系匏”比喻隐居未仕或弃置闲散。韩偓在《有感》中写道:“坚辞羽葆与吹铙,翻向天涯困系匏。”“羽葆”是帝王仪仗中以鸟羽联缀为饰的华盖,此处作为天子的代称。“铙”是古代的一种乐器,“吹铙”在这里指的是富贵的生活。韩偓拒绝荣华富贵的生活,而一心追求“系匏”式的无忧无虑的闲适生活,表现出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情怀。白居易《感兴二首》(其一)中所也写道:“虽异匏瓜难不食,大都食足早宜休。”表达了相似的情感。

6 东家丘

《孔子家语·五仪解》:“公曰:‘何谓圣人?’孔子曰:‘所谓圣人者,德合于天地,变通无方。穷万事之终始,协庶品之自然,敷其大道而遂成情性。明并日月,化行若神。下民不知其德,睹者不识其邻。此谓圣人也。’”[1]59其中的“睹者不识其邻”逐渐演变成“东家丘”之典,指对人缺乏认识,缺乏了解。后常用为才高而不被世人所识者的典故,喻指圣贤未被世人认识。李白在《送薛九被谗去鲁》中写道:“宋人不辨玉,鲁贱东家丘。”此诗当作于天宝年间李白离开长安之后,是为遭受诬陷而被贬谪的朋友薛九而写,用“东家丘”之典写出了对薛九虽有一身才华但不被天子认可的现实,表现了作者对小人进谗言导致人才发挥不了作用以及社会不公平现象的极大愤慨。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严维《余姚祗役奉简鲍参军》中的“知己欲依何水部,乡人今正贱东丘”、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其四)中的“尽捻书籍卖,来问尔东家”、高适《别从甥万盈》中的“宅相予偏重,家丘人莫轻”、高适《鲁西至东平》“问津见鲁俗,怀古伤家丘”等。

7 哭寝门

《礼记·檀弓上》:“伯高死于卫,赴于孔子。孔子曰:‘吾恶乎哭诸?兄弟,吾哭诸庙;父之友,吾哭诸庙门之外;师,吾哭诸寝;朋友,吾哭诸寝门之外。’”[4]69后用“哭寝门”表示对朋友的哀悼。李商隐在《哭刘蕡》中写道:“平生风义兼师友,不敢同君哭寝门。”此诗当作于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刘蕡于唐文宗大和二年(828)应贤良方正直言极谏科考试未第。后来令狐楚、牛僧孺都曾召用他为从事。后得授秘书郎,以师礼待之。李商隐与他在令狐楚幕中相识,因志同道合而相交颇深。唐武宗会昌元年(841),刘蕡因宦官诬陷以罪,被贬为柳州司户参军。大中元年(847)才从贬所放还。大中二年(848)春,李商隐由江陵返回桂林郑亚幕府途中,与自贬所放还的刘蕡相遇,曾作诗相赠。第二年秋天,刘蕡客死于浔阳。对于刘蕡贬谪而冤死,李商隐是极为悲痛的。当时李商隐正在长安,听到噩耗后,一连写了四首诗哭吊,这是其中一首。诗以“哭寝门”之典表达了对刘蕡含冤被贬客死他乡的伤悼之情,诗人同时也宣泄了内心对朝廷的失望与痛心,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前途的担忧及对黑暗政治的强烈抗议。相似的例子还有孟郊《哭李丹员外并寄杜中丞》中的“十年同在平原客,更遣何人哭寝门”、鲍溶《过薛舍人旧隐》中的“寝门来哭夜,此月小祥初”等。

8 东西南北人

《礼记·檀弓上》:“今丘也,东西南北之人也,不可以弗识也。”[4]56后因以“东西南北人”或“南北人”指居无常处、行踪不定的人。高适在《人日寄杜二拾遗》中写道:“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此诗作于上元二年(761)人日这天,当时高适任蜀州(治所在今四川崇州市)刺史,杜甫居于成都。高适和杜甫早在开元末年就成了意气相投的朋友,乾元二年(759),高适出为彭州刺史,而杜甫则于上元元年(760)春天到达成都。高适立即从彭州寄诗问讯,杜甫从成都赶去彭州看望过高适。这时,高适61岁,杜甫49岁,他乡遇故知,短暂的聚会更加深了别后的相思。到了上元二年(761)人日这天,高适写了这首诗,寄到成都草堂。诗中以孔子的“东西南北人”比杜甫,充分表现了高适对正处于漂泊流离生活中的杜甫的深刻同情。杜甫看到这首诗时,竟至“泪洒行间,读终篇末”(《追酬高蜀州人日见寄并序》)。其后杜甫在宝应元年(762)创作的《谒文公上方》中,自称“甫也南北人,芜蔓少耘锄。”当时,杜甫已离开成都,客居梓州,生活较在成都是更加漂泊不定,因此对高适曾把他比作“东西南北人”体会更深,于是也用“南北人”以自比。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李频《过四皓庙》中的“东西南北人,高迹自相亲”。

9 磷缁

“磷缁”,语出《论语·阳货》:“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2]195磷,谓因磨而薄;缁,谓因染而黑。后因以比喻受外界条件的影响而起变化。唐代诗人对这一典故的接受多取其否定用法,用“不磷缁”“未磷缁”表现不受外界影响而起变化的品质。杜甫在《暮春江陵送马大卿公恩命追赴阙下》中写道:“吾贤富才术,此道未磷缁。”说的是自己对贤德与才学的追求一直未曾改变。在另一首诗《别崔潩因寄薛据孟云卿》中,杜甫又写道:“如何久磨砺,但取不磷缁。”意即无论外界的环境发生多大的变化,自己坚信不疑的东西始终都不会改变。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羊士谔《和肖侍御监祭白帝城西村寺斋沐览镜有怀吏部孟员外并见赠》中的“南宫有高步,岁晏岂磷缁”、钱起《白石枕》中的“比德无磷缁,论交亦如此”等。而在另外两个例子“波澜暗超忽,坚白亦磷缁”(武元衡《秋日对酒》)和“岁阳初盛动,王化久磷缁”(杜甫《暮冬送苏四郎徯兵曹适桂州》)中,“磷缁”一词用的是本义,前者指安史之乱给社会造成的破坏性变化,后者指大历四年(769)在桂州(今广西桂林市)发生的朱济之乱给桂州造成的破坏。也正是因为如此,朝廷才派苏徯前往桂州协助平叛。这两个例子中的“磷缁”表达出了变化之义,也透露出杜甫对国家形势的关注。

10 盗泉

《水经注·洙水》:“洙水西南流,盗泉水注之,泉出卞城东北,卞山之阴。《尸子》曰:‘孔子至于胜母,暮矣而不宿;过于盗泉,渴矣而不饮;恶其名也。’故《论语撰考谶》曰:‘水名盗泉,仲尼不漱,即斯泉矣。’”[5]201后用“盗泉”喻恶势力,或表示不义之物。白居易在《感鹤》中写到:“饥不啄腐鼠,渴不饮盗泉。”这是白居易为官早期的作品,此时的白居易具有宝剑一样“可使寸寸断,不能绕指柔”(《李都尉古剑》)的品质。此诗借鹤言志,通过描写鹤对“盗泉”之类的邪恶之物避之唯恐不及的行为来刻画自己的高洁。李白在《赠宣城宇文太守兼呈崔侍御》中写道:“回车避朝歌,掩口去盗泉。”诗句用对“盗泉”的厌恶表达李白对宇文太守和崔侍御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高尚品质的赞赏。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沈佺期《移禁司刑》中的“盗泉宁止渴,恶木匪投躯”、李咸用《遣怀》中的“莫饮盗泉水,无为天下先”、郑谷《前寄左省张起居一百言》中的“鬓秃趋荣路,肠焦鄙盗泉”等。

11 丧家狗

《史记·孔子世家》:“孔子适郑,与弟子相失,孔子独立郭东门。郑人或谓子贡曰:‘东门有人,其颡似尧,其项类皋陶,其肩类子产,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丧家之狗。’子贡以实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状,末也。而谓似丧家之狗,然哉!然哉!’”[6]1921后来人们常用“丧家狗”喻失意落魄的窘境。杜甫在《奉赠李八丈判官》中写道:“真成穷辙鲋,或似丧家狗。”这是杜甫晚年流寓潭州时的作品,此时的杜甫远离官场,多年来更多的是靠亲友的接济维持一家老小的生计。而在潭州,他基本得不到亲友的帮助,生活之艰难可想而知。在诗中他将自己比作“丧家狗”,十分形象地写出了自己的窘境,有点摇尾乞怜的味道,读来令人心酸。在《将适吴楚留别章使君留后兼幕府诸公得柳字》中,杜甫亦写道:“昔如纵壑鱼,今如丧家狗。”杜甫再一次自比为“丧家狗”,恰切地写出了杜甫即将离开蜀地与故交分别时惶惶然的心态。类似的例子还有卢仝《冬行三首》(其二)中的“可怜圣明朝,还为丧家狗”,为自己虽然生活在一个圣明的朝代里但失意落魄而感叹。

12 席珍

“席珍”,或名“席上珍”“席上儒”,指的是坐席上的珍宝。《礼记·儒行》:“哀公命席,孔子侍曰:‘儒有席上之珍以待聘,夙夜强学以待问,怀忠信以待举,力行以待取,其自立有如此者。’”[4]297后用以比喻儒者美善的才学。唐代文人对这一典故的运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直接用本意,如李世民《赋得樱桃》中的“昔作园中实,今来席上珍”、杜甫《赠王二十四侍御契四十韵》中的“出入并鞍马,光辉参席珍”、杜甫《寄张十二山人彪三十韵》中的“流转依边徼,逢迎念席珍”等;二是用其比喻义,因其比喻义含义更加深刻,因此用得更多,如李隆基《左丞相说右丞相璟太子乾耀同日上官命宴东堂赐诗》“我有握中璧,双飞席上珍”、李隆基《集贤书院成送张说上集贤学士赐宴得珍字》中的“广学开书院,崇儒引席珍”、杜甫《上韦左相二十韵》中的“岂是池中物,由来席上珍”、杜甫《寄薛三郎中》中的“闻子心甚壮,所遇信席珍”、权德舆《哭刘四尚书》中的“理析寰中妙,儒为席上珍”、权德舆《奉和许阁老酬淮南崔十七端公见寄》中的“自得环中辨,偏推席上儒”、独孤及《三月三日自京到华阴于水亭独酌寄裴六薛八》中的“裴子尘表物,薛侯席上珍”等。

13 朽株

“朽株”,亦作“朽木不可雕”,意即腐烂的木头无法雕刻。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2]48后用以比喻人不可造就或事物和局势败坏而不可救药。元稹《酬乐天东南行诗一百韵》中的“数子皆奇货,唯予独朽株”、王绩《薛记室收过庄见寻率题古意以赠》中的“朽木不可雕,短翮将焉摅”、白居易《病中诗十五首之初病风》中的“朽株难免蠹,空穴易来风”等,都是以“朽株”喻自己之年老,慨叹青春不再。

14 芝兰室

《孔子家语·六本》:“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闻而不知其香,即与之化矣。”[1]187后以喻贤士之所居,亦指助人从善的环境。高适在《同房侍御山园新亭与邢判官同游》中写道:“忝游芝兰室,还对桃李阴。”用“芝兰室”既赞美了山园新亭之美,也赞美了山园主人之贤,同时又是对同游山园的友人房侍御和邢判官的赞美,也透露出了自己的高洁品质。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权德舆《户部王曹长杨考功崔刑部二院长并同钟陵使府之旧因以寄赠又陪郎署喜甚常僚因书所怀且叙所知》中的“宿昔芝兰室,今兹鸳鹭行”、卢纶《书情上大尹十兄》中的“芳室芝兰茂,春蹊桃李开”、郑孺华《赋得生刍一束》中的“芝兰方入室,萧艾莫同途”等。

15 绝编

绝编,亦称“韦编”,语出《史记·孔子世家》:“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曰:‘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6]1937韦,熟牛皮;韦编,用熟牛皮绳把竹简编联起来;三,概数,表示多次;绝,断。孔子为读《易》而多次翻断了牛皮带子的简。后用以比喻读书勤奋或指绝学。崔日知在《冬日述怀奉呈韦祭酒张左丞兰台名贤》中写道:“孔壁采遗篆,周韦考绝编。”全诗都是在向一些前辈描述自己学习之艰辛与刻苦,用孔子的“绝编”之典旨在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类似的例子还有许浑《元处士自洛归宛陵山居见示詹事相公饯行之什因赠》中的“紫霄峰下绝韦编,旧隐相如结袜前”、周弘亮《除夜书情》中的“还伤知候客,花景对韦编”、陆希声《阳羡杂咏十九首讲易台》中的“年逾知命志尤坚,独向青山更绝编”。而在另外两个例子“志业尝探绝编义,风尘虚作弃繻生”(权德舆《送殷卿罢举归淮南旧居》)和“就学缉韦编,铭心对攲器”(权德舆《郊居岁暮因书所怀》)中,“绝编”和“韦编”指的是绝学。

16 鲤庭

《论语·季氏》:“(孔子)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2]188-189鲤,即孔子之子伯鱼。后因以“鲤庭”或“趋庭”谓子承父教,或泛指晚辈受师长教育。李白《送萧三十一之鲁中兼问稚子伯禽》:“高堂倚门望伯鱼,鲁中正是趋庭处。”伯禽是李白唯一的儿子。写此诗时,李白居于江南,而伯禽居于东鲁(今山东济宁市兖州区),当得知朋友萧三十一即将前往鲁中时,李白托对方去看望一下儿子伯禽。李白非常关心伯禽,也对他有很高的期望值,借用“趋庭”之典表现出李白对伯禽的期望是伯禽能够子承父业,也在文学上有所造诣。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刘禹锡《酬郑州权舍人见寄二十韵》中的“鲤庭传事业,鸡树遂翱翔”、姚鹄《送李潜归绵州觐省》中的“谁比趋庭恋,骊珠耀彩衣”、姚鹄《送程秀才下第归蜀》中的“莫滞趋庭恋,荣亲祗待君”、孟郊《子庆诗》中的“凤兮且莫叹,鲤也会闻诗”、张垍《奉和岳州山城》中的“悬榻迎宾下,趋庭学礼闻”、朱湾《逼寒节寄崔七》中的“他日趋庭应问礼,须言陋巷有颜回”、李端《慈恩寺怀旧》中的“鲤庭埋玉树,那忍见门人”、杜甫《送大理封主簿五郎亲事不和却赴通州主簿前阊州贤子余与主簿平章郑氏女子垂欲纳郑氏伯父京书玉女子已许他族亲事遂停》中的“禁脔去东床,趋庭赴北堂”、杨汝士《宴杨仆射新昌里第》中的“文章旧价留鸾掖,桃李新阴在鲤庭”、权德舆《送崔端公郎君入京觐省》中的“过庭若有问,一为说漳滨”、赵嘏《送友人郑州归觐》中的“为有趋庭恋,应忘道路赊”、钱起《登刘宾客高斋》中的“日陪鲤也趋文苑,谁道门生隔绛纱”、钱起《送田仓曹归觐》中的“节下趋庭处,秋来怀橘情”、钱起《送韦信爱子归觐》中的“借问还珠盈合浦,何如鲤也入庭闱”等等。

17 固穷

“固穷”,意即信守道义,安于贫贱穷困。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2]170晚唐诗人于濆在《富农诗》中写道:“自乐固穷心,天意在何处。”这首诗刻画了一个为富不仁的吝啬鬼形象,诗中的富者“仓中有饱鼠”,而他的西邻有一个“蓬蒿绕环堵”的原宪式人物,二者形成鲜明的对比,于濆长期生活在社会下层,因此这个原宪式人物也可以看成是于濆自己。面对如此巨大的贫富差距,于濆用孔子的“固穷”之典以抒发自己安于贫贱穷困的高洁情怀,也揭露出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张九龄《杂诗五首》(其五)中的“道家贵至柔,儒生何固穷”、李咸用《西门行》中的“君子当固穷,无为仲由滥”、郑谷《深居》中的“吾道有谁同,深居自固穷”等。

18 起予

《论语·八佾》:“子曰:‘起予者,商也,始可与言《诗》已矣。’”[2]26后因用“起予”为启发自己之意。杜甫在《贻华阳柳少府》中写道:“起予幸斑白,因是托子孙。”这是杜甫客居夔州时的作品,题目中的柳少府曾任华阳县尉(少府是县尉的别称),此时卸任客居夔州,两人相聚之时,杜甫听柳少府议论军国大事,深感其肝胆照人,想起“起予”之典,所以想以子孙相托。在另一首诗《赠李八秘书别三十韵》中,杜甫又写道:“触目非论故,新文尚起予。”慨叹所见到的都不是旧交,只有李秘书的新诗尚能给自己启迪。与此类似的例子还有杜甫《秋日荆南送石首薛明府辞满告别奉寄薛尚书颂德叙怀斐然之作三十韵》中的“努力输肝胆,休烦独起予。”权德舆《酬崔千牛四郎早秋见寄》中的“起予览新诗,逸韵凌秋空”、独孤及《答李滁州见寄》中的“终日望君休汝骑,愧无堪报起予篇”、窦常《酬舍弟牟秋日洛阳官舍寄怀十韵》中的“玉立知求己,金声乍起予”、羊士谔《郡中端居有怀袁州王员外使君》中的“青眼真知我,玄谈愧起予”、韩愈《从潮州量移袁州张韶州端公以诗相贺因酬之》中的“将经贵郡烦留客,先惠高文谢起予”等。

总之,唐代诗人熟知有关孔子的诸多典故,并且在自己的诗歌创作中多有接受,这些典故对唐代诗人思想的形成以及人格的塑造也都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杨朝明,宋立林.孔子家语通解[M].济南:齐鲁书社,2009.

[2]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1980.

[3]钱仲联.韩昌黎诗系年集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杨天宇.礼记译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

[5]郦道元.水经注[M].北京:时代文艺出版社,2001.

[6]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63.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914(2016)03-0092-06

收稿日期:2016-02-22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12CWXJ11)。

作者简介:于年湖(1971—),男,山东海阳市人,烟台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唐宋文学。

Reception of Confucius by the Tang Dynasty Poet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Allusions

YU Nianhu
(School of Literature,Yantai University,Yantai 264005,Shandong,China)

Abstract:Confucianism led by Confucius and Mencius Thoughts is the dominant aspect of the thought of the poets in the Tang Dynasty,which can be fully verified in the literary allusion utilized by the poets in the Tang Dynasty.Plenty of examples are given to illustrate this point.These literary quotations played a very important role in the thought formation and the shaping of the personality of the poets in the Tang Dynasty.

Key words:the poets of the Tang Dynasty;Confucius;allusions

猜你喜欢
用典孔子
孔子请你加入群聊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巧借习总书记用典 丰富思政课内涵
用典与墓志文字考释举隅
习近平用典
漫谈诗词“用典”
古诗文用典功用略谈
用典与格律诗创作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