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大民生报道引领民生新闻突围之路

2016-03-02 05:55任燕萍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百姓关怀民生

任燕萍

(包头日报,内蒙古 包头 014020)

以大民生报道引领民生新闻突围之路

任燕萍

(包头日报,内蒙古 包头 014020)

民生新闻要想走出内容庸俗化、格调低俗化、形式雷同化的困局,必须从理念上完成从“小民生”向“大民生”的转变,不断提高民生新闻的质量。

大民生;民生视角;人文关怀

近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市民阶层的崛起,以关注民生、贴近百姓生活为宗旨的民生新闻逐渐占据城市新闻的主导地位。众多媒体争相开辟具有本土特色的民生新闻版面、专栏,以此来提高自身在新闻传播中的竞争力和吸引力。然而,民生新闻在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内容庸俗化、格调低俗化、形式雷同化等问题。这些问题归结起来就是“大民生”意识不够、零碎化的“小民生”倾向突出。

所谓“小民生”,主要是指新闻报道的着力点过多地放在对百姓生活中柴米油盐、衣食住行等个体案例的关注上,触及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不够。

而“大民生”,则以小见大,报道的着力点更多地关注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国家和地方重要政策及走势等,将百姓生活的“小话题”融入“大政策”背景中,使民生新闻更具深度而有分量。

民生新闻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晚报和90年代中期的都市报。近年来,许多党报也一改严肃面孔,纷纷加入做大做强民生新闻的大军中。经过10多年的长足发展,民生新闻已走过“无心插柳”的自发萌芽状态,进入了“有心栽花”的有意识探索阶段。民生新闻要继续向前发展,就必须让大民生新闻成为民生报道的主流,不断提高民生新闻的质量。只有这样,民生新闻才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走上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那么,民生新闻如何由“小民生”向“大民生”转变?

一、扩大民生报道的视野,挖掘各个领域新闻素材的民生内涵,使民生新闻呈现多视角、多层次,获得更大的施展空间

在民生新闻的采写中,不少记者认为,生活中的家长里短等琐碎小事,老百姓身边的麻烦事、稀奇事就是民生新闻,其实这种理解还没有走出“小民生”的囹圄。民众的冷暖痛痒、喜怒哀乐、酸甜苦辣固然是民生新闻报道的重点,但民生新闻报道不能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上,而应树立“大民生”观念,以更加开阔的视野多层面地关注民生。

例如,“农业丰收”是一条经济新闻,但是秋收后,包头日报记者并没有简单地报道各项收成数据,而是深入旗县区田间地头,走访调查农民们对于市场风险的认识及其抵抗风险的能力,以期引起社会的关注,写出《五问马铃薯卖难》《沙尔沁葡萄种植户的别样一年》《农民武仁东的坎坷之路》《葵花籽引发的一场风波》一系列深度民生报道,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反响。

实际上,较之传统新闻类型,民生新闻在题材的选择上有着更为自由的空间。新闻工作者应当拓宽思路,进一步拓宽选题视角,只要事关百姓切身利益的各种议题,包括经济、文化、科技、社会、体育等各个领域的新闻素材,都可以从民生的角度去解读,这样就能大大拓宽民生题材的新闻空间和报道深度。

二、将党的方针政策解读与民生大众的诉求结合起来,打造主流媒体的公信力,提升民生新闻的高度

曾经有些媒体为了突出民生新闻特色,刻意将民生新闻与时政、经济类新闻区别开来,有人甚至认为,传统的时政类、经济类新闻,不是替老百姓说话,老百姓不爱看。

民生新闻以民生、民情、民意为主要关注点,并不意味着要刻意地排斥时政新闻,“国计”与“民生”从来都是休戚相关的。国家和地方重大的政策法规以及经济发展策略都会对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和心理产生很大的影响。例如,高考政策变动的问题、医疗改革问题、退休养老政策等,都是老百姓关心的重大问题,关键是记者要善于从民生的角度对其进行剖析、解读。

尤其是近年来,我国正处于经济转轨和社会转型期,政府部门颁布的各项政策、法规、消息,与百姓的关系越来越密切。记者应该注重挖掘时政新闻中的民生内涵,有意识地选取一头连着百姓的衣食住行,一头连着党和政府方针政策的问题,将老百姓的“小事”与国家“大政策”结合起来,以这些“大民生”作为背景,来提升民生新闻的高度,扩宽民生新闻的视野。

例如,2014年包头市出台了《包头市大气污染综合治理实施方案》,从传统角度来看,这是一条时政新闻,但是作为空气质量堪忧的重工业城市,这个方案的制定实施,无不牵动着每一个市民的心。记者有必要从民生的角度,对方案制定的措施以及如何落实进行深入解读、诠释,让百姓明白这个措施会给未来城市环境质量带来怎样的影响。这样更有利于措施的贯彻落实,也更能体现新闻“三贴近”原则,更好地为民众服务。

如果说原有的民生新闻更多的是关注百姓的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大民生”则更加强调新闻的导向和介入功能,培养百姓的公众意识,引导百姓更多地对社会问题进行深层思考,从而提高他们参与社会生活和解决社会问题的能力,真正发挥“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

三、在采写中融入真情和责任,以人文关怀来增强民生新闻的感染力

民生新闻之所以深受百姓喜爱,就是因为民生新闻注重人文关怀,能倾听百姓的呼声,成为百姓的代言人。

什么是人文关怀?简单地说,就是关心人、爱护人、尊重人。大民生新闻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在新闻报道中融入人文关怀,用平等、公正的态度对待新闻当事人,做有温度、有感染力的新闻。

新闻的温度来源于媒体人的责任感,更源于媒体人对基层百姓的感情积累。这就要求记者采写民生新闻时,不仅仅是深入基层,走到群众中去,更重要的是,理解基层群众的工作、生活状态,理解他们的所思所想,发自内心地去感受百姓的真情,这样才能写出触及新闻事件本质、打动人心的新闻稿件。

例如,涉及农民工的新闻是民生新闻的重要内容,但是见诸报端的往往是农民工工资遭拖欠等内容。包头日报民生部的记者却将关注的眼光投向“农二代”的生存状况,深入他们的生活中进行采访,关心和体谅他们承受的生活压力和精神负担,写出了《“农二代”的城市路》《回不去的农村,融不入的城市》《乡村的哥的城市梦想》《奋力奔跑,我也能进入新生活》等稿件,以系列报道的形式,呼吁整个社会关注“农二代”的求学、就业等问题,为他们送上关怀和温暖。

比起其他类型的新闻,民生新闻理应更具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彼此关怀的情怀。要提升民生新闻的质量,就必须带着一颗人文关怀之心在选题的策划和采写中融入真情和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打动受众,完成历史赋予媒体人的使命。

G212

A

1674-8883(2016)23-0231-01

任燕萍(1973—),女,内蒙古包头人,本科,副高职称,主任记者,包头日报地方新闻部副主任。

猜你喜欢
百姓关怀民生
不让百姓撇嘴骂
聚焦“三保障” 唱好“民生曲”
百姓记着你
百姓看家“风”
民生之问饱含为民之情
现代就是细枝末节的关怀
“钱随人走”饱含民生期盼
民生锐评
情倾赣鄱 殷殷关怀
珍惜信任 传递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