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生学视角下中国出版文化溯源与思考

2016-03-02 05:55魏俊芳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内部结构图式文化

魏俊芳

(湖北民族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发生学视角下中国出版文化溯源与思考

魏俊芳

(湖北民族学院 文学与传媒学院,湖北 恩施 445000)

本文从春秋战国时期出版文化呈现的特征开始论述,采用逆向追溯和顺向叙述相统一的方法,深入剖析影响出版文化起源与发展的各因素。重点分析出版文化的内涵、特征,以及出版实践活动与出版文化发展的内部结构、外部表现之间的互动关系。

出版文化;文化生态;起源;发展

一、出版文化的内涵

文化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涉及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出版是一种文化活动,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广义的出版文化是指一切与出版相关的文化,包括出版物承载的政治、经济、社会、道德、伦理、制度、法律等内容的大文化。为了便于研究,我们认为出版文化是在编辑、复制、传播精神文化产品的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制度、原则、出版理念、出版价值取向、技法、物件及其传统,出版物承载传播的大文化内容暂不看作出版文化。

出版文化应该包括五个层面:一是出版物承载的与出版活动相关的原则、出版理念、传统等精神内容;二是相关出版人员对出版工作的认知、态度、情感、职业道德、职业素养等;三是出版机构的组织结构、出版原则、出版制度等;四是每一个时代、阶段出版活动中的编辑理念、编辑方法、编辑价值取向、传统、技法等;五是参与出版实践活动的物质实体,包括人工创造的符号载体、机器设备,编辑出版人员、出版物、出版机构等。

二、春秋战国时期出版文化的特征

(一)务实的编辑目的

西周后期,社会急剧变革,各个诸侯国为了生存,纷纷变革,励精图治,人的力量在社会变革中越来越重要,人文主义思想兴起。各个阶级为了改变现状,纷纷对改造社会,阐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在这种情况下,大量面对平民现实生活的著作相继问世,《论语·先进》云:“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很多文献都在讲述为政之道,如何“王天下”的问题,孔子说:“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1]法家主张:“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就完全抛弃了历史与文化传统,将目光紧紧盯住现实。

(二)注重传播的编辑标准

这一时期要求“简其余,齐其句,谐其言,而后传之者便矣。”[2]在编辑出版过程中要求文字凝练、结构严谨、容量丰富。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方面是受传统诗歌形式的影响,另一方面,是受社会物质条件的限制,承载文字的绢帛比较昂贵,竹简过于沉重,不便于运输、整理。为了扩大传播范围,创造了新的符号模式,如孔子建构的六种文体,声情并茂的音乐等。

(三)觉醒的编辑意识

周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把君主的庶子推向了民间,他们往往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这为学术下移编辑意识觉醒奠定了社会基础。编辑意识的觉醒表现在编辑活动的逐步独立与编辑主体性的发挥。这一时期不仅有依附朝廷的“史”编著,同时私人著述丰富,官府对编辑活动的垄断被打破,民间藏书现象盛行。商周时期,文献的载体主要是甲骨、青铜器、玉石等。西周后期,传播工具变革,竹简开始普及,为更多的普通人编辑、整理文献提供了可能。《论语》《孟子》《老子》等诸子百家书籍多是由其弟子及再传弟子集体汇集、编辑而成,他们根据社会、文化发展的需要,自主编汇书籍,显示出独立的文化品位。《春秋》记载“晋赵盾弑其君”“齐崔杼弑其君”,被孔子称作“古之良史”的董狐,就具有秉笔直书、刚正不阿的编辑精神。可见,这一时期无论是作者还是编辑都开始独立从事文化建构工作了。

三、出版文化形成与发展的内部机制

出版文化的形成,既不是成因于具有文化意识的主体,也不是起因于已经存在的社会环境和客观物质,而是起源于主体和社会环境互动的过程中。出版文化一般的发展规律是:当文化人出现以后,文化人不断与社会环境、出版文化发生相互作用。在这个过程中,经常会出现他们与出版文化原先内部结构相矛盾的地方,并且文化人和出版文化原先的结构、理念无法对其进行解释。在这种情况下,文化人迫于环境的影响会通过调节自身的内部结构来缓解原先的不平衡,并且通过反思和整合作用于出版文化内部各个结构,这就推动了出版文化的发展,它不是一次性完成的,而是一个循环往复的过程。

西周后期,井田制向私有制转变,宗法制度的瓦解、工商业的发展、大国吞并小国的战争频繁,人们发现原先对甲骨卜辞的编辑方法、编辑技巧、编辑理念已经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新兴的地主和士阶层开始尝试新的编辑技巧,并形成新的编辑理念。孔子强调“志道于文字”才能传播久远,在系统编撰古籍时,创造了“诏、诰、典、谟”之类的尚书文体;风、雅、颂之类的诗歌文体;制度、规定、条例、法令之类的仪礼文体;卜卦、系辞之类的推论性哲理文体,以及按年、月、日记事,传播朝廷信息的新闻文体或朝报文体等。[3]编辑理念注重信息的传播,春秋战国时期的载体技术、复制技术、编辑行为、保存意识、编辑经验、编辑理念、编辑价值取向以及编辑传统的形成,都是经过当时的主体、出版实践活动、社会环境和客观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

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系统中各个要素的量变突破一定界限时必然会导致质变。[4]出版文化是文化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出版文化内部也有很多子系统,子系统中又包含了无数的要素。同时,事物又是普遍联系的,出版文化内部各个子系统、要素与出版文化外部各个系统、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通过不断地对冲、僵持、排斥、挤兑、斗争、整合等形式,会使系统内各个要素结构功能力量和数量的增减打破原先的平衡。出版文化的发展有基本的两极性,也可以说成是两个“力”,一个是维持原先内部结构不变的力,一个是由于受到刺激试图改变内部结构的“力”,这两种“力”联系着社会环境和实践并随着它们的改变而改变。

我们可以根据皮亚杰的认识发生论来分析出版文化发展中存在的这种“力”,他在分析认识形成、发展的内部机制时曾用图式(scheme)、同化(assimilation)、顺应(acclimation)、平衡(equilibrium)四个概念来具体说明。[5]“图式”可以看成出版文化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不断形成的内部结构。出版文化的功能结构包括两个图式,分别是出版文化自身为适应客观环境的变化,协调其内部功能结构图式和外部行为图式。外部行为图式是内部结构功能图式的外部表现。“平衡”可以看成一种动态的过程,即出版文化将感受到的刺激整合到原有图式的过程。“同化”是出版文化在与环境发生作用时,试图维护内部结构功能的稳定性所出现的一种能动。随着人们对新的社会存在的认识不断加深,同化是一个量变的过程,通过长期的互动,出版文化内部结构功能不断丰富。例如,“史”在中国文化的发展与编辑出版活动中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夏商时期编辑活动由被称为“史”的特权阶层实施,书籍编写、收藏、使用的权力都集中在史官手中。编辑活动就更多地受到特权阶层利益的影响,自觉或不自觉地倾向于“王事”、倾向于“政治”。所以,编辑的目的是记录王室贵胄的言行、功臣大将的伟业,传播国家确立的文学经典,以及必需的历书、医书等。春秋后,随着周王室的衰微、诸侯国的强大、工商业的发展、士阶层的崛起,开始出版大量涉及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农业等相关的著作。早期文献的内容是图书与档案混在一起,内容以鬼神术数为主,多为卜辞及帝王的言行记录,传播范围十分有限。西周后期战争频繁,小国的知识分子流落民间,社会环境发生变化,《论语·微子》记录了鲁国乐官四处流散的情况:“大师挚适齐,亚饭干适楚,三饭缭适蔡,四饭缺适秦。”大夫、庶士、家臣等社会边缘阶层崛起,成为社会的中心,代表新兴地主阶级的士阶层纷纷著书立说,编辑整理古书、原始文献。出版文化主体的变动,就是出版文化内部结构功能的变化,从而引起编辑传统、编辑理念、编辑目的改变。西周后期,社会环境的新变化打破了原先出版文化内部结构功能之间的平衡,出版文化通过协调内部功能与外部行为以适应新的环境,这个过程就是出版文化发展的过程。

四、结语

任何文化都有它的起源以及发展的内部机制和规律。作为大文化系统中的子文化——出版文化,也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形态。发生学对事物进行研究,通常从探讨事物的起源入手,注重对事物发展的每个阶段进行动态分析。西周后期到战国后期,出版文化的发展表现在新符号载体的出现、简牍的制度确立、开放的编辑理念、多元的出版价值、务实的出版传统等方面,各家的学术和主张得到广泛传播,一批影响中华文明走向的文化经典得以出版、保存,《论语》《孟子》《中庸》《道德经》《韩非子》《考工记》《黄帝内经》《山海经》等相继问世。探析出版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不仅对构建当下出版文化具有重要的意义,为我国传统媒体转型和新闻教育提供理论指导,而且对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 王超.论语[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社,2015:15.

[2] 周月亮.中国古代文化传播史[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73.

[3] 王振铎,赵运通.编辑学原理论[M].北京:中国书籍出版社,2004:285.

[4] 李秀林,王于,李淮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94.

[5] 皮亚杰.发生认识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17-19.

G230

A

1674-8883(2016)23-0249-01

猜你喜欢
内部结构图式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山东汉画像石铺首衔环鱼组合图式研究
一种含内部结构的水下圆柱壳振动声辐射计算方法
盾构隧道内部结构全预制方案探讨
谁远谁近?
图式思维在现代室内装饰设计中的应用
COREX竖炉内部结构对物料运动影响的物理模拟
从驱动-路径图式看“V+上/下”的对称与不对称
审美心理图式与文学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