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人”视角与特质:政法院校新媒体突围路径

2016-03-02 05:55劳纯燕郑晓军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政法微信法律

劳纯燕 郑晓军

(浙江工业大学 法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法律人”视角与特质:政法院校新媒体突围路径

劳纯燕 郑晓军

(浙江工业大学 法学院,浙江 杭州 310023)

新媒体时代下,高校内各机关部门、各学院、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等都积极运营微信、微博等新媒体平台,抢占新媒体舆论场。对于政法院校来说,应基于“法律人”视角与特质,通过内容凸显“法律属性”,提供线上法律援助服务,打造独具特色的法律文化与品牌,以及搭建与其他院校信息桥梁等路径,提升政法院校新媒体平台的核心竞争力,实现突围。

政法院校;新媒体;法律属性

“互联网+”时代下,以微信、微博等代表的新媒体平台已经成为重要的宣传阵地。《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对新媒体领域下高校宣传工作提出了系统的要求和部署,各大高校也逐步推出各类新媒体平台革新宣传工作。政法院校避免新媒体同质化发展,提升平台竞争力,迎接其他院校新媒体的严峻挑战,极具现实意义。

一、政法院校新媒体的困境检视

(一)外部环境:处于“新媒体过剩”时期

新媒体时代下,微信、微博等新媒体成为各院校的宣传工作新平台,高校内各机关部门、各学院、学生会、研究生会、社团等都积极抢占新媒体舆论场。随着高校学生选择的空间越来越大,对某一媒体平台依赖性有减少的趋势。目前,各高校新媒体平台发展强劲,给政法院校新媒体造成了巨大冲击。

(二)内部环境:发展模式传统化

1.政法院校对微信公众平台认同度不高。尽管在现实中,政法院校大都拥有微信订阅号,但对微信公众平台的重视程度仍较低。从政法院校微信运营团队来看,平台大多由学院基层团委、社团组织等非官方化组织运营,学院办公室等官方机构没有过多参与。由此可见,与同属于人文社科类的人文院校相比,政法院校对新媒体平台的认同度和支持度滞后,多持“不看好”态度,在态度上比较模糊。另外,从实际阅读量、点赞量和WCI数据等来看,政法院校新媒体与其他优秀的新媒体差距甚远。

2.新媒体平台内容对“粉丝”缺乏吸引力。订阅用户数是新媒体平台运营态势最直观的结果。目前,大多数政法院校微信平台师生关注率都比较低,且其他院校学生几乎不会对其进行关注。归根结底,是大多数政法院校新媒体平台仍扮演着“信息搬运工”的传统媒体角色,推送的内容与其他院校推送的内容雷同,没有表现出明显特色化与差异化发展的特征,推送的内容大多是学校或学院内部新闻,缺乏吸引力。

二、政法院校新媒体突围路径分析

政法院校新媒体相比高校官微、团委、学生会等其他媒体,在信息量、娱乐性、贴近性等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但是作为政法院校新媒体,也有其他组织新媒体没有的一大优势——法律专业性,这不仅是政法院校新媒体必须承认的“法律人”的身份事实,也是区别于其他新媒体的重要特征,更是提升政法院校新媒体核心竞争力的一大利剑。在“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政法院校要善于利用这一优势,专注法律内容生产和强化法律服务,以法科知识作为强有力的后盾发展新媒体平台,打造政法院校新媒体品牌,走出新媒体发展困境。

(一)专业发展:内容凸显“法律属性”

卓越法律人才培养是政法院校培养人才的目标。政法院校新媒体既是学院品牌塑造的媒介,也是面向法科生的法学专业教育的知识媒介。政法院校新媒体建设要紧扣“卓越法律人才教育培养计划”这一目标进行内容、话语和形式设计,植入法学人才培养元素和法学特色教育活动,将新媒体平台打造成为“第二法学课堂”。

(二)服务发展:提供线上法律援助服务

政法院校新媒体需要强化服务,秉承“以所学回报社会,让人人享有正义”的宗旨,以免费的线上法律援助满足社会群体的法律需求,从而吸引用户订阅新媒体账号。对于社会群体在新媒体后台的留言,政法院校新媒体运营团队应及时获取,第一时间进行解答并反馈给微信订阅用户。通过由政法院校师生组成的线上法律援助团队,为社会不特定群体进行普法宣传教育、提供生活中法律咨询解答,与微信粉丝形成互动,增加政法院校新媒体粉丝黏性。这样既达到了宣传法律、普及法律的目的,也为政法院校新媒体吸引了大批粉丝,同时也有助于政法院校社会美誉度的提升。

(三)特色发展:打造特色法律文化与品牌

政法院校应发挥自身资源优势,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文化品牌,营造法律文化氛围。首先,政法院校新媒体平台不应与高校其他新媒体平台拼信息量,而要以特色取胜。而这种特色,即法律知识。对于高校内发生的事件,通过法学的专业分析,挖掘事件背后的法律深度,用法律说话。其次,作为高校内部独家法治媒体报道者,对热点事件应给予权威性的解读,形成公信力,从而发挥高校内部舆情引导作用。最后,政法院校新媒体平台要树立全体法科生参与的运营思路,增强法科生的主体意识,吸纳法科生组建运营团队,“众筹”新闻进行法律解读。

(四)社群发展:搭建与其他院校信息桥梁

政法院校要基于高校青年共同的兴趣,利用法律人人“相关性”特征,在新媒体平台上与其他院校学生形成互动和交流,依托法科生人际关系,让政法院校新媒体平台进行社群化传播,形成法科生归属感,促进政法院校新媒体平台成为高校内不同学院法律信息传递的桥梁。

三、结语

新媒体时代下,政法院校要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充分发挥法学专业优势,特色发展,变革创新,应对其他院校新媒体的挑战,开辟政法院校新媒体突围路径。总之,政法院校要通过专业发展、服务发展、特色发展和社群发展等模式,通过新媒体宣传,增强政法院校的影响力,从而进一步推动政法院校法学学科建设。

[1] 杜洪宇,王奇.“依法治国”大背景下的法治新媒体大有可为[J].记者摇篮,2016(9):37-38.

[2] 赵越.高校微信公众平台运营状况分析[D].沈阳:辽宁大学,2015.

[3] 刘佳,陈培璐.“微时代”背景下高校共青团微信建设现状与思考——以湖北省7所高校共青团微信为例[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22.

G206.2

A

1674-8883(2016)23-0281-01

劳纯燕(1986—),女,浙江龙游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郑晓军(1996—),男,浙江温州人,研究方向:传媒与法律。

猜你喜欢
政法微信法律
办实事解难题 努力提升政法工作质效
法律解释与自然法
政法科技创新支撑社会治理 赋能平安中国建设——国家政法智能化技术创新中心在京揭牌
드라마 ‘인민의 이름으로’
微信
让人死亡的法律
“互助献血”质疑声背后的法律困惑
微信
微信
让法律做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