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有企业报的发展、困境与对策分析
——以《LYT报》为例

2016-03-02 05:55吴晨琛
新闻研究导刊 2016年23期
关键词:报纸企业

吴晨琛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 拖拉机报社,河南 洛阳 471004)

国有企业报的发展、困境与对策分析
——以《LYT报》为例

吴晨琛

(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 拖拉机报社,河南 洛阳 471004)

《LYT报》创刊于20世纪50年代,其发展变化是我国特大型国有企业报的一个重要样本。笔者分析了《LYT报》从企业内部报纸转为公开报纸、从“吃皇粮”到“市场化”的嬗变,以及企业报市场化探索中的困境和新媒体带来的冲击。以《LYT报》为代表的企业报要想在新媒体环境下保持生机和活力,必须既保持好本色又积极转型,坚持贴近工人群众、贴近市场和用户、利用好新媒体三大原则。

企业报;功能;困境;新媒体;转型

一、LYT企业及《LYT报》简介

LYT是一家特大型国有生产制造企业,始建于1955年,地处我国中部工业城市洛阳,是建国初期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兴建的156项重点工程之一,在我国机械制造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经过60余年的发展,LYT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巨大变革,是我国特大型国有企业创业成长、改革发展的一个重要样本。

早在1954年10月,LYT还处在筹备时期,它的宣传刊物《工作通讯》就已创刊。《工作通讯》于1957年1月更名为《LYT报》,是总厂党委机关报,承担着企业意志传声器、宣传企业文化、服务工人群众的作用。截至2016年10月,共出版6084期。自创刊以来,它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建厂60年来改革发展的重大事件,多次荣获国家级及省级优秀企业报奖,在全国企业报中享有较高的知名度。

二、《LYT报》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功能属性

《LYT报》60余年的发展历程有两个大的发展阶段,即企业内部报纸时期和公开报纸时期。20世纪90年代,LYT经历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大变革,在企业深度调整的过程中,报社由职能部门改制为经营单位,《LYT报》的功能也由单一的新闻宣传转变为“新闻宣传+经营”双轮驱动。

(一)1954年~1992年企业内部报纸时期

在这一时期,《LYT报》属于企业内部报纸,是总厂党委机关报。报社隶属于总厂党委宣传部,与生产部门相区别,报社属于职能部门,经费由总厂拨付。笔者把这一时期分为创刊初期、“文革”时期、复刊后高速发展期三个阶段。

1. 1954年~1966年。在创刊初期,《LYT报》的主要任务是宣传贯彻党的方针政策和厂党委决议,报道生产方面的消息,表彰好人好事,以及介绍一些有关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等。[1]这一阶段,其出版量在3000份左右。

建厂初期的《LTY报》是一支“文化黏合剂”。LYT数量庞大的工人并不是本地人,他们是由于建厂的需要从全国各地调集而来的,这是建国初期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典型景观。当时,与厂区同时建设的还有大批的生活、文化和商业设施,脱离故土、素不相识的大批人口在这片土地上扎根。《LYT报》在厂区和生活区广泛发行,对“移植”来的工人群众的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起着积极作用。

2. 1966年~1978年。受“文化大革命”的影响和破坏,从1966年底到1978年中,《LYT报》处于停刊状态。

3. 1978年~1992年。1978年7月1日,《LYT报》复刊。这是《LYT报》作为内部报纸发展速度最快的阶段。1984年底,出版量增至6200份,采编人员达到21人。[1]1985年,《LYT报》由周二刊改为周三刊。

(二)1992年以后公开报纸时期

1992年7月1日,《LYT报》正式编入国内统一刊号序列,同年9月,报社正式开展广告业务,这标志着《LYT报》从企业内部报纸转向公开报纸。从国家经济和企业发展的大背景看,国有企业在1992年前后正经历着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巨大变革,随着企业的深度调整,报社在1998年由职能部门改制为经营单位。《LYT报》在改革和转型的道路上有成绩,也有曲折。笔者以1998年改制为界,将这一时期分为市场化探索和实现市场化两个阶段。

1. 1992年~1998年。《LYT报》开始探索从企业内部报纸向公开报纸的转型。这一阶段,报社仍是隶属于企业党委宣传部的职能部门,主要经费由企业拨付。报社对采编业务进行了调整,在此基础上,1996年7月,《LYT报》新增了一期专刊,全国发行,独立运作,自负盈亏,退出“吃皇粮”机制,这标志着《LYT报》开始尝试走向市场。[2]

而1996年之后的两年,正是国家对企业报大力整顿、多数报纸被淘汰的时期。这一年的12月,新闻出版署发出《关于报业治理工作的通知》,明确提出,用两年时间全部取消内部报纸。根据规定,对持有国内统一刊号的企业报,质量好的可分批转为公开报纸,质量差的则被淘汰。经过一系列的压缩和整顿,到1998年底,全国只剩下120多家公开发行的企业报。[3]

在这种大背景下,《LYT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在河南省报纸质量检测评定中,被审定为一级报纸,多名采编人员被评为省、市乃至全国优秀新闻工作者。这些成绩说明,《LYT报》是企业报中的翘楚。

然而,它的生存危机也在这一阶段开始显现出来。一方面,这一时期的LYT正处在从计划走向市场的深度调整期,无力负担新闻宣传方面的投入;另一方面,报社各部门活力不强,虽进行了市场化的初步探索,但受固有观念、模式的限制,以及人员不流动、设备老化等因素的影响,广告业务不振。

2. 1998年以后。1998年11月,经过改制,报社从企业职能部门中脱离出来,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实现了由企业机关向经营单位的转变。《LYT报》在新闻报道内容上实现了从单一简报式报道向多元化转变;在经营业务上,实现了由封闭式向开放式转变。同时,改革了工资分配制度,采编人员按有效劳动计算绩效工资。2002年,创刊48年的《LYT报》成功实现了自办发行。

《LYT报》采取“新闻宣传+经营”双轮驱动的模式,在新闻宣传上接受企业党委的领导和监督。与此同时,报社作为一个经营单位,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经费来源有四种:订阅,主要是企业内部单位和企业社区群众;形象宣传,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单位及供应商;广告,主要是企业周边商家;企业拨款,由于文化单位的特殊性,《LYT报》仍发挥着党委机关报的重要职能,企业按年度拨付一定的经费。

三、《LYT报》“双轮”模式遇到的问题

近年来,《LYT报》“新闻宣传+经营”双轮驱动的模式受到了空前的挑战。

在新闻宣传方面,《LYT报》在工人群众中的影响力下降。笔者通过发放问卷的形式,对《LYT报》的阅读情况作了调查。调查结果显示:第一,建厂初期厂报宣传阵地的作用在减弱。只有不到30%的员工能够经常阅读,有13%的员工表示“见不到报纸”,据笔者了解到的情况,报纸经常被堆放在办公室,没有下发到车间班组。第二,文化黏合的作用几乎丧失。员工的参与度低,在参加调查的员工中,只有3%投过稿,有58%表示没有时间或不知道投稿渠道,有14%表示“不感兴趣”,不少稿件是上下级宣传部门相互传递的产物。因而能反映出基层职工群众工作状态、思想情感的内容少之又少,稿件来源不足、不接地气、缺乏真情实感成为普遍现象。

在对新媒体的调查中,几乎所有参与调查的员工都欢迎并希望使用新媒体,并表现出一定的参与热情。例如,有38%的员工表示微信开通后“我可以对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参与讨论和活动”“我有问题可以直接和编辑记者对话”“我投稿更方便”。但同时,多数员工认为应该保留纸质报。

笔者通过访谈的形式对一线员工进行了访问。在栏目上,员工关注最多的是集团和自己所在单位的新闻,最喜欢的前三个栏目,依次是“产品市场”“管理文化”“生活百科”。报纸上虽然设置了相关的栏目或话题,都存在不是原创、没有观点、不系统等问题,总之没有形成品牌和特色。

在经营方面,新媒体的出现和广泛应用分去了很大一块市场蛋糕,《LYT报》收入锐减。2015年年中,《LYT报》改为周一刊。报纸内容的萎缩又反过来加剧了经营的困难。在《LYT报》的发展历史中,仅在1954年~1957年的创刊初期为周一刊,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是周二刊,1985年曾改为周三刊,2010年回归周二刊。可见,2015年的减刊是《LYT报》发展中的一个低点,也是企业报遭遇新媒体冲击后必然要经历的一个阵痛期。

此外,企业拨付经费的减少也加剧了经营困难。近年来,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对报纸拨付的经费呈逐渐减少的趋势。

在管理上,以经济效益作为考核指标的模式在一定时期和范围内激发了《LYT报》的活力。但由于经济指标是对管理者的唯一硬性考核指标,使得管理者对稿件的要求放松。对采编人员按有效劳动计算绩效工资的考核方式,只有“量”的计算,很少“质”的评比,使得采编人员在稿件处理上重“量”不重“质”。这些因素造成了报纸质量下降,可读性不强。

笔者认为,“新闻宣传+经营”双轮驱动的模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适应了经济社会和企业变革的需要,让脱离机关后的《LYT报》增加了活力,获得了发展。但它的弊端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充分暴露了出来。首先,作为企业党委机关报,它必须具有服务工人群众的“普惠性”,而作为一个经营实体,它又具有市场的“逐利性”,在《LYT报》艰难地寻找平衡的过程中,“软”的报纸质量常常让位于“硬”的经济指标。其次,作为行业报,《LYT报》的受众只能是特定人群,虽然获得刊号后成为公开报纸,但其发行量无法赶超大众报刊,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最后,新媒体的出现不仅严重冲击了广告业务,其传播及时、广泛、生动等优势也使供应商不再依赖《LYT报》的行业影响力进行形象宣传,报纸经营困难加剧。在上述多重因素的作用下,《LYT报》新闻宣传和经营的双重功能都受到了削弱。

四、在坚守中创新

《LYT报》创刊于20世纪50年代,其60年的发展变化是我国企业报的一个重要样本。在新媒体兴起、纸媒或落寞或死亡的现实环境下,企业报要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生存发展的道路,笔者认为,必须坚持以下三大原则:第一,坚守阵地,保持本色,贴近工人群众。第二,贴近市场和用户,开发外刊。第三,勇于变革,利用好新媒体。

(一)在栏目创新上大胆探索实践,打造工人群众喜闻乐见的品牌特色栏目

无论时代怎样变化,《LYT报》作为一份国有企业报,其服务工人群众的根本属性不能变,这一点与民营、私营企业有着本质区别。如果因为片面追求经济效益,报纸质量不能保证,不能受到工人群众的欢迎和喜爱,国有企业报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一方面,采编人员应多跑一线,多采写工人群众的工作、生活状态,让稿件接地气;从产品、市场、管理、文化等员工喜欢的栏目中,多挖掘话题,创新形式,打造出特色和品牌,增加内容的含金量。

另一方面,要改革评价机制。文化是难以量化的,不应把经济指标作为考核管理者的唯一指标,可开展管理者、读者、同行业间多层次的评报活动,将报纸质量作为评价管理者的一项重要标准;要鼓励采编人员进行栏目创新,写出具有思想性和可读性的稿件,发挥纸媒原创、独家、深度的优势;此外,还要开展业务培训,提高采编人员的业务能力和业务素养。

同时,要密切联系工人群众,通过多种渠道鼓励员工积极投稿、建言献策,发挥出企业报舆论阵地、文化高地的作用。

(二)细分服务对象,开发权威性的外部刊物

在诞生初期,企业报就有外树品牌、联络经销商和用户的作用。《中国早期企业报的出版与功能》一文提到,近代企业家们“纷纷利用企业专刊这一舆论工具,发表和刊载对企业和品牌有利的见解和主张,从国家命运到行业发展,从技术进步到各界匡扶,使企业内外互通消息,以促经营,加深经销商、消费者等对企业的认识”,“社会外界也将企业报作为企业的一部分,视为企业品牌文化和精神的凝结”。[4]

在我国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过程中,LYT成功实现了由生产型企业向生产经营型企业的转型。但《LYT报》的内容制作却始终局限在企业内部和社区,虽然也尝试过市场专刊,但都浅尝辄止。

要在对内服务好工人群众的基础上,开发出外部刊物,把服务对象延伸至如今遍布全球的经销商和终端用户。要对经销商和终端用户的需求开展广泛而扎实的调研,建立用户档案库,利用企业在行业内的知名度,制作出品牌宣传、市场分析、行业交流等特色栏目,打造出农机领域具有一定权威性和影响力的外部刊物。

(三)利用好新媒体手段

微信等新媒体是大势所趋。笔者认为,在现阶段,应在保留纸质报的基础上,开发出《LYT报》的微信平台。纸质报具有深度、特色、独家、权威的优势,微信具有及时、广泛、互动、信息量大的优势,二者相互补充,可相得益彰。

在微信上定期、及时地推送企业新闻和产品信息,集文字、声音、视频于一体。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好微信的互动和服务两大功能。用户可通过微信咨询企业服务、产品信息等内容,并参与话题讨论、发表作品等;同时,为用户提供补贴政策、行业信息、农机农技知识等方面的服务,开发出有特色的知识服务和文化服务项目,并积极探索盈利模式,实现从免费到付费的转变。

[1] 赵毅,刘明,段国栋,等.一拖厂志(1953-1984)[M].洛阳:第一拖拉机制造厂厂志总编辑室,1985:237-238.

[2] 王二龙,刘永乐,田鹏,等.中国一拖志(1985-2010)(上下卷)[M].洛阳:《中国一拖志》编审委员会,2015:565.

[3] 肖红丹.我国企业报刊的发展历程与趋势研究[D].山东大学,2014:33.

[4] 杜艳艳,袁宏伟.中国早期企业报的出版与功能[J].中国出版,2013(11):65-68.

[5] 殷照玲.大型国有企业单位制社区空间变迁的个案研究——以中西部地区大型国有企业LYT为例[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2.

[6] 张波.让“行业”变“专业”——以《中国公路》为例剖析行业期刊生存之路[J].传媒,2016(10):24-25.

[7] 徐继宏,王江红,宋杰.探索新媒体时代企业报的转型创新模式[J].传媒评论,2015(5):44-46.

[8] 谢耀军.让企业报厚重起来[J].新闻与写作,2013(6):88-89.

G215

A

1674-8883(2016)23-0291-02

猜你喜欢
报纸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企业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报纸
卖报纸
可以吃的报纸
卖报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