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撤点并校”开始回归理性

2016-03-02 07:05
教育·综合视线 2016年6期
关键词:教学点书法农村

为了优化农村教育资源的配置,2001年起,我国农村中小学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撤点并校。在重新布局的短短几年中,农村中小学的数量骤减,一些问题逐渐暴露:城镇学校班级规模增大,管理遭遇“瓶颈”;学生上下学途中潜在的安全隐患;乡镇学校基础设施建设不完善;寄宿制度引发一系列新问题;家长经济压力加大,学生辍学现象加剧等。几年后,“撤点并校”带来的问题引起社会的关注。《教育部2012年工作要点》指出:要“审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坚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从这一点上来看,无论是“村村办校”还是“撤点并校”,只有回归理性,才能对症下药,找到农村中小学发展的出路。

“撤点并校”问题多

相关数据显示,从1998年到2007年这10年间,我国学校数量减少了47.5%。“快”,既说明了农村教育改革的彻底性,也反映出一定的盲目性。“撤点并校”如此之快,生源减少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原因;但更多的是,不少地方一味追求速度,片面实行“一刀切”的政策,忽视了当地的实际情况,忽略了农村教学改革的质量。

“撤点并校”以后,很多乡镇学校还没有做好准备,就开始大量吸纳周边村落的学生,学生规模上来了,班容量大了,可相应的软硬件设施跟不上,师资跟不上,学校管理跟不上,重重阻力压得乡镇学校喘不过气来。同时,许多孩子不得不舍近求远,去离家很远的乡镇学校上学,上下学途中潜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很多家长不放心,开始接送孩子,无形中增加了家长的负担。

农村学校“寄宿制”很大程度上是“撤点并校”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孩子们上学远的问题,缓解了部分学生上下学安全问题,但也衍生出很多问题。由于“撤点并校”速度太快,许多乡镇学校的宿舍、医疗、卫生、餐厅等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完善,学生的生活、学习条件无法很快得以改善。再加上师资缺乏,乡镇学校管理难度加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无法得以保障。

有专家指出:“撤点并校”政策的实施,并没有对降低我国义务教育阶段的辍学率做出贡献,而是起了反作用。截止2011年,我国小学辍学率从2008年的5.99‰上升到8.22‰,这意味着每年约有80万至90万名农村小学生辍学。撤点并校后,学生上学的交通费用、住宿产生的相关费用以及部分家长陪读增加的家庭支出,让很多本来拮据的家庭更是雪上加霜。在各种支出的“恐吓”下,很多学生不得不选择退学,来减轻家庭压力。

“校点能不撤的就不要撤,一方面方便学生、方便家长;另一方面,村小学常常是一个村落的中心和文化载体,没了村小,许多村子就没有了灵魂。”一位学生家长这样说。由此可见,学校在农村的意义并不是单纯的知识的传播场所,“撤并村校”后,许多村小都闲置下来,有的甚至成为村里的储物库。村落文化慢慢淡化,带来的是深层的乡村文化断裂和乡土认同的迷失。

该调整的还是要调整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国农村几乎“村村有小学,乡乡有学校”,为学生上学提供方便。“撤点并校”最初始于上世纪90年代,当时仅是撤掉人口较少的农村四年级以下的教学点,合并到人口相对较多的农村完小,称为中心校。

2001年是中国农村教育的节点。这一年,国务院印发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要“因地制宜调整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撤点并校”便被正式提上日程。按照政策制定时的构想,农村中小学应该是“按照小学就近入学、初中相对集中、优化教育资源配置的原则,合理规划和调整学校布局”。这样做的好处是农村教育资源得以优化。同时,还提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要在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的前提下适当合并,在交通不便的地区仍需保留必要的教学点,防止因布局调整造成学生辍学。学校布局调整要与危房改造、规范学制、城镇化发展、移民搬迁等统筹规划。调整后的校舍等资产要保证用于发展教育事业。在有需要又有条件的地方,可举办寄宿制学校。”文件下发的初衷是好的,也明确了目的,就是要更好地发展农村教育。

2002年,国务院印发了《关于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的通知》,提出要建立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保证农村义务教育投入;2003年,财政部出台了《中小学布局调整专项资金管理办法》,进一步推动了农村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可随着“撤点并校”的开展,一些政策在落实过程中脱离了实际,偏离了方向,很多问题逐渐暴露并凸显,阻碍了我国农村中小学教育的发展。

当然,在“撤点并校”政策实施过程中,政府也看到了政策实施的漏洞,并作出了及时调整。2006年《义务教育法》修订颁行,明确规定义务教育阶段不收取学杂费。2007年初,全国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全部免交学杂费,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学生家庭的经济压力,学生辍学情况得到明显改善;半年后,全国农村义务教育又免收教科书费,这项政策使得全国1.5亿中小学生受益。相关报道称,免除学杂费后,平均每个小学生年减负140元,初中生年减负180元,贫困寄宿生可减负500元。2011年,国家启动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首先以特殊困难地区为试点展开,按照每生每天3元的标准,为试点的在校生提供营养膳食补助。

2012年,教育部提出:要“坚持办好必要的村小和教学点,审慎推进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9月,国务院办公厅下发了《关于规范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调整的意见》,提出要“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就近入学,努力满足农村适龄儿童少年就近接受良好义务教育需求”。至此,轰轰烈烈的“撤点并校”布局改革,终于放慢了脚步,农村教育改革又回归了理性。

因地制为农村学校松绑

“撤点并校”的大浪潮已经过去,接下来的农村教育怎么办?怎样才能协调好农村中小学生就近入学和接受良好义务教育之间的矛盾呢?农村教育怎样发展才能更好呢?有专家指出,每个地方的实际不同,应因地制宜搞改革,农村教育才能朝好的法相发展。

四川省宜宾翠屏区有村级学校58所,200人以下的小规模学校有38所。让小规模学校“小而美”是翠屏区建设农村学校的目标。对于撤点并校,翠屏区觉醒较早,从2005年开始“紧急刹车”,按照学生上学单程距离控制在3公里范围之内,设立学校或教学点。营养改造计划升级中,小规模学校优先。让农村小型学校“小而强”是翠屏区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凡是符合引进条件的教师,翠屏区则常年充实,常年引进。近几年,翠屏区农村学校补给教师308名。政府还专门对农村教师每月给予200元到400元不等的奖励。教师职称评定方面,农村累积工作20年以上的教师,在评定中高级职称时不占指标。坚持各项举措的同步实施,使翠屏区的农村教育冲破桎梏,合理规划,稳步发展。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刘云彬教授指出:“小意味着紧密,小可以形成一个共同体,可以形成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以及教师和教师之间一个非常紧密互动的共同体,可以进行丰富的情感教育。”

“农村不能简单地按照师生配比配置教师,即使农村的师生比高一点,每个孩子平均的教育经费投入比城里的孩子还是少很多。”一位乡村教师认为。师资配置只是一个方面。最近几年,一些村小开始自谋出路,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的好路子。

山西省吕梁市中阳县武家庄小学是一所山村小学,学校有教学班6个,附设幼儿班3个,教职工23人,其中专任教师18人,学生265人,是一所名副其实的“撤点并校”寄宿制完全小学。这所不起眼的小学校却常年开展多项校园文化活动,除了校门口经常更换的班级板报、少先队橱窗,墙壁上色彩艳丽的学生画作、每年一次的简易运动会、学习雷锋活动、植树活动等常规项目外,最亮眼的就数规范写字的特色班。把“书法特色”教育作为学校教育的一部分,对于武家庄小学来说是困难重重。开设书法课之初,学校没有专职的书法老师,于是学校就自己培养老师,语文老师教毛笔字,数学老师教钢笔字,通过学校组织的书法讲座和统一观看书法课实录,从最基本的书法知识入手,学习书法知识。培养出了自己的书法老师,紧接着,学校就制定了严密的《书法教学工作计划》和《书法教学的实施方案》,书法课便顺理成章地走进了孩子们的课堂。现在,学校每个班每天都一节书法课,孩子们的书法一天比一天写得好。在农村,这样的小学比比皆是。师资力量不足,一名老师兼任几个学科的教学是目前最实际的办法。

在甘肃临洮县,一些农村小规模学校开始同时安排两三个班的同学一起上音、美、体课。临洮县教育局小学教研室主任毛朝辉说:“两三个班的学生一起画画、唱歌、做游戏,气氛也好。英语实施复式教学,可以发挥高年级学生‘小老师的作用,所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教师的负担。”

兰州大学教育学院孙冬梅教授认为,以学科为主提升复式教学教师专业成长的做法是值得肯定的。音、体、美等小学科教学时小规模学校的弱项,很多小学只是写在课程表上,根本无法开课。所以,从小学科入手,打造全科型的教师,来提升小规模学校的师资力量具有带动意义。

农业兴,则中国兴;农村教育兴,则中国教育兴!随着“撤点并校”政策的终止,对待农村教育这个问题上也应更加理性。“农村撤点并校是客观需要,总体是好的,但在撤并过程中出现操之过急的情况,有些应当保留的教学点没保留。教育部要求在没有做好规划之前,暂时停下来,并不是说这件事做错了。”教育部部长袁仁贵如是说。

猜你喜欢
教学点书法农村
教学点如何由“痛点”变“亮点”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诗书画苑
《新农村》乡村文艺家联盟
浅谈如何提高农村小学教学点的教学质量
书法等
新农村 新一辈
图说书法(三十九)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做好村小学和教学点经费保障工作的通知
赣南地区农村教学点教师情况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