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中的“答”“辩”研究

2016-03-03 00:19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鹤琴小学王一玮
学苑教育 2016年8期
关键词:塑料袋成果同学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鹤琴小学 王一玮

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评中的“答”“辩”研究

浙江省绍兴市上虞区鹤琴小学 王一玮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总结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就是学生成果的展示,如何展示学生的成果,本文作者提出了通过答辩的环节,帮助学生在成果展示和评价上进行充分的调整和充实,并建设性地提出了答辩的四个方向性的内容和基本流程。

成果展评 答辩内容 基本流程

综合实践成果展示课是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实践主题而开展成果展示并进行学生评价的课型。成果展示评价对于综合实践活动目标的达成、合作学习能力的提高与活动经验分享、表达与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等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但不少的成果展示与评价环节,往往重视结果呈现,而忽视过程取向。一是表现在成果展示时的“知识大搬运”。或堆砌材料,或引用数据,而实际上学生可能并非亲历亲为,既没有调查也没有研究,甚至没有体验,只是把书本知识、网络资料进行了“乾坤大挪移”;二是表现在成果展示中的“综艺大观”。歌曲、舞蹈、相声小品纷纷登场,场面热热闹闹,但明眼人都看得出,这大量的幕后工作都是教师所为,这样的展示是出于教师意愿,是为展示而展示。于是,教师对学生评价往往也注重物化的评价,如积累的资料多不多,设计与制作质量如何,而对于难以量化的诸如问题解决、交往能力、学习劳动态度等就容易被忽视。而这些,通过答辩环节,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对成果展示和学生评价进行有益的补充。

那么,在成果展示与评价环节,“答”什么?“辩”什么?如何组织答辩呢?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有如下体会。

一、成果展示与评价中答辩的内容

1.答主题由来,辩选题依据。

学生选择的研究主题是来自自己的兴趣还是依从于同伴的选择?是否有足够的资源进行相关的活动?学生是否有能力进行相关活动?……通过答辩环节,可以考查学生的问题意识,选题时是否进行了可行性分析,从而帮助学生对问题进行梳理,对主题进行选择。

答辩实例1:

“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之宾馆一次性用品。小组呈现了她们进行访谈和调查的一些数据和录像后,老师引导学生进行提问。

学生评委:其实我们小组当时也想选择宾馆一次性用品调查,但后来觉得要到校外去找陌生的旅馆老板访谈,我们做不到,后来放弃了。你们为什么选了一个比较难的问题呢?

学生答辩:因为我的叔叔在大酒店当经理,我觉得我们小组去完成调查任务比较方便,所以……

学生评委:那你们选择这个任务前,考虑过其他事情吗?比如时间,还有来回的交通等。

学生答辩:我们在计划时就想好了,要在双休日去这些酒店、宾馆,交通是这样的,我们小组都住在镇上,离酒店并不远。我们当时就觉得我们能够顺利完成任务的。

通过这样的答辩环节,一方面让学生回顾主题活动最开始的目标,检验活动小组是否已经达成既定目标,另一方面,使学生梳理主题活动的资源、能力、时间等人力、物力因素,为以后的主题活动作铺垫。

2.答活动过程,辩方法选择。

“经历过比什么都重要”,从这个角度来说,任何成果都比不上学生是否亲历亲为。所以在答辩环节中要考查学生是否有计划地开展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的进程如何,主要通过哪些活动方式来进行的?活动过程中遇到过哪些困难,是怎么克服的?经过这样的答辩,学生活动过程会一一呈现,活动成果的真伪也清晰可辨。

答辩实例2:

“亲近校园植物”活动的成果展示课上,“绿茵小组”向同学们出示了他们手绘的校园植物分布图,在图上清楚地标明校园植物的品种、数量和分布地点。这份“植物地图”引起了学生的强烈好奇心。

学生评委:这张分布图是你们自己画的吗?

学生答辩:是的,是高佳楠和朱懿画的。

学生评委:那这些品种和数据是怎么得来的?

学生答辩:我们先是去了解植物的名称,然后每一种植物我们都数出准确的数量,像珊瑚树、冬青、黄杨等我们就测量计算出面积。我们在询问植物名称时意外地从总务处得到一张校园植物设计图,开始很高兴,但对比后发现设计与实际种植的大多数对不上号,幸好,后来为我们绘制平面图提供了参考。

教师:遇到过困难吗?

学生答辩:一开始认植物名称时就有不少困难,其实同学和老师对校园植物的认识很少,我们想根据网络上的植物描述去对比,但由于有些树叶已经落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无法辨认。所以其实我们的分布图中,并不是标明了全部植物的。

通过答辩环节,能够对学生的活动方法进行思辨,引导学生优化活动方法,提高活动效率。如在“修正带的秘密”主题活动的成果展示阶段,当“修正带的使用调查”小组进行汇报后,有学生注意到了他们小组的数据中只出现了两个班级,建议他们在全校进行调查。

学生答辩:全校班级太多,有36个,况且好多同学不太喜欢接受毫无准备的采访,有的班还把教室门关起来,不让我们进去。我们去向老师请求帮助,老师说,样本调查也是一种调查方法,所以,我们就只选择了两个班级。

学生评委:哦,原来如此。那你们的采访是毫无准备进行的是吧?(显然是针锋相对,言外之意正是因为没有事先准备才会采访失败)

学生答辩:我们不是没有准备的,比如我们先进行了观察,一、二、三年级基本是用铅笔的,不会用修正带,我们就不用去采访,到其他班级去之前,也总是设计好问题,自己先模拟练习过,而且还找了一些认识的同学先开始的……

通过这样的答辩,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较好发挥,自主性得以充分体现,通过生生互动,对于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学生会有更感性的认识。

3.答成果结论,辩展示方式。

答辩过程在考查学生方法性知识的落实,通过活动,学生的结论和观点是什么?展示的方式是否恰当等。

答辩实例3:

“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一次性塑料袋调查小组的成果展示方式相当特别:先是一段方言的气象预报:今天风力五级,风中伴有五彩的塑料袋,美丽指数为十级,相当漂亮。侬看闹,树高头,阳台里都是花花绿绿的塑料袋。接着是小组成员的家庭使用塑料袋统计折线图,最后是“一站到底”关于塑料袋的知识竞答,效果很不错。

学生评委:你们是怎么想到把塑料袋和天气预报联系在一起的?还有这个游戏是谁设计的?

学生答辩:前一段时间,学生不是在举行方言大赛吗?恰好我们小组的朱同学参赛的节目就是一段天气预报,所以我们就想好好利用。那个游戏是这样的,一开始我们的展示方式是介绍我们了解到的塑料袋知识,组长说这样太枯燥了。后来邵家烨说江苏卫视的“一站到底”很好玩,就改成这样了。

教师:那你们通过调查活动,你们的结论是什么?

学生答辩:通过调查,我们知道一次性塑料袋的使用的数量很大,危害也很大,我们要少用一次性塑料袋。

事实上,只见过程,不见成果的展示在实际教学中还是很多见的,学生往往过分关注展示的形式,而忽视对于结论性的材料的呈现,或者为了追求展示的效果,往往用文艺的节目代替更能体现过程的原生态素材。在答辩过程中,可以使学生逐渐明白,不同的材料应该以不同的形式展示,如设计与制作的,最好展示实物和不同角度的照片;调查研究的,可以写成调查报告、绘制统计图等;体验性学习的,可以是幻灯片或者心情日记等。

4.答收获体验,辩疑点质问。

在答辩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去反思活动过程获得的情感体验,还要针对成果展示环节中的一些具体问题进行提问,以辨别学生活动的真伪。很多精彩的点评和质疑,往往会产生更多的新的思考,引发出新的研究思路。

答辩实例4:

“生活中的一次性用品”活动的“一次性餐具”调查小组向同学们展示了他们的几个小实验来说明一次性餐具的危害,又展示了他们的问卷调查的情况。

教师:听说你们在进行问卷时还有个小故事,说说看。

学生答辩:要到校外去进行问卷调查,我们几个男生都不敢第一个上前。马晔辰找了一个平时比较熟悉的叔叔,一切都挺顺利的。我们就放开胆子每个人都开始了,但有些人不肯配合,还说自己是文盲,这让我们挺泄气的。但总算是把40份问卷都做完了。

教师:最开心的是什么时候?

学生答辩:我们用一次性筷子和餐盒摆了一个大大的“SOS”,放在宣传窗那边,全校的同学都去那里看,这是我们最开心的时候。

学生评委:为什么你们的一次性餐具都是超市中的?

学生答辩:我们小组是用手机拍的,可是不知道怎么从手机上弄到电脑上。现在用的照片是超市组的同学拍的。

学生评委:你们视频中做的筷子浸泡实验是真的吗?

学生答辩:绝对真实。电影明星黄渤就发过这样一个微博,经常使用一次筷子对健康是不好的。

答辩过程中,最能考查学生能力的往往是“质疑问难”,因为都是即兴的问题,事先无法准备,往往能将学生最真实、最朴素的状态显现出来。另外,关注学生的显性成果,也应关注学生的隐性成果。学生在活动中获得的经验、收获、体会对学生来说,都是一种财富,答辩过程中,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把隐性成果表达出来。

二、答辩在成果展示与评价中的基本流程

1.前期准备。

这里所指的答辩,不同于大专院校学生的论文答辩,主要形式是以小组答辩的形式,即每个成员都可以对老师和同学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和阐述。在课前,学生对自己小组的汇报内容应该都了然于胸。因为分工的不同,不同侧重点的问题可以由相应职责的成员回答。

2.情境模拟。

在展示课之前,指导老师可以组织组内成员事先模拟答辩,将设想到的问题一一罗列出来,小组成员做好一定的分工,针对各小组成员在活动过程中作出的不同贡献,分别做好准备,例如:负责查资料的同学可以专门应答关于资料内容方面的问题,负责调查的同学可以专门应答关于调查方面的问题等,做好事先准备,以保证答辩时有良好的发挥,不至于相互推诿。

3.分组答辩。

在各组成果展示之后,由教师和学生共同来提问,学习小组进行答辩。考虑答辩具有即兴提问和即兴回答的特点,教师要加强提问与回答的调控,使答辩不偏离活动主题和方向。

4.总结建议。

在答辩之后,教师要指导学生进一步分析老师和同学们提出的意见,总结本次综合实践活动的经验教训,理清自己已经收获的知识、方法的使用等等,更重要的是要列出那些在提出问题和选用研究方法、解决问题的方面存在的不足等。教师还要提提建议,教师和同学对答辩小组的提问不是要考倒学生,更不是要为难学生,而是要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

答辩,是在成果展示与评价阶段师生的平等对话,不仅让指导老师更清楚地看到学生活动过程中的行为、情感体验,更让学生有颇多感触。有学生说:“见他有些不知所措,我便‘出手相救’,终于是有惊无险。”有的说:“第一次当评委给别人打分,我一直尽力在想应该给他们提什么问题,所以他们的展示看得特别认真。”这是学生在活动中的情感体验和自我反思的过程,答辩的目的就在于此。

[1]杨绍顺.成果展示方法指导课的教学误区.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1.6

[2]张军.追寻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展示本真.综合实践活动研究.2012.1.2

[3]张正明、俞国源.研究性学习成果答辩评价研究.创新教育.2003.12

[4]周小青.综合实践活动答辩式总结交流课型的探讨.综合实践活动研究. 2011.1、2

[5]郭元祥、沈旎.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6

猜你喜欢
塑料袋成果同学
我是一个塑料袋
验收成果
工大成果
同学会上的残酷真相
“健康照明”成果聚焦
欧几里得和塑料袋
一个塑料袋
“三医联动”扩大医改成果
对塑料袋说“不”
应接不暇 骑虎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