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延展
——对“马克思主义是‘唯生产力论’‘经济决定论’”观点的一种辩论

2016-03-03 01:33
关键词:人的本质本质马克思

齐 勇

(黑龙江工程学院 思政部,哈尔滨 150050)



【哲学研究】

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延展
——对“马克思主义是‘唯生产力论’‘经济决定论’”观点的一种辩论

齐 勇

(黑龙江工程学院 思政部,哈尔滨 150050)

“人的本质”思想是贯穿着马克思哲学的一条核心线索,也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基石。通过对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的理路梳理以及对马克思经济学思想的重梳,并寻找二者之间的契合,得出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在《资本论》中继续延展。甚至可以说,“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灵魂,正是它内在决定了马克思目标的始终一致性,即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最终解放,决定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完整性和连贯性。

马克思;人的本质;经济学;延伸

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犹如一整块钢铁,不可分割。本文认为,将这一整块钢铁焊接起来的,是按层次、依历史、循逻辑展开的几个核心范畴:人的本质——人的本质的丧失——人的自由本质的解放与复归;实践——实践的分裂(劳动与交往的异化)——实践的完整统一或自由自觉本性的表达;生产力——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自然的和解;生产关系——社会生产进步要求与财产私有的矛盾——公有制度的确立。马克思指出:一切历史的起点是有生命的个人以及满足他们自身需求的生产活动。因此,在超越费尔巴哈人本学的基础上,马克思确立了在其整个理论体系中社会的、历史的、现实的“人”的核心地位。这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中必须时时予以注意的问题。

可以说,马克思的全部哲学思想都紧紧围绕着对“人的本质”的探寻以及在此基础上对人的自由解放的追求和实现路径的求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的本质”思想是贯穿马克思哲学的一条中心线索,同时也是马克思经济学理论的一块重要基石。但很多研究者对马克思这一思想的研究仅止于《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少数研究者将这一思想研究延伸到《德意志意识形态》中,似乎马克思对人的本质思想的思考至此戛然而止,其后的政治经济学则是完全开创了另一个全新的不相关的领域,因此造成了对马克思主义是“唯生产力论”“经济决定论”的误解。这种误解,很大程度上源于将马克思的整个思想历程人为切割为片断章节,而忽视了其一以贯之的深层核心——人。

本文认为,马克思的“人的本质”思想贯穿了马克思整个思想历程,甚至可以说,“人的本质”思想实际上构成了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理论的灵魂,正是它内在地决定了马克思价值目标的始终一致性即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和最终解放,也决定了马克思主义整个理论体系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只是在后期的思想中,马克思的这一思想由表层的明确表述转换成了深层的理论内蕴。

一、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对于人的本质的明确论断有三处。

第一,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提出“人是人的最高本质”。

这继承了费尔巴哈的思想,将“人的本质”归还给人自身,从此,人不再卑微无力地只能匍匐于上帝、宇宙精神面前的尘埃里。这一命题的意义在于它将人的本质由上帝、超人、绝对理念等神秘力量中剥离开来,将人的命运交给人自身,人不再是上帝的附属品,人的历史不是被神秘的力量所注定,而是由人自身来书写和创造,人的本质只能由人自身来说明,从而确立了历史创造者的唯物主义根基。对于当时的费尔巴哈主义者马克思来说,对宗教的批判最终明确了人对于超凡力量的优先地位以及人自身的内在同一性。

第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以下简称《手稿》)中,提出了“类特性”的概念,即“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

费尔巴哈的“类”是一个标志着普遍性的概念,通过这一概念,既能把所有孤立的个体人“纯粹自然”地联系起来,又能使人与动物相区分,简单地说,费尔巴哈的“类”就是单个人的简单叠加。“他的类本质思想主要还是凸显感情范围内 单个的、肉体的人的爱和友情,认为除了这种观念化的爱与友情以外,人与人之间没有任何其他的人的关系。”[1]这一论断其实并不能将人与动物真正区分开来,但是已经将人的本质归还给人,在关于“人的本质”的观念史上,应该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从马克思的论述“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恰恰就是人的类特性”[2]可见,《手稿》中的马克思从“类”“类本质”的角度去概括人的本质,着眼于人与动物的区分,仍受到费尔巴哈的影响。此时的“人”在马克思眼中还不是真正现实的,仍具有抽象性。但是这种“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已经隐生以后扬弃异化和实现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先声。

第三,《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中,概括了“人的现实本质”,即“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在《提纲》中,马克思将实践作为理论基点,明确提出这一论点。这一时期,他对自己思想中的费尔巴哈痕迹进行了清算,有意识地把人置于现实的社会关系中、历史进程中加以理解,使人的形象在现实纬线与历史经线的交织中变得丰满生动。完成了对费尔巴哈的超越。

在以上关于人的本质的明确论述中,可以看出,从将人的本质回归人自身去寻找,到将人与动物做出明确类的区分,再到阶级社会中考察人的现实的社会本质,应该说,马克思的思想经历了一个逐步跃进深入的过程。从类本质看,人无疑是相同的;从现实社会本质看,人与人无疑又是不同的。而这一思想与马克思在《资本论》中的经济分析密切相关。

二、马克思的相关经济学思想重梳

众所周知,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分析的源点是对其最基本元素——商品的解剖。他指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占统治地位的社会的财富,表现为‘庞大的商品堆积’,单个商品表现为这种财富的元素形式。”[3]114本文认为,恰恰在关于商品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中,可以管窥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后期延续并扩展的端倪,由此,我们也可以发现,其实“人的本质及其实现”这一主题,始终被马克思或明或暗地置于理论视野的中心位置,甚至可以说,人的本质思想是马克思经济学分析的最深层的灵魂。在展开进一步分析之前,有必要重述马克思关于商品及相关的一些理论论断。

马克思认为商品作为资本主义社会的最基本细胞,蕴藏着资本主义的一切秘密。什么是商品?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这就指明商品首先是人的劳动的造物,但它与其他劳动产品的区别在于它不是用于生产者直接消费,而是用于与他人进行交换,换回其他的产品。

马克思进一步分析,商品具有两个因素,即价值和使用价值。所谓“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它体现着人与人的关系;所谓使用价值,是物品的有用性,也就是一件物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特性,它体现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商品的这两个因素,又是由人的“劳动的二重性”所决定:具体劳动决定商品的使用价值,商品价值则由抽象劳动所决定。抽象劳动是无差别或者同质的人类劳动。人的需要不同,人生产的产品则不同,生产不同产品的具体劳动形式则有差别,即马克思所说的“有用劳动”。不同的商品进行交换时遵循的一定的比例关系,这就是“交换价值”,交换价值由商品所蕴含的价值量决定,而价值量则由生产该商品耗费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确定。

三、马克思人的本质思想在经济学中的延伸与扩展

在很多研究者看来,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思考到《手稿》已经终止,后来的思考中心转向了纯粹经济学理论。通过上面的梳理分析,我们却可以找到其经济学理论与人的本质思想的契合,而这一契合点,恰恰在于马克思的经济学理论最基础的对于商品的分析中。商品生产烙印着人的生命活动的痕迹,商品交换又体现着人的相互交往。商品所代表的资本本质上也是人的劳动的体现形式。从人的本质的视角来看,商品既体现着人的类本质,又凝结着人的现实社会关系。

1.价值与抽象劳动:禁锢在商品形式中的人的类本质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所有的商品是劳动产品,但并不自来就是商品,人生产的创造物最初都是直接作为使用物品而存在的,因为使用价值的多样性可以满足人的需要的多样性,人们在创造物品的过程中只需关注其使用价值。从理想的意义上看,任何劳动都是人的生命活动,都体现人的本质,包含着人的“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的特征,劳动产品正因为蕴含着等同的人类劳动的物质化,才有可能进行交换,才能够转化为商品。“如果我们把劳动产品的使用价值抽去……因而这些劳动的各种具体形式也消失了。各种劳动不再有什么差别,全部化为相同的人类劳动,抽象人类劳动。”[3]116-117任何劳动产品,都蕴含着人的才智与力量,都包含着人的体力和脑力的消耗,即后来称为“价值”的东西。“劳动力的表现即劳动是工人本身的生命活动,是工人本身的生命的表现。”[4]335生产劳动产品的活动,无疑是人最具有本质性的生命活动,是人的自由、有意识的活动过程,是人的类特性的体现。“商品价值体现的是人类劳动本身,是一般人类劳动的耗费。”[3]121价值是抽象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无差别”即指劳动是人作为类所共有的生命活动,即“自由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各种不同的劳动产品的共性就在于此,都体现了人的生命本质力量。各种有用劳动之间的这种无差别性、等同性恰恰源自人的类本质,换句话说,不论劳动的具体形式如何,不论生产的产品多么多样,在生产劳动这一人的生命活动过程中,都体现了人的创造性、人的自由、人的意志,即人的类本质。当劳动产品通过交换转化为商品,产品占有者不再关注使用价值,而是关注其交换价值,这导致人与人的类本质的逐渐背离,生产商品的劳动的自由、有意识的特征被禁锢,而当劳动力成为商品,则标志着人的生命本质被物化、数量化,当劳动力商品进入了交换,则意味着人的生命本质的让渡丧失。生命活动丧失其属我性,变成属于别人的、非自由的、由别人支配的。工人在资本主义劳动中正是把自己的这种生命活动出卖给资本家,以获得自己所必需的生活资料。工人的生命活动沦为一种单纯的谋生手段。劳动就意味着对自己的生活的一种牺牲,活动的产物也就不再是活动的目的。

2.使用价值与具体劳动:社会分工的根源

使用价值即物的有用性,即物品满足人的需要的属性。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全部历史的第一个前提无疑是有生命的个人存在。”[4]67一切历史的首要前提,是人们的生存,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通过物质生产满足人的多种需要。使用价值的多样性,表现了具体劳动的多样性,也就表现了社会分工。社会分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造成财富的过剩与堆积,进而导致私有财产产生的可能。各种使用价值包含相互差别的具体劳动,因而可以作为互相对立的商品而存在。马克思指出,生产不同使用价值即各种劳动产品的具体劳动之间的区别逐步发展成为社会分工。劳动产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与多样性和私有权的叠加,导致必然进行的商品交换,则成为商品世界里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3.商品交换:商品世界中一切社会关系的基础

劳动产品如何向商品转化,一个劳动产品可以有用,但不一定成为商品。商品交换完成了劳动产品向商品的蜕变,也使得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关系得以解决。劳动产品的成功交换,标志着私人劳动产品满足了他人的需要,私人劳动得到了社会的承认。商品交换证明了一个劳动者在作为工具的存在价值,使其获得在社会中生存的资格。交换使商品生产者不再关注产品对自身的使用价值,而是关注其对于别人的有用性,换句话说,交换是商品生产者为了满足自身需要为别人劳动。从人的类本质与社会本质统一的视角来看,任何单个劳动都属于社会总劳动的一部分,无数单个劳动力都是统一的人类劳动力的一部分。商品交换却使这种人类劳动的统一性被瓦解为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唯有完成交换,私人劳动才能被社会所承认,才能复归于社会总劳动。在商品世界里,交换决定着每一个人的命运,一切社会关系都基于交换关系。

4.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人的类本质和社会本质的分裂

交换过程是以不同的劳动产品所蕴含的同质的抽象劳动,即价值作为基础,实现劳动产品向商品的转变和蜕化。“交换的扩大和加深的历史过程,使商品本性中潜伏着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发展起来。”[3]144交换的扩大,使得价值与使用价值分离为不可兼得的两极。一个商品的价值只能通过与另一个商品的关系,通过另一个商品的使用价值才能得以体现。商品生产者要满足自身需要,必须将价值让渡出去才能换回需要的使用价值,反之亦然。如果把商品中的价值性还原为人生命活动的本质性,使用价值还原为交换关系的基础,那么,商品交换就意味着产品生产者要把自己的生命活动让渡出去,才能获得社会关系,二者不能兼得。这恰恰是人的类本质与社会本质的分裂。

5.劳动力成为商品与人的异化:交换价值对使用价值的征服

马克思指出:“商品形式的奥秘不过在于: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3]138商品交换迫使劳动必须加以量化,于是在商品的世界中,出现了交换价值对使用价值的征服。交换价值使得人的无差别的劳动凝固为一种数量关系,切割为一种比例关系。以往积累劳动与当下活劳动关系演变为资本与劳动力商品、资本家与工人之间的买卖关系,劳动变为单纯谋生的手段。人与人的社会关系必然货币化、数量化。人与人之间不再是自由平等的交往关系,而异化为彼此称量、利用的工具化的手段关系。人的社会关系丧失了属人的性质,而异化为人与人之间物的关系,或者甚至成为直接的物与物的关系,在商品交换的人眼中的对方,不见其人只见其物。而在理想的社会中,劳动产品的生产目的应该是为了满足社会需要,而非为了交换。换言之,为了交换的生产恰恰体现了人生命活动的本质的丧失,体现了人的异化。此外,生产劳动作为人在世的现实生存活动,最基本的实践活动直接关联着人的存在。劳动本应是人的自由本真存在方式的展现,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当劳动力成为商品,就标志着人的“存在”的展现被凝固并被异化为“存在者”的形象,在资本主义市场的天平上,“存在者”替代了“存在”。

6.人的本质的真正回归:商品拜物教的消亡

马克思在《提纲》中将人的本质从现实性上界定为“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现实性上”这一规定,意味着商品交换关系及其发展的极端形态商品拜物教的存在是一个历史现象,它并非自始就存在,也不会永远存在下去。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指出了商品交换和商品拜物教的历史性,商品交换中形成的彼此当作外人看待的人与人关系并不存在于原始共同体之中。

商品交换使人们彼此视为外人、视为物,这并不是人的原初状态,也非理想状态。他设想,未来社会的公有制基础将使分散的单个劳动重新统一起来,“让我们换一个方面,设想有一个自由人联合体,他们用公共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并且自觉地把他们许多个人劳动力当作一个社会劳动力来使用。……在那里,人们同他们的劳动和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无论在生产上还是在分配上,都是简单明了的。”[3]141-142从原始共同体到商品社会,最终到自由人联合体,商品和商品交换关系将作为历史范畴走向消亡,人们将在社会产品的生产中建立直接的社会关系。商品拜物教的现象,也会最终消失。但这需要经历一个长期的、痛苦的社会物质基础的积累过程。

[1] 张奎良.关于马克思人的本质问题的再思考[J].哲学动态,2011,(8):6-12.

[2] 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单行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0:57.

[3]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4]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责任编辑 朱小琴]

Extension of Marx’s Thought of Human Nature in Economics—A Debate on the View that Marxism is a Theory of the Omnipotence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ory of Economic Determination

QI Yong

(Dept.ofIdeologicalEducationTeachingandResearch,HeilongjiangInstituteofTechnology,Harbin150050,China)

The ideology of human nature is a core clue of Marx’s philosophy a well as the important cornerstone of Marx’s economics theory. However, few researches onGermanIdeologycan be found besides those onOnFeuerbach, which causes the misunderstanding that Marxism is a theory of the omnipotence of productive forces and theory of economic determination. Studies on Marx’s thought on human nature and economics indicate the extension of Marx’s thought of human nature inDasKapita. The soul of Marxist theory of political economics is the ideology of human nature which internally determines the consistency of Marx’s goal of pursuing human fre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 and ultimate liberation and the integrity and coherence of Marxist theoretical system.

Marx; human nature; economics; extension;

2016-04-22

黑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规划项目:哈贝马斯实践哲学研究(13C049);黑龙江工程学院教育科学规划项目科研团队专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教学科研团队建设。

齐勇(1977—),男,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工程学院思政部副教授,黑龙江大学思政部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

A811.2

A

1008-777X(2016)05-0058-04

猜你喜欢
人的本质本质马克思
论马克思对“治理的贫困”的批判与超越
马克思像
关注本质 为理解而教
马克思人的解放思想的萌芽——重读马克思的博士论文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童年的本质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人不是什么:卡西尔批判式人学观探究
对求极限本质的探讨